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性厌学生一般学习成绩都不好,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品尝到的多是痛苦、无助、失败、挫折感。只有在网络中,他们还能体验到久违了的攻克的快乐、胜利的快感、挑战的乐趣。沉溺于网络,其实质是厌倦学习、逃避现实。
经典案例
北京市平谷区的一户贫困农民,为了儿子将来有出息,省吃俭用、东借西借,把他送到当地一所比较有名的寄宿制学校去读初中。
初二时,儿子开始迷上网络游戏,并经常旷课去打游戏。接到老师通知后,全家人发动亲戚朋友夜以继日地找孩子,当找到孩子时,他已经在网吧里连续玩了四天三夜。全家人苦口婆心地劝他上学,可是孩子已经听不进去了,怎么也不肯去学校读书。
这孩子从小就脾气倔强,经常与别人发生争执,然后就追到别人家里去打架,甚至手里还拿着刀。对父母也是如此,不但不服父母管教,而且还经常要跟父母动手。
有一天,孩子离家去学校前,母亲和舅舅又一起劝他在学校要好好学习,不要再逃学去网吧打游戏了。可是孩子听不进这些,竟然说自己要一边上学、一边玩游戏。接下来就与母亲发生了争吵,甚至还打了母亲,随后就写下了与父母断绝关系的纸条,要求父母以后不要再管他了。
当父亲赶到时,孩子又和父亲发生了激烈争吵,并顺势从地上拿起一根木棍,称要打断自己的一条腿,谁也不能管他,谁要管他就打谁。当时各方情绪都比较激动。父亲从儿子手中夺下木棍,恼怒之下失去理智,棍子击中儿子头部,导致14岁的儿子当场死亡。
事情发生后,全村800多人为他求情,请求法院从轻处罚。半年后,这位父亲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好好的一个家,就这样被毁了。
网瘾性厌学:指由于网络成瘾症而导致的厌学行为。网瘾: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的简称,英文简称为IAD。
网瘾的基本症状是上网时间失控、欲罢不能。通俗地说,这样的孩子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却不能不上网。他即使自己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会无法自控。经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浑身乏力、食欲不振等。
网瘾的常用判断标准有两个:
①每天上网时间超过四小时、连续超过一个月,严重影响学习。
②不上网就会出现躯体症状如头疼、出汗、烦躁不安等。可是只要一坐到电脑前,这些症状就会立刻消失。
网瘾性厌学现象现在越来越突出,许多父母和老师都在责怪电脑、责怪网络。其实,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这不是问题的实质,而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
网瘾性厌学的实质是,孩子已经出现了自我价值感危机,他是在逃避学习、逃避现实。所以,克服网瘾性厌学的根本措施在于引导孩子,注重孩子的心理教育,让他有一个正确的自我价值观,敢于面对现实、投身于学习。
网瘾偏爱中国孩子
全世界的孩子都在用电脑上网,可是在其他国家并没有发生严重的网瘾性厌学现象,说“网瘾偏爱中国孩子”一点也不为过。
研究表明:国外网络成瘾的人群年龄集中在20至30岁,而我国却是15至20岁;国外网络成瘾的内容比较分散,而我国80%至90%集中在网络游戏;国外网络成瘾的极端事件很罕见,而在我国则比较多见。
弥补孩子的三大缺失
归根到底,网瘾性厌学生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都缺少应有的“营养素”,从而使得他们不得不转向网络“求援”。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高文斌博士认为,正是由于以下三大“营养素”的缺失,才使得网络成为这种替代品。
①“父亲功能”的缺失
父亲对于青春期的男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代表着规则和秩序。可是在许多家庭中,无论有没有父亲、父亲在不在家,孩子都是跟着母亲生活的。在过去的大家族中,父亲不在,还有爷爷、叔叔、伯伯等替代父亲发挥功能,而在现在的核心家庭中,根本就找不到替代者。这就是为什么网络成瘾的孩子中,大多数是男孩的主要原因。
②游戏缺失
许多父母认为,中学生已经不需要游戏了。实际上,青春期的男孩不仅需要游戏,而且需要社会角色更丰富的游戏,最好是带有一定肢体接触甚至肢体冲突的。学校里的体育活动很少,仅有的一点活动也没有性别区别。既然现实生活中严重缺乏游戏,他们就只能以网络游戏来替啦。这就是男孩更容易迷上网络战斗游戏的重要原因。
③同伴缺失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同伴是他们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可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没有同伴;上学由父母接送,途中没有同伴;在校学习紧张,很难发展出高质量的同伴关系来;周末在社区,居民的异质性又不利于发展同伴关系……这样,他们就只好转向从网络寻找同伴了。
