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作业举一反三,当然与孩子的学习习惯有关,但主要取决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否具备这样的特性。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
一是作业要“精”。要认真挑选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富有生活气息、充满时代感的作业,质高而量精。
二是作业要因人而异,要有梯度和区分度,从而使得不同学习程度的孩子都能“吃得饱,又不撑着。”
三是各科作业布置要相互沟通、配合、协调。这不仅因为作业量的问题,还在于许多作业的知识关联是跨学科的,非常需要加强综合性。
关于举一反三,父母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回家后先复习再做作业
孩子回家后要让他坚持先复习再做作业。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课堂知识,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掌握知识点。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上课时要认真听讲
回家做作业前首先要复习,而复习的前提是上课认真听讲。如果上课时没有好好听,回家后又怎么复习、复习什么呢?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了这“一”,又怎么去“反三”呢?
上课认真听讲,真正掌握老师所讲的内容,课后才能迅速完成作业,提高作业速度。因为归根到底,家庭作业只不过是课堂作业的延伸和举一反三而已。上课是不是听懂了、掌握了,从作业上就能很好反映出来。
复习后独立完成作业
稍事复习当天课堂所学内容后,接下来就要做作业了。
作业虽然具有巩固课堂所学的目的,却不能理解为“单纯”的学习任务。也就是说,较高的境界是不能为了作业而作业,而要多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布置这样的作业,做完这道题后究竟想让自己掌握哪些知识点?经常这样想一想,非常有助于丰富和开阔思路。
在独立完成作业的基础上,鼓励孩子和同学们多多讨论作业,看看其他人是否采用了与自己不同的解题方法,这些都是有助于举一反三的。
★举一反三的路越走越宽
举一反三是作业的较高境界,这条路会越走越宽。一方面,它会有助于孩子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又会切实减轻孩子的作业量。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减轻学习负担的基本要求是举一反三
减轻学习负担的口号喊了多少年,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为什么?就是因为没能抓住通过举一反三减轻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这个关键。
孩子的学习负担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学业负担,二是心理负担。学业负担主要是作业过多造成的。而作业过多,关键在于老师步入了作业次数越多越好、作业数量越大越好的误区。每一位任科老师都怕丧失训练空间,一学期少则用一本习题集,多则有三四本,六七门功课派生出十几本习题集来。而这上面又都是些什么作业呢?绝大多数是你抄我,我抄你,重复做题,搞题海战术。这在让孩子苦不堪言的同时,对学习的帮助并不大。
相反,如果这些作业都能举一反三,估计习题集有1/10就够了,每门功课至多有一本就行。看看,举一反三才是减轻作业负担的方向。
举一反三应该针对孩子的个性进行
作业举一反三的路越走越宽,其前提是必须针对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和个性,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布置作业。如果做不到这点,孩子的“一”都“举”不起来,又怎么去“反”“三”呢?
根据这一要求,有效的作业应当精要、典型、有针对性,能够满足孩子个性需求。而在现实生活中,老师布置作业时,基本上是不加选择地借用别人编的习题集,在上面划出几道题目抄给孩子。
可以说,这种忽视个体差异,无论孩子是不是掌握了知识、掌握得怎么样都要做同样作业的训练方式,注定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这也是为什么举一反三在目前的作业中无法推行的原因所在。
★举一反三对作业要求更高
做作业举一反三,无论对老师布置作业还是孩子完成作业,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这种作业训练,无论从效率还是效果看都是喜出望外的。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四点:
作业质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绝大多数老师和父母认为,只有让孩子多做多练才能提高考试成绩。其实,这一观点本身隐含着两个前提:一是这种作业是高效至少是有效的,没效果的作业越多越糟糕;二是时间允许,除了做作业外,孩子还有充足的时间休息、娱乐、参与社会实践,而不仅仅是做作业。
事实上,目前的绝大多数作业恰恰是低效和无效的,重复性、机械性、陈旧过时的作业比比皆是,有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的作业少得可怜,这种作业练习不值得去以一当十、举一反三,孩子做得越多脑子越傻。
作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
