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认为,老师是教学的主人,孩子只是被塑造者。这种观点至少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孩子是人,而不是一棵小树任人修剪,也不是一块棉布任人裁缝!
关于作业互动,父母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作业互动是人文要求
作业是一项人文活动,不但应该有交流,而且交流要充分,这样才会有助于孩子通过做作业消除困惑、解决问题(或生成问题)、满足需要、创新知识、展示自我(或升华自我),这样的作业才具有教育性。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鼓动孩子做人文作业
提到作业,几乎没有孩子不感到头疼的,也几乎没有老师不感到任务繁重的。可是,如果父母尤其是老师能鼓励孩子作业互动、增强人文性,这种烦恼也许就会大大减轻乃至消失殆尽。
刘春生老师从1996年开始和同事们一起尝试作业改革,鼓励孩子把手绘、贴纸、照片等等都可以放到作业本上去,鼓励他们在作业本上向老师提问题、话心事、提要求。
有一次,一位孩子在作业本上画了一只小白兔,然后给老师布置作业:“再画一条小狗”。刘老师在批改作业时,非常听话地画了一只小狗,在一旁写道“好看吗?”第二天该孩子在作业本上批示:“说实话,不好看。不要生气呀!”作业本交上去后,刘老师又写了这样一段话:“你说实话,我很欣慰,我要加油!”这就是师生之间一种很好的交流。
作业人文化对老师提出了高要求
孩子平时是怎样完成作业的,老师看不到。老师能看到的只是作业完成的结果,平面的、文本的。老师平时是怎么批改作业的,孩子也看不到,孩子能看到的只是批改的结果,红色的、无声的。
作业互动对人文化的要求,对孩子的成长帮助很大,同时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项活动目前之所以难得一见,除了作业量大,老师的观念和素质要求方面的制约,也是主要原因。
★作业革命让作业变得可爱
传统的作业占满孩子的课余时间,一张张、一本本,做完了数学做语文,做完了语文做英语,订正了错题做新题,忙得焦头烂额。而作业互动能让原本枯燥乏味、数量庞大的作业变得可爱起来,提高质量和效率。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作业互动会让老师变得更可爱
刘春生老师掀起的这场“作业的革命”,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作业图片在互联网上被疯狂转载,大家称他们为“可爱的孩子、可靠的老师、可爱的作业。”这样的老师不仅教孩子做作业,更在教他们怎样做人。
例如,老师在作业本上孩子做错的地方,写上一段鼓励的话;在他们优美的句子下面,画一条波浪线……感觉细腻的孩子,就会由此喜欢老师,感到老师也在喜欢自己,从而喜欢老师教的这门功课、喜欢上做作业。
互动作业当然会花费老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他的才情和修养、智慧和毅力是一大考验,可是却会让老师的形象在孩子眼里变得可爱。
相反,老师如果批作业马马虎虎,甚至对交上来的作业看也不看,直接在最后批上一个“阅”字,工资、奖金一分不少,却无法走进孩子内心,毕业时也就是彼此忘记时,不会留下多少深刻印象。
作业互动会让作业变得更可爱
许多孩子诅咒“可恨的作业”,就在于这种作业没有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教育信念,没有成为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沟通渠道,而仅仅是一种追求考试分数的工具!而作业互动,就会让作业变得更可爱。
不要小看这一点,老师布置、批改作业,简简单单的一件事,很可能会影响孩子今后的成长,令人终生难忘。
在应试教育下,作业常常被当作“教”的补充和强化,孩子在学校里学了一天、累了一天,回家后还要进一步“延伸”,当然会感到更苦、更累啦。作业评价简单到只有一个字“阅”,也就谈不上什么教育性了。
★作业互动能消除敌对情绪
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孩子也不例外。很多时候,孩子作业做不好、做得慢很难改变,而作业互动却能在这方面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简单的一句话能让孩子加倍努力
作业互动中,老师和父母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一旦拨动孩子心弦,就会变成精神原子弹,产生无穷无尽的感化效果,直接消除敌对情绪。
“作业的革命”开端是,1996年刘春生老师批改作业时,得知一位孩子第二天过生日,便随手在作业本上工工整整地写了一句“祝你生日快乐!”没想到,在第二天收上来的作业本上,这位孩子写了“谢谢您!”3个大字,而且很明显,这次作业比过去认真多了。
刘老师不禁感慨万千:自己以前对这位孩子如此顶针和叫喊,居然还抵不上这一句悄悄话!