有针对性地对待各类孩子
网瘾性厌学生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五类。有针对性地对待各类孩子,有助于帮助他们及早摆脱网瘾:
①学习失败的孩子
这些孩子,说穿了就是考试成绩不好,他们在学校和家里都有一种挫败感,可是在网上却很容易体验到成功。对于他们来说,父母和老师要给予多多鼓励,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自信心。
②学习优秀的孩子
这些孩子原来对自己还有一种自豪感,随着一次次升学,越来越无法保持原有的名次,于是开始怀疑父母和老师的原有逻辑,开始迷恋网络。对于他们来说,父母要帮助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③人际关系不好的孩子
这些孩子上网主要是逃避现实。对于他们来说,父母眼睛不能只盯着学习,更要教会他们如何与人打交道,培养开朗、大度的性格。
④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孩子
这些孩子生活在“问题家庭”中,很少得到家庭温暖,可是在网上,任何一点小小请求都会有人帮助。对于他们来说,父母要给予关爱和温暖,缩小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反差。
⑤自制力弱的孩子
这些孩子也想脱离网瘾,可总是无法控制自己。对于他们来说,父母要注重培养他们怎样下定决心,以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
网络成瘾是一种病
网络成瘾是一种病,所以千万马虎不得,而应及早进行治疗。
网络成瘾症的表现形式
根据上网内容的不同,网络成瘾症具体表现为以下6种主要形式:
①单纯性网络成瘾症
主要表现为没日没夜地玩游戏、聊天、观看各种综合性节目。
②网络色情成瘾症
主要表现为经常陶醉于色情小说、图片、图像、声音信息的刺激。
③情感性网络成瘾症
主要表现为把全部情感和精力全都投入到交友、网恋中去,把他们看作比家庭成员更重要。
④信息性网络成瘾症
主要表现为经常花费大量时间,用来搜索和收集与自己学习无关的、并不十分迫切需要的信息,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⑤程序性网络成瘾症
主要表现为无目的、无计划地去设计游戏软件和计算机程序。
⑥强迫行为性网络成瘾症
主要表现为不可自控地参加网上购物、网上拍卖、网上赌博等。
网络成瘾症的治疗方法
大量临床观察和科学研究表明,网络成瘾是由神经内分泌紊乱所引起的一组症候群,与酒精、毒品、赌博依赖症一样,属于一种精神病态,严重的需要进行心理矫正和药物治疗。具体方法有:
①心理治疗
主要包括心智疏导、系统脱敏、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等。
②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试用抗抑郁、抗强迫药物或抗焦虑药物、脱瘾药物治疗。
③物理治疗
主要是根据中医理论调节脑部分泌的紊乱,以及氦氖激光治疗。
不要随意给孩子戴帽子
父母要警惕孩子发生网瘾性厌学,但不要随意给孩子带帽子。实际上,真正发生网瘾性厌学的比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上网而致成瘾的孩子只是极少数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调查表明,网瘾性厌学生比率不会超过总数的2%。许多孩子虽然迷恋上网,却远没到网瘾性厌学的地步,所以,不能轻易把他们归入这一类型。例如:
①有些孩子虽然也上网,可是并没有因为上网影响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说穿了,就是没有明显影响到学习和生活)。
②有些孩子尤其是“好孩子”,他们对学习的投入并不是出于内在兴趣。当学习不再给他带来满足感时,就会一头扑向电脑网络。
③有些孩子是网络使用的障碍者。他们虽然上网时间很长,可是能够进行自我控制,至少在考试前会停止上网,专心用于学习。
④最后一类孩子才是网络成瘾者。他们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上网明显影响到了学习和正常生活,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
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人评估网络成瘾的标准,以下9个项目中如果有5项选择“是”,就可以确诊为“网络成瘾”:
①每个月上网时间超过144小时,即一天4小时以上。
②脑海中一直浮现和网络有关的事。
③无法抑制上网的冲动。
④上网是为了逃避现实、戒除焦虑。
⑤不敢和亲人说明上网时间的长短。
⑥因为上网造成了学业及人际关系问题。
⑦上网时间往往比自己预期的时间要长。
⑧经常花许多钱更新网络设备或上网。
