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早恋性厌学(1 / 1)

早恋性厌学的主要表现是,频繁的情绪波动会分散人的精力和注意力。坠入爱河中的孩子,不是因为“恋爱”比学习有趣多了,就是因为失恋或单相思,不想再见到旧“情人”和“情敌”,以及听到各种各样的流言蜚语,导致厌倦上学。

经典案例

一位初三男孩平时学习并不怎么样,年级排名在200多名。他的一位很要好的女孩每次考试都在年级前三名,她鼓励他说,好好学吧,争取一起考入一中。为此,他开始冲刺,成绩稳步提高到中考前的年级10多名。他憧憬着两人能一起考入一中。

中考前夕,男孩郑重其事地向女孩表达了爱慕之情。女孩笑了笑说:“一切只有我们一起考到一中才有可能,不然,你这么帅,不在我身边,会有很多女生喜欢你,那时候我怎么办?”

男孩心头一怔,觉得这次中考对他来说太重要了。正因如此,中考时他过于紧张,发挥失常,女孩最终如愿以偿考入了一中,而他却只能被录取在其他中学。

他强烈要求父母能帮他转入一中。父母对他说,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不起,爱莫能助。

很快就传出消息说,那个女孩和一中的一位音乐特长生好上了,这让他备受打击。带着初恋的伤痛,他每天失魂落魄。痛定思痛,他在参加完高一年级的会考后,决定放弃学业,比“情敌”抢先一步专攻音乐。他想,如果是这样,女孩或许还会回到他的身边来。

他作出的这个决定,让父亲大吃一惊。他恳求父亲,不要再逼他学习了。他肯定地说:每天学那些毫无用途的知识,简直是浪费生命。他甚至说,其实他已经想到过死,他请父亲不要再逼他了。

从此以后,无论父亲说什么,他都不吭声。为了表达自己的坚定决心,他一改胆小听话的个性,很坚决地三天没去学校上课,直到被父亲“骗”他一起去进行心理咨询。

早恋性厌学:指由于发生恋情而导致的厌学行为。

在父母和老师眼里,孩子的早恋是绝对不允许的,只要有苗头出现,就会被一棍子打死。而对于孩子来说,无论是任其发展还是受到阻挠,恋情的发生都会对学习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理性对待早恋问题,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自制能力强的孩子,能够为了学习自觉拒绝早恋的**,也有的孩子会正确处理好早恋和学习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父母和老师来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和爱情观,必要时也可以采取一些强制手段,但应当侧重于宜疏不宜堵;而且这应该是最后一步,宜少不宜多。

早恋对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频繁的情绪波动会分散孩子的精力和注意力。

调查表明,在所有厌学生中,有35%是因陷入情感旋涡引起的。成年人通常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什么是爱情,可实际上,正因为他们的感情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一些在成年人眼里很好处理的事情,会把他们搅得心慌意乱,最终导致彻底厌倦学习。或者,他们虽然也想静下心来学习,可就是无论如何也学不下去。

弄清早恋流行的原因

在过去,早恋通常发生在高中阶段,而现在已经前移到了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并且呈现出普遍化趋向。存在的东西总有它存在的道理。弄清早恋流行的原因,对帮助孩子走出早恋会有极大帮助。

早恋的主观原因

早恋的主观原因表现在:

①心理因素。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已经对异性产生兴趣,既想表现自己,又想引起别人注意,可就是缺乏自控力,于是就早恋了。

②保护伞。有些学校治安环境差,同学之间殴打、受人欺负的行为时有发生,女生想通过早恋寻求男生保护,就成为冠冕堂皇的理由。

③赶时髦。有些学校风气不好,早恋成风,没有异性朋友会被人耻笑“缺乏魅力”,早恋于是普及开来。

早恋的客观原因

早恋的客观原因表现在:

①生理因素。现在的孩子营养丰富,发育早,女孩大多在小学升初中时就进入青春期,少男少女间的朦胧情感当然就随之升温了。

②父母关心不够。尤其是一些离异家庭、重组家庭、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就开始转向同龄异性寻求温暖。

③影视作品、流行歌曲的影响。一方面,这些作品大多“无爱不成戏”,孩子久而久之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现在的物质条件改善了,娱乐场所增多,客观上方便了异性同学的单独相处。

