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网上销售农产品尤其是生鲜农产品特别需要打通物流瓶颈。虽然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非一朝一夕能够得到彻底改观;但对于农民组织和个人来说,也并非就完全无能为力。在现实条件下,完全可以做一些有益的尝试,来局部缓解这个问题。
在这方面,起码有以下两点是可以单独做到的:
有效控制库存和积压
网上销售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的效率不高,为此可以通过有效控制库存和积压,来局部扭转这一局面,降低在途存货,提高产品周转率。
例如,四川成都市南夏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做法是,它们的土鸡蛋产品采用的都是农户签约生产供应、公司按约收购包销的模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避免供给过剩造成滞销或变质。
签约农户交付土鸡蛋时,首先要刷交蛋卡(IC卡)、领取鸡蛋标贴;然后在标贴上盖章签字和注明日期,再由公司调拨并将鸡蛋入库。
与此同时,该公司还建有自己的采购库存管理系统,即从刷卡开始,系统会自动监控整个交蛋过程和库存情况,确保库存数量和在销鸡蛋的保质期。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该公司的相关制度和信息系统随之慢慢建立起来了。
至于销售,他们采取的是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通过成都当地的专业网站(主要是母婴类网站)、社交网站做宣传;另一方面,在传统销售渠道如菜场、超市等进行出售。虽然是两者并举,但很明显地,网上销售所占比重正越来越大。[1]
妥善解决“最后一公里”
打破农产品流通的物流瓶颈问题,必不可少的是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前面做得再好也会功亏一篑,打通瓶颈就成了一句空话。
在这方面,福建南安市康美镇兰田村“世纪之村”是这样做的:
首先把信息点设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使得大型物流可以直接到达。如果大型物流实在到不了,再以信息点为核心向外进行辐射,辐射范围一般是半径5公里。当地农民无论买或卖农产品,都先由草根物流队伍聚集到信息点,然后再分销出去。
这里所谓的“草根物流”,说穿了就是“顺路带顺货”,就是由村里的人或其他熟人顺便帮人把东西带回去。这样,既能保证及时送到,又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无论路途有多远,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都能采用这种方式。[2]
年龄稍长的农民知道,这实际上就是过去农村的“双代(代购代销)店”[3]了。在农村,这种方式过去更常见的是上街回来时捎个信件或报纸什么的,现在已经扩大到快递包裹了。
特别是许多村子离村镇距离较远,快递员为了一件包裹必须专门跑一趟,而现在有人顺路带顺货,就要方便而快捷得多了。
1 李华、邱瑞贤:《世纪之村试水农村电商农产品,月交易额约八千万》,载《广州日报》,2012年1月11日。
2 李华、邱瑞贤:《世纪之村试水农村电商农产品,月交易额约八千万》,载《广州日报》,2012年1月11日。
3 双代店是20世纪50至90年代我国农村供销社设在各村的商业代办点,由供销社和生产大队联办,属于集体企业。双代员的主要工作是,用板车把农民需要的生活用品从供销社拉回来出售,再把从农民手里收购来的农副产品及废品送到城里的供销社或食品站去。农忙时节是要送货上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