后来,他开始在其他孩子的作业本上也写下这类或长或短的话。虽然这些举措需要多花一点时间,可是却因为有更多机会接近孩子、彼此交流,少了许多冲突和抵触,孩子的作业越来越整齐、上课也越来越积极。
后来,他开始把这一做法介绍给其他同事,至今已坚持10年之久。
不知不觉中就会融洽彼此感情
许多孩子讨厌做作业,实际上是从讨厌老师、讨厌父母开始的。如果彼此之间感情融洽,这种讨厌情绪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化为乌有。
有一次,一位小学生在作业本的最后给刘老师留了一道题目,“猜一猜:比细菌还小的东西是什么?”
这本是一道脑筋急转弯题,答案是“细菌的儿子”。可是刘老师想,如果这样照实写下,孩子很可能会批上一句:“答对了,你真棒!”可是却会没了下文。于是他大笔一挥,写下了“自私人的心眼。”
作业本交上来后,这位孩子果然写上了自己的答案“是细菌的儿子”,而且还在旁边赫然写上“真笨!”两字。下次批改作业时,刘老师写道:“细菌有儿子吗?”该孩子批语“有”。刘老师又接着回答:“我看还是人的心眼最小!”
在这来来回回的书面问答中,答案的对和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感情已经拉得很近。
★评价单调会降低作业兴趣
许多孩子对作业不感兴趣,关键在于老师的评价单调,评语刻板、教条,没有感染力,甚至没有一点点人情味。作业互动,有助于增强学习兴趣。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从等第评价中找差距
对考试成绩作出客观评价,是学校管理的一大难点,因为考试分数高低受各种复杂因素影响。正因如此,我国小学阶段纷纷“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有的地区已经推广到初中、高中会考中去了。
以等第代替分数,本来是为了减轻孩子对分数的心理压力,是一种教学评价、作业评价的进步;可是这样做也会产生一定副作用,这就是削弱评分对孩子学习的影响力。
许多孩子光从等第上并看不出自己学得如何,所以会产生学好学坏一个样的想法。这时候,父母就有必要和孩子一起分析作业、考试等第中的涵义,找到不足之处,保持应有的学习兴趣。
特别关注不是老师批改的作业
许多孩子拿到作业本后,最关心的是分数。而且,学习能力越弱的孩子,就越对老师的批改无动于衷,往往看也不看就往书包里一塞了事。
尤其是打等第时,由于这种评价方法自由度大,所以一些不负责任的老师批作业时完全是形式主义、走过场,不是拿起笔来看也不看就批了,就是把作业交给课代表、班干部代批,甚至要求家长代批。
这些做法,虽然减轻了老师批作业的负担,可是在孩子眼里却完全是敷衍了事的体现,会大大降低孩子的作业兴趣。
这时候,父母就有必要对孩子做一些解释了,特别关注一下不是老师批改的作业。因为批作业是老师了解教学情况的最佳反馈,老师如果连作业都不批了,就很难掌握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更谈不上因材施教了,这一薄弱之处需要父母特别留心,防止孩子也因此对做作业敷衍了事。
★作业互动是发展方向
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作业互动,已经成为作业改革方向。像本章中所提到的刘春生老师、王建娟老师等,已经在这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作业改革一直在探索中
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是,知识传授和非智力素质培养之间的不均衡。事实上,教育部门也一直没有放弃这方面的积极探索。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提出素质教育概念。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更是明确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经过10多年的争论、探索,目前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已经基本接近一致,问题是怎样、以何种方式才算实现了素质教育。
作业改革的制约因素
作业改革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配套,改革方向主要取决于以下3大因素:
课程教材改革
从2002年起,我国中小学开始全面教材改革。这次改革以皮亚杰认知理论为基础,其核心思想是,知识不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而是孩子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通俗地说就是,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整个学习过程是“我要学”,而不是传统教育体制下的“要我学”。
教育评价制度
素质教育体制下的教育评价制度,应当与素质教育推进过程相适应。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就应当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制度。遗憾的是,目前这一评价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所以作业基本上还是沿袭过去的老一套。
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老师。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目前的教师队伍不适应作业改革的要求。老教师习惯了应试教育的那一套,新教师又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他们在践行应试教育方面驾轻就熟,使得作业改革步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