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健康运行,再度辉煌已初露端倪。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由下降转为上升,增长势头锐不可挡。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机制创新上,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建立,非公有制经济活跃发展。地位大幅度提升;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新型产业基地的格局基本形成,主导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资源型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区域一体化发展框架基本形成。各项统计表明,近几年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综合经济实力提高最显著、城乡居民生活提高最快的时期。
(一)创新:自身优势得以激活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给东北带来了新的机遇。使地区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东北地区的自身优势得以激活,农业、装备制造业等拳头产业焕发出强大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这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所不具备的。
2007年,东北地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3325亿元,占全国GDP的9.458%,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02.5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360.4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870.84亿美元,均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84.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998.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441.7亿元,分别占该地区生产总值12.4%、51.4%、36.2%。2007年,东北地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42.7亿元,比上年增长27.1%。2011年,东北地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5060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9.55%。2011年,东北地区实现地方财政预算收入4487亿元,同比增长33.6%。
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在2004—2007四年间分别为7231万吨、7927万吨、8225万吨和8254万吨,占全国当年粮食总产量的15.4%、16.4%、16.5%和16.5%。其中,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2007年粮食产量分别达到1834.7万吨、2454万吨和3965.3万吨。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逐年上升,为全国粮食供求平衡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较大贡献。2012年,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达2360亿斤。
东北三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在2004—2007四年间分别为4869.6亿、6374.5亿、7799.5亿元和9792.07亿元,同比增长19.7%、16.6%、18.2%和18.8%。2007年实现利润2452.65亿元,同比增长27.9%。其中2007年,辽宁省增加值和利润分别为5047亿元和762.62亿元,同比增长21%和62.1%;吉林省增加值和利润分别为1873.8亿元和413.05亿元,同比增长23.6%和102.98%;黑龙江省增加值和利润分别为2871.9亿元和1277.6亿元。同比增长15.8%和19.5%。2011年,东北三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同期全国平均增速为13.9%)。
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在实施创新战略以来飞速发展,成为其第一支柱产业,积聚效应明显。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增速和利润增速均超过同期全国水平。其中,2006年辽宁省的新增工业利润有55%来自装备制造业,仅装备制造业就完成984亿元的工业增加值,一举成为辽宁省的第一支柱产业。2011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2456亿元。随着技术装备的不断更新,鞍钢、一汽等老牌重点企业产能和品质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发的汽车发动机和轿车已经能在国际市场立足。这从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市场空间,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
(二)转型:可持续发展迈开大步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兼具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的特征。因此,不仅仅是解决现存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衰退、社会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寻找一条发展接续产业的出路。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在国家振兴东北政策的积极推动下,东北地区通过加快城市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取得初步成效。
先期启动的辽宁阜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家支持的23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5亿元;以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接续产业的态势已基本形成;2005年国务院批准资源城市转型试点范围扩大到大庆,伊春、辽源和白山市,试点工作有序展开。2006年,辽源和白山市实现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7.9%和26.5%,增速位居吉林省的第一和第二位。自实施振兴战略以来,国家累计投资65亿元用于东北三省15个采煤沉陷区项目的治理改造,新建住宅面积907万平方米,安置居民15.24万户。
在节能减排工作方面,辽宁省经过不懈努力,2007年万元GDP能耗1.7吨标准煤,下降了4.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首次双下降,完成节能减排计划目标。2011年,万元GDP能耗1.096吨标准煤。吉林省强化了节能目标责任制,实行了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2007年万元GDP能耗1.524吨标准煤,下降4.2%。2011年,万元GDP能耗0.923吨标准煤。黑龙江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0.5%,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实现了2007年初确定的节能4%的目标。2011年,万元GDP能耗1.042吨标准煤。
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辽宁省5年造林2070万亩,退耕还林1380万亩,耕地保护连续10年实现占补平衡。2012年,辽宁省计划完成造林绿化总任务792万亩。沈阳、辽阳生态市建设规划已开始实施,海城等20个区县生态县(区)建设规划通过专家论证,沈北新区等22个县区被命名为全国生态示范区。生态示范区数量达到23个。2007年末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96个,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8%。吉林省取缔一级水源保护区的全部排污口8个,实现了全省一级水源保护区无排污口的目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各类自然保护区已达到34个,总面积222万公顷,占省域国土面积的12.6%;共有生态示范区23个,面积11.71万平方公里,占省域国土面积的62.5%。黑龙江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8万公顷,完成幼林抚育面积59.4万公顷。目前,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3.6%。2007年末全省有自然保护区186个,比2006年增加9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90万公顷,比2006年增加44万公顷。截止2011年末,黑龙江省已建立自然保护区211处,总面积652万公顷,占黑龙江国土面积的13.78%。
东北地区现正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若干意见》提出的“要把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一项重要任务”的要求,扎实地推进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发挥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开放:内外兼修共谋前景