满足孩子的皮肤饥饿

“皮肤饥饿”是医学上的一种说法,在教育界很少提到,但这种规律却普遍存在。

给青春期的孩子更多关爱

一般认为,人的一生中有3大“皮肤饥饿”期,分别是婴儿期、青春期、更年期。婴儿期的孩子,如果经常有大人抚摩,将来会更聪明。更年期的老人之所以烦躁、易怒,实际上就是因为缺少了这种关爱。而青春期的孩子,介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父母往往只看到他们渴望成人的一面,忽略了他们依然还是个孩子,内心非常希望能得到父母的拥抱和更多关爱。

当青春期的孩子这种“皮肤饥饿”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就会移情别恋——父母不抱他了,于是他只好去找别人抱了,早恋就这样开始了。相反,如果父母能够满足孩子的这种“皮肤饥饿”,孩子就不会再对父母黏黏乎乎的,取而代之的是信赖、尊重。

实践证明,凡是早恋的孩子都缺乏父母的爱。了解了这一点,父母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用情感补偿克服厌学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中考、高考,而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在这个过程中,青春期阶段是非常重要的。

懂得了上述“皮肤饥饿”的原理,父母就应当注意用情感补偿来克服孩子的厌学情绪。尤其是在家庭变故、父母离异,孩子情感孤独、缺乏温暖的时候,他们更希望得到情感补偿。而这个阶段的孩子,学习负担已经加重,在学习中感受到的更多是“苦”而不是“甜”,父母更需要用温暖冲淡学习的苦味。

父母如果做不到这点,孩子就可能通过广交朋友、追求刺激,从其他渠道获得心理满足,以此来弥补家庭情感的残缺不全。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而且,一旦这些“朋友”中有只讲义气、不辨是非的不良青少年,孩子很容易辍学在家,直至违法犯罪。

热炉法则与刺猬原则

“热炉法则”与“刺猬原则”是家庭教育的常用方法。在孩子发生早恋性厌学时,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殊用场。

尽量少用热炉法则

所谓“热炉法则”,是指“火炉面前人人平等,谁摸谁烫手。”与它相似的还有“蒺藜效应”——面对尖锐的蒺藜,谁碰了都会被刺伤。

把这个法则运用在对待早恋的问题上,强调的是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由于它只有武断、没有民主,只有管制、没有宽松,只有恐吓、没有沟通,只有冷漠、没有温暖,不允许孩子解释和申诉,亲子关系常常会被搞僵。孩子即使在程序上完成了情感审查和检验,内心也会非常委屈、不愿意服从。所以,这种方法要尽量少用。

多多实行刺猬原则

所谓“刺猬原则”,是指冬天刺猬靠在一起取暖时,离得太远会感觉冷,靠得太近又会伤害对方。不用父母教诲,它们经过一番接近、磨合,磨合、接近,自然就会找到恰如其分的最佳距离。

把这个原则运用在对待早恋的问题上,父母应当尊重并珍视孩子的情感,不把自己当作孩子性心理和情感关系的审查者,努力做到宽容而不纵容、严厉而不失温情、亲近而不溺爱,既让孩子从中得到反思,又不让孩子觉得父母“讨厌和罗嗦”,自己想方设法把早恋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而不是走向极端。

防止跌入性陷阱

父母担心孩子早恋的一个实质性原因是,害怕他们过早发生性关系,以及堕胎,甚至孕育出小生命来。确实,防止孩子跌入性陷阱,是每个父母的应尽责任。

关注孩子的同**往

对于青春期孩子的交往,父母一般总关心他们的异**往,而忽略了同**往。其实,许多孩子学坏最初是由同性“带坏”的。

一位女孩从小受到父母的严厉管制,初三以前一直被父母牢牢地看管在羽翼下,是个不折不扣的乖乖女,学习成绩也很好。

初三时,老师安排一名休学复读的女孩和她同桌,希望她能在学习上帮助她。一开始,她对同桌非常排斥,觉得她学习不上劲,整天讲究吃和穿、议论谁和谁搞对象等。很快,她也看到了同桌的一些优点,比如讲义气、帮她抄笔记等。同桌不时对她说些如何擒获男孩的心,如何让男孩心甘情愿为自己卖命、倾其所有为自己花钱等,这让她从一开始的很反感变得百听不厌,直到她骄傲地在同桌的撮合下交上第一个男朋友——学校篮球队队长,许多女生的梦中情人。

