§32.力戒死网一张(1 / 1)

网上销售农产品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要想方设法避免你的网站形同虚设,变成死网一张。门可罗雀,生意又从何而来?

为此要注意以下两点:

敢于发布信息

有些农民一方面产品滞销,一方面又对网上销售农产品抱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始终不敢迈出第一步;或者即使已经迈出了这第一步,也是一种“重在参与”的态度,不肯发布信息,以至于这样的网上销售形同虚设。

而其实,只有敢于发布信息、多多发布信息,才能让这些信息广为传播,形成实际购买力。

2009年春节来临之际,江西新余市马洪果业公司总经理何元道就心急如焚:一方面他手上还有上百万斤的优质柑桔严重滞销,已经腐烂过半;另一方面是,过去的一些老客户至今还不前来,忧心忡忡之际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

苦恼之余,他想不如“死马当作活马医”,上网去试试看。于是他在新余果业网等农业网站上挂出了自己的公司介绍和销售信息,心想,反正自己也不用什么费用投入。可是没想到,不久之后他就接到许多外地的咨询电话和传真。

他高兴地说,“我以往总不信网上也能做生意,现在看来网上销售值得一试。以后我要把信息发向全国。”

这样的事例并非个别。就在同期,新余市渝水区人和、东边等蜜橘产地,一方面有不少中小种植户抱怨说遇到了滞销寒流,产品积压过半;另一方面,他们在到处打听销售信息的同时,却对身边的网上销售视而不见,网上销售业绩一片空白。反倒是外省市的客商非常积极地在该市新农村建设网、农业信息网等农业网站页面上推销农副产品,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不要让网站“睡过头”

网上销售农产品的基地是网络。可见,建立一个合适、便利、不断更新的网站对于网上销售的重要性了。

遗憾的是,许多农业网站就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死气沉沉的,经常“睡过头”,一点也无法发挥作用。

怎么办?道理很简单,就是要改变这种局面,让网站活起来。

2009年3月,记者在新余市农业信息网上看到,所有供求信息只有可怜的47条,并且发布时间还全部是2008年的。在“市场信息”栏目中,居然还有2004年的信息,可见这种信息滞后到何种地步了。在新余市新农村建设网上,不但许多供求信息是三年之前的2006年发布的,并且“市场动态”栏目根本就打不开。可想而知,这样的网站还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当然,这不是农民个人的事,而是基层建设服务跟不上造成的。在这其中,除了设施条件外,最重要的是观念落后问题。相反,无论组织还是个人,如果对此稍加重视,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例如,江西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星辉农业公司创始人黎建华,2004年就在“中国网库114”上设立了星辉农业发展网页。从此以后,他平均每年的网上销售额都要超过千万元,占总销售额的三分之一。[1]

“80后”推动见效快

不得不承认,电脑、网络这玩意更适合年轻人。所以,要想网上销售农产品取得好效果,不妨借助于家中的“80后”、“90后”来推动这件事。无论他们是在家务农还是在外地工作,关系都不大,因为网络本身是无地域之别的。

在这方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整个家庭、农业组织的农产品销售都会是非常有利的。

2011年,黑龙江尚志市森林深处的农民李坚获得了蜂蜜大丰收。可是令他苦恼的是,家中的5吨蜂蜜已经卖了半年了还只卖出去不到100公斤,这可怎么是好?

无奈之下,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远在湖南长沙工作的儿子李继文。李继文3年前毕业于南开大学,现在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李继文对网络自然是太熟悉了,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互联网和微博。

他偶尔发现,这时候有一个名叫“农享网”的网站正在帮助

山东菏泽农民谢光华卖胡萝卜,没过多久,不但谢光华家里的5.6万公斤胡萝卜全部卖完了,就连他所在村上的所有20万公斤胡萝卜也都被抢购一空,这让他看到了极大的兴趣。

仔细观察他发现,农享网的界面非常简单,既不需要注册,又可以在发布信息时把“所在地”精确到省、市、县、乡和街道的具体名称,方便供求双方实现“精确定位”;官方微博也一直保持着实时更新。于是,他马上与农享网取得联系,在经过农享网的严格确认之后,农享网开始在网站和官方微博上反复推荐李继文家的蜂蜜,不但图文并茂,并且把蜂蜜和当时的网络人物和热点话题紧密挂起钩来,所以效果特别好。[2]

容易看出,如果对网络一无所知的李坚没有或不愿意把这个信息告诉儿子,与网上销售擦肩而过,也就不会有最终的好结局。

1 邓爱勇:《农产品网上销售为何遇冷》,载《江西日报》,2009年3月26日。

2 王子辰:《农产品网推:“80后”农民在行动》,新华社,2012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