东北地区能否发展成为外国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市场、口岸与腹地分工合理的出口加工中心、重工业出口创汇基地,沿袭过去那种单纯靠技术更新或行业调整是难以实现真正振兴的。只有提高综合对外开放能力,才是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的必经之路。近几年,东北地区从建立出口加工区、引进技术和成套设备起步,逐渐发展到建立合资企业、开发区,开展边境贸易等,现已成长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地带。
其中,大连通过与日、韩等国密切往来,正在逐步成为北方的“香港”;哈尔滨通过与俄罗斯的贸易往来,正在向“东方莫斯科”迈进。吉林则在全力打造图们江流域的东北亚跨国合作新模式,谋求新的出海口;沈阳作为区域枢纽和中心的地位正在向上海、广州等地靠近。东北老工业基地正迎来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时代。
2004年,东北三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59.4亿美元,同比增长51.7%,高出全国增速37.6个百分点。2005年,按商务部调整后口径计算,三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57.0亿美元,同比增长89.5%,高出全国增长90.0个百分点(全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同比下降0.5%)。2006年,三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84.6亿美元,同比增长48.3%,高出全国增速52个百分点(全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同比下降4.1%)。2011年,东北三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323.8亿美元。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看,外商对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信心在不断增强。
在2004—2007年4年间,东北三省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480.2亿美元、571.1亿美元、691.6亿美元和871亿美元,同比增长26.2%、18.9%21.3%和25.9%。其中,出口额为243.2亿美元、319.8亿美元、397.5亿美元和515亿美元,同比增长23.8%、31.5%、24.3%和29.4%;进口额为237.1亿美元、251.4亿美元、294.1亿美元和356亿美元,同比增长29.2%、6.1%17.0%和21.1%;贸易顺差为6.1亿美元、68.4亿美元、103.4亿美元和15亿美元。2006年贸易顺差首次超过100亿美元。2011年,东北三省实现进出口总额1564亿美元,增长25.1%(同期全国平均增速为22.5%),占全国比重的4.3%。
2004—2007年,对外贸易不断创出新高,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增长。光就2007年而言,辽宁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594.72亿美元,同比增长22.9%,外贸出口总额完成353.25亿美元,同比增长24.7%;吉林外贸进出口总额102.99亿美元同比增长30.1%,出口38.58亿美元,同比增长28.7%;黑龙江省进出口总额完成173亿美元,同比增长34.5%,出口122.7亿美元,同比增长45.4%。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再上新台阶,实现进出口107.3亿美元,同比增长60.4%,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2%,占全国对俄进出口总额的22.3%,均创历史最高。2007年,东北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0.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7%。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91亿美元、8.85亿美元和20.9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2%、16.3%和22.1%。2011年,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242.7亿美元、46.5亿美元和34.6亿美元,同比增长17%、12%和25%。
东北地区通过对外开放实现新的振兴,也将使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带在沿海地区自南往北连成一片,使对外开放展现出新的区域经济格局。
(四)发展:振兴成果惠及百姓
事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一大重点,从发展教育、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6个方面提出了要求。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进程正是遵照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科学发展的理念不断前行。
2004—2007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国当年水平。2004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008元、7841元和7471元,同比分别增长7.6%、11.9%和11.9%,辽宁省的增速与全国基本持平,其余两省均高于全国4.2个百分点;到2005年分别为9108元、8691元和8273元,同比增长12.8%、10.8%和10.7%。增速高于全国3.2个、1.2个和1.1个百分点;2006年分别为10370元、9775元和9182元,同比增长12.6%、12.5%和11.0%,增速高于全国2.2个、2.1个和0.6个百分点。2011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0467元、17797元和15696元,增速比2010年提高0.6个、5.4个和3.0个百分点。
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4年分别为3307元、3000元和3005元,同比分别增长12.7%、18.6%和19.8%,增速分别高于全国0.7个、6.6个和7.8个百分点;2005年为3690元、3264元和3221元,同比增长7.3%、8.8%和7.2%,增速高于全国1.1个、2.6个和1.0个百分点;2006年为4090元、3641元和3552元。同比增长9.0%、11.6%和10.3%,增速高于全国1.6个、4.2个和2.9个百分点。近几年,三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国当年,辽宁和吉林两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绝对值均高于全国当年,黑龙江与全国基本持平。截止2011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297元、7510元和7590元,增速分别比2010年提高2.3个、1.9个和2.9个百分点。
东北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辽宁省提前一年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2007年,全部免除260万农村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新建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500多所。吉林省“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巩固提高取得新进展,2006年全省小学生辍学率为0.11%,普通初中学生辍学率为0.61%;职业技术培训机构3204所累计结业人数达81.6万人次。黑龙江省2007年教育经费投入223亿元,普通高等院校发展到68所,成人技术学校培训学员119万人次。城乡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辽宁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参合农民1900万人,吉林省城乡卫生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得到加强。黑龙江建成了省、市、县三级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
初步建立起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截止2011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在2010年就业的基础上实现新增就业105万人,55万人和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7%、3.7%、4.3,均低于全年控制目标。
2011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分别开工保障性住房(含棚户区改造)37万套、49万和86万套,超额完成任务。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让我们切身感受到:经济振兴与改善民生要相辅相成,良性互动。只有将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用于改善民生,提高百姓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除百姓后顾之忧。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