当男孩第一次提出性要求时,她吓坏了。可是同桌告诉她,不用怕,这表明男孩是真的爱你。于是,她言听计从,一步一步学坏了。

及早发现同伴的诲**诲盗

调查表明,青春期的孩子从发生性关系开始学坏,大多是由同伴诲**诲盗引起的。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讲,男女两性的成长是不同步的,女孩要比男孩提早两三年成熟。这种差异性,客观上会造成女孩在性心理、性行为上容易出问题。

最常见的是,她们往往会从同性朋友那里得到“去圣化”的性观念,企图以性锁情。一旦朋友圈中有一个女孩因为各种原因发生过性行为,她就会引导、鼓励圈内的其他女孩发生性行为,目的是为了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既然我这样了,你们也不能例外。

一些女孩本来性情善良,一心扑在学习上。当受到同伴的如此纵容时,一方面会蓦然觉得自己原来“孤陋寡闻”,一点都不知道其他同伴“都发生过”这样的事;另一方面,内心对异性的渴望和了解,也会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作为父母来说,要善于敏锐地从孩子身上发现一些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尤其是中国的父母,通常忌讳对孩子谈性,只要求孩子一门心思用在学习上;殊不知,一门心思用在学习上的孩子,与人交往时更缺乏辨别是非能力,更需要父母的及时关心和指导。

解铃还需系铃人

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早恋的当事人是孩子,要妥善处理早恋性厌学行为,关键需要孩子自觉自愿地去克服。

强行拆散往往事与愿违

父母的习惯性心理是,当听说孩子在早恋后,最初想到的往往是要他们立刻断绝往来,为此不惜撕破脸皮。殊不知,这样做适得其反。

黑龙江省泰来县的一位初二女孩,三天两头到同班男孩家里去借这借那。男孩的父亲发现了,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认为他们在早恋。

而实际上,这两位孩子确实“好”上了。他们私下约定,偷偷联系,等将来两人都考上了大学,再告诉各自父母。结果没想到,恋情被提前暴露。尤其没想到的是,男孩的父母召集学校教导主任、班主任、任课老师共6人,组成了一个“说服团”,一起对男孩做思想工作,要他承认他们在早恋,并且从此以后彻底断绝来往。

交谈时,男孩愤怒地离家出走,既没有去学校上课,也没有和家里有任何联系,这下父母着急了。可是,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呢?

世俗观念最终会害了孩子

许多父母从小用世俗观念来影响孩子,如夫妻之间“男人应该比女人强”、“男人应该比女人高”等等。即使不是刻意这样做,也会在平时谈吐中表露出来,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位高一女孩,在老师推荐下去青岛参加了一次轮滑大赛。群滑时,来自家乡的一位帅小伙滑到她身边说:“我们一起滑吧!”就这样,他们认识了,回去时已是恋恋不舍,双方约好今后保持联系。

哪知道,女孩每天都在等电话,可是男孩始终没有主动约她。由于女孩对他充满了好奇,便开始主动约他。见面后,她已经完全找不到当时的感觉了。因为她得知,男孩之所以没有主动约她,是因为他是职校生,感到自己配不上她,还是不联系更好。

女孩想,对呀,这一切都怪自己成绩太好了,构成了吸引这位帅哥的最大障碍。她认定这就是自己今生今世的另一半,于是开始放弃学习、麻木自己,目标是“至少把成绩降到他以下”!

关键之关键

★处在焦虑状态中的孩子,往往会通过对权威的逆反,来证实自己对爱情的执著和忠贞。许多孩子为了“心爱的”对方,默默承受着巨大压力,只要能为对方奉献一切,哪怕不惜改变人生方向。

★早恋中的孩子情绪非常激动。父母只有站在他们的角度,像他们一样尊重、珍惜那份感情,才能走进他们内心,给予有益指导。如果表现出轻蔑、批评、指责的态度,只能使他们更加无力自拔。

★厌学还可能和青春期性心理冲突有关。女孩初潮和男孩第一次遗精时,他们在神经、内分泌的作用下,警觉性特别强。厌学,其实是他们的一种移花接木的转换防御,有助于缓解潜在的性心理压力。

★以色列科学家理查德·埃布斯泰因教授在研究了148名健康男女学生后发现,有些人天生是“情种”,有些人天生对两性亲密毫无兴趣,这与每个人的基因有关。也就是说,早恋有可能是“天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