⑨需要花更多时间上网才能感到满足。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现在的中小学生出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而这正是我国上千年来经济和思维发展变化最大的阶段,孩子与父母、祖父母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思维环境空前不同,代沟之宽犹如天堑,沟通大成问题。
关注点不仅仅放在学习上
许多父母对孩子只有学习方面的要求,让孩子误认为只要自己能考上好大学,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孩子迷上网络。
究其原因在于,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需求,需要通过上述需求的满足,来建立自我评价体系。如果父母仅仅以学习成绩评价孩子,就会造成孩子的自我认同感降低。为了减轻学习压力和痛苦,孩子便会通过其他各种更容易产生成就感的方式来补偿,其中最方便、最普及、最有效的就是上网打游戏。
克服网瘾性厌学关键在于沟通
随着网瘾性厌学的出现,各显神通的“戒网瘾”专家纷纷登场。其实,解决网瘾的关键在于沟通。缺乏沟通,孩子只能从网络游戏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由此产生的厌学行为就无法消除。
一方面,父母不能对网瘾性厌学生动不动就打骂,甚至威胁把他赶出家门。特别要抛弃把孩子从网络中“拉”出来的错误观念。一个“拉”字,就表明这是强制性的,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要让孩子自己认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网瘾性厌学生通常学习基础差、自制力弱、而脾气又倔强,父母教育孩子时责备多于欣赏,甚至只有责备、没有欣赏。
正确的态度是相反,变责备为欣赏。首先反思自己,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否不同,在此基础上肯定和放大孩子的优点,引导孩子的倔强,让他学会自己热爱自己,自己从网瘾中走出来。
把孩子置于控制之下
为了防止发生网瘾性厌学,父母要对孩子从小就约法三章;网瘾发生后,由于一时很难根除,首先要善于把孩子置于自己控制之下。
从小就要对孩子约法三章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是个电脑奇才,他对孩子是如何限制玩电脑游戏的做法,值得中国父母借鉴。
比尔·盖茨和妻子的家规是,孩子每天打电脑游戏的时间不能超过45分钟,周末可以放宽到1小时。不过,利用电脑做功课的时间不在此限。
在这种制度约束下,比尔·盖茨10岁的女儿从来就没有沉溺于电脑网络,一直到她进入一所以电脑为教学媒介的学校时。
他说:“在孩子成长至某个年龄之前,父母们应该知道孩子在互联网上看到些什么内容,以便能同孩子讨论。”他说,既不能一概不让孩子接触电脑游戏,又不能对孩子玩电脑游戏放任自流。管理孩子的底线是,不让孩子沉迷于网络和网络游戏。
不难看出,他在管理孩子玩电脑游戏上的“度”把握得不错。
欲擒故纵,效果更好
许多父母得知孩子迷上网吧后,大动肝火,对孩子采取种种惩罚措施,就是没有学会如何变通、沟通。其实,欲擒故纵的效果更好。
一位孩子在学校附近的网吧上网,被老师逮住,送到家里。母亲对他说:“儿子呀,你怎么这么傻啊,上网到学校附近的网吧上,不是明摆着被逮嘛,你就不知道在家里附近的网吧上?”
于是,母亲领着儿子到自家附近的网吧去。一看上网费很贵,母亲提出给儿子办一张会员卡,说,“这样能有些优惠。”这时儿子说了:“上网太贵了,我用零花钱上吧,有钱就上,没钱就不上。”母亲说:“你可以把你们一起玩的同学、朋友都叫到这个网吧里来呀,饿了就回家,我给你们做饭吃……”
初看起来,这位母亲是在纵容孩子上网,其实,她这是在欲擒故纵。孩子上网本来是偷偷的,岂能让父母知道?而现在母亲这么说,孩子能够感到母亲对自己的尊重和理解。如果果然这样做,也容易被父母找到,不致于发动亲戚朋友满城找都找不到。
关键之关键
★网瘾性厌学生如果渴望父母关爱的要求经常被漠视,又缺少与人沟通,就会寻找其它新的倾诉途径。调查表明,有近70%的孩子上网主要是为了“与网友交流”,就是这个原因。
★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要多理解、多尊重。要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想一想别人的内心感受。如果可能,最好是聘请专门的辅导老师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孩子的人际关系能力。
★如果有条件,运用电脑技术,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呈现在孩子喜欢的电脑情景游戏中,如“智救扬扬”“左右开弓”“快乐的池塘”等,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让他在玩中学习,可谓一举两得。
★克服网瘾性厌学行为要对症下药。一般来说,网瘾性厌学有3大主要成因:一是父母放任自流;二是孩子远离父母,受不良环境影响;三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母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