新课程观认为,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差异,不同的孩子在学习同一内容时所具备的认知基础、情感准备、学习能力倾向各不相同,所以对他们布置作业时不能搞一刀切,否则就是反科学的,也不利于孩子做作业时举一反三。
从现实角度看,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当分层次进行,至少要分必做题(基础题)和选做题(提高题)两大类。这样,不同层次的孩子做与自己学习能力相适应的题目,就能更好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作业的理论与实践关系
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年龄越小越喜欢做来源于生活实际或与生活实际有关联的题目。可实际上,老师布置作业时却往往喜欢那些枯燥的、理论性强的书面作业,缺乏实践性、体验性、可操作性。
结果呢,由于孩子的抽象思维还达不到这样的地步,所以一方面讨厌那些机械的抄抄写写、背诵记忆,另一方面又根本无法去举一反三。
单科作业和整体作业之间的关系
老师每天布置作业时,基本上不考虑其他功课的作业量大小;可是孩子要面对的却是每门功课的作业量。这样,即使某门功课的作业有所减少,或者稍微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了,其他功课的作业依然如故,对孩子来说仍然无法充分调动思维,提高作业效率和效果。
★举一反三对考试帮助最大
做作业时的举一反三在考试时帮助最大,因为试卷上出现的题目多多少少需要变通一下才能做出来。平时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对考试当然有利。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考卷中最容易出现举一反三题目
出现在考试卷中的题目既离不开教材,又高于教材。这就要求孩子平时做作业要举一反三,这样既能减轻作业负担,又学活了知识。
以小学数学为例,所有解题方法的思考角度都是6个:正面思考、反面思考、极值思考、整体思考、有序思考、模糊思考;所有解题工具都是7种:线段图、距形图、韦恩图、枝形图、对阵图、列表法、连线法;所有思考技巧都只有17种:假设法、归纳法、构造法、配对法、对应法、反证法、还原法、化归法、代数法、演算法、扩缩法、代元法、消去法、排除法、染色法、方程法、附值法。总而言之是8个字:假设、转化、方法、规律。
例如,一道小学数学题是这样的:分数16/64的分子、分母同时划去相同的数字6后分值不变,请再举出具有这一特点的3个分数来。
这时候可以首先列出如下等式(其中a、b、c都是自然数):
10a+b a
―――=―
10b+c c
接下来研究a、b、c可以取哪些值。显而易见,当a、b、c相等时同样符合要求,但这显然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将上述公式交叉相乘并移项,可得9ac=b(10a-c)。容易看出,等式左边应该是9的倍数,据此,等式右边也应该是9的倍数,而这时候的b就应该是3、6、9。把b=3,6,9分别代入,就可以得到一组分数:
16 19 26 49
-,-,-,-
64 95 65 98
类似于这样的题目,乍一看好像无从下手,实际上综合性较强。只要冷静思考,从最基础的知识着手,一步一步找规律,就不难求得正确结果。
考试状元可以说都是举一反三的高手
从某种意义上说,凡是考试分数高的孩子,都是回答题目时举一反三的高手。
上海市曹杨二中的徐悦同学,从小就养成每天预习、复习的好习惯,上课认真听讲,平时做作业时喜欢举一反三。所以,他做的题目数量虽然不多,即使买辅导书也是少而精,最多只买1本,但实际上这种举一反三要远远胜过题海战术,而且人还不显得累。
读初中时,他的学习成绩稳坐年级第一名,中考时被保送进重点高中。
★举一反三喜欢与游戏接触
做作业举一反三并不是一本正经坐在那里能实现的,相反,要让孩子开动脑筋,最好是寓教于乐,把作业和游戏结合起来效果更好。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随大流不利于举一反三
许多父母教育孩子时喜欢随大流,看到别的父母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看到别的孩子做什么也让自己的孩子做什么。这种随大流现象非常普遍,可是这种学习和作业却不利于孩子开动脑筋、举一反三。
以学习奥林匹克数学为例。数学确实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学习成绩有至关重要作用,可是孩子一旦陷入数学题海战术,就会非常苦恼。甚至会因为逆反心理,最终对学习、作业失去兴趣。
经常看到的是,许多父母把孩子送进奥数班后,每天回家要做几道奥数题。题目数量虽然不多,可是其难度并不是每个孩子乃至家长能做出来的。难度太大,虽然想举一反三也无能为力,最后导致学习兴趣顿失。
表现在其他作业方面也是如此。许多父母一味催促孩子“快做作业”,却不要求多“动动脑筋”;或者,孩子的作业量太大,根本没时间多“动动脑筋”。结果呢,贪多嚼不烂,这样的作业做得再多,却因为不能举一反三,所以对提高学习成绩帮助并不大。
在游戏中学习容易让孩子钻进去
在游戏中学习,寓教于乐,最容易让孩子开动脑筋、举一反三。
清华大学老师陈京琳的孩子张雨辰上学后,就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去上奥数班,而是去书店买来几本趣味数学书让他看。
她对孩子说,怎么样,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好吗?孩子一听要做游戏,当然求之不得。可是他不知道,这些所谓游戏就是趣味数学题。
她告诉他,这种游戏会让人变得更聪明、更智慧,但每次最多只做2道题,并且难度也不大,所以孩子很喜欢。实际上,奥数题都是最适合举一反三的,只要孩子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学习效果就非常好。
张雨辰的兴趣出来后,经常要求给他多做几道题。就这样,虽然他没有上过一天正轨奥数班,却照样获得北京市小学生数学比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