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处点拨】(1 / 1)

本案例中的关键人物小棋说,当时她对老师说这番话时,什么都没想,只是觉得这些东西自己已经滚瓜烂熟了,回家还要写作业,这不是浪费时间吗?如果把这些时间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多好呀!这番话她早就想说了,只是没有机会;而机会一来,她就脱口而出了。

那么,老师不留作业后,小棋能很好地约束自己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如果谁在课后还要做作业,就表明他没有好好利用课堂上的35分钟;只有上课好好听讲、课后没有作业,这样的人才牛呢!

关于注重实效,父母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作业应当是有效和高效的

为什么要做作业?做作业的目的和用处是什么?许多人对此并没有好好考虑过。其实,只有具有明确目的定位的作业,才是有效和高效的。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高效的作业应当先“形”后“实”

作业作为学习形式的一部分,应当先学其“形”,后学其“实”。

做父母的有体会,多年过去后,当初读书时所学的内容和细节可能已经忘记了,而学习这门功课的思想和方法却已经掌握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一旦领悟并应用,就会具备解决更多问题、领悟更多知识的能力。

在欧洲小国卢森堡,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很少抄抄写写,基本上是要求非常严格的实验和论文,辅之以答辩式讨论。

孩子写论文报告很认真,老师批得也认真,几乎没人敢抄袭。一方面,老师对已经发表的论文很熟悉,孩子想抄也抄不像;另一方面,老师会组织进行答辩,如果是抄的,一答辩就露出马脚来了,最终落得个不及格。

应该说,与我国的家庭作业相比,这样的作业不仅可以考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更能从个性化发展角度考察创新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师生之间更好地沟通,因而更具备“实”的涵义。

高效的作业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老师的上述职责正在削弱,而给孩子创造知识和能力建构环境的职责正在增强。反映在作业上,要求老师尽可能为孩子创造条件,以适应现代社会,这样的作业才是有效和高效的。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的顾雅韵同学说,老师虽然也给他们布置作业,可是由于坚持日日清、周周重点突出;更重要的是,所做作业能收到实际效果,所以学得很轻松,她的考试排名一直在全校50名左右。

每天晚上夜自修时,她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老师请教,老师轻轻一理,她就茅塞顿开了。从初中开始,她每学期去书店买参考书时,总是一买3套,但只从中挑选一些打“☆”号的地方看一看、练一练。

进入高中后,虽然学习比初中时紧张多了,可是似乎仍然感觉不到作业负担有多重,还经常有时间看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尤其是旅行记事一类呢。

★无效或低效作业应当摒弃

可以说,凡是不利于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也无法为下一堂课做准备的作业,就是无效或低效的,这样的作业不做也罢。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作业要能提供更多练习机会

有效和高效的作业应当为孩子提供更多练习机会。因为课堂上的上课时间是一定的,不可能当堂完成许多作业。老师课后通过适当布置家庭作业,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练习和巩固机会,这包括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保持技能水平、提高解题速度、提高应考能力等。

美国教育学家研究表明,给小学低年级孩子布置家庭作业,主要目的应当放在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上来。他们在1978年对5年级、8年级、10年级的调查表明,如果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做25~30分钟数学家庭作业,整个中小学阶段就相当于增加3.5年以上的学习时间。

作业要能便于孩子做好课堂准备

有效和高效的作业应当让孩子明白怎样做好下一堂课的准备工作。

换句话说,如果孩子的作业多到怎么做也做不完,根本不知道或者根本没时间去准备下一堂课,甚至在下一堂课上还要做昨天布置的作业,那么这样的作业就是无效的,甚至起反作用的。

孩子在一节课结束后可能会有一些疑问,这些疑问可以通过做作业得到解决;老师也可以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对下一堂课主题思考的家庭作业,例如要求孩子为下一堂课做某些准备,引导孩子做好这种准备工作等。

可以说,在家庭作业的诸多功能中,上述两点是最主要的。

★整齐划一的作业未必有效

提到注重实效,就不得不对目前整齐划一的作业布置提出质疑。因材施教当然要求因材施“业”,这会最大限度地提高作业效果。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分层布置作业更切合实际

分层布置作业更切合孩子的实际学习状况,道理显而易见。

沈阳市一位小学四年级女孩,每天的家庭作业要写5个多小时才能完成。她通常从放学回家后就开始做作业,晚饭只能随便吃一口,然后再接着做,一直要到晚上11点多钟才能完成。

在医院工作的母亲看着女儿每天困得直“磕头”的样子十分心疼,可是一点办法也没有,这样的作业就很难说有多少实际效果。

相反,另一位初中物理老师,针对全班孩子物理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的状况,按学习能力把全班分成A、B、C、D四个组,教学进度、作业要求都按组别来安排,从而使得每个孩子各得其所、学得愉快,作业难度适中,学习成绩均得到最快的提高。

注重作业实效有助于人才培养

注重作业实效,有助于学有专长的孩子合理分配时间,快速成才。

就在本案例中那位郭艳老师在全班大张旗鼓废除作业前,沈阳实验小学的冯凝老师多年前就已经在小范围里这么做了。冯老师用这种教育方式教出了钢琴王子郎朗,以及受到美国总统表扬的数学天才赵雨会等天才少年。

冯老师介绍说,郎朗读小学时上课非常认真,很多知识在课堂上就已经消化得很好,所以,为了让他有更多时间练琴,她要求郎朗“课堂上好好学,回家就不用做作业了。”郎朗非常争气,不但文化课成绩优秀,钢琴水平更是达到国际水准,终于成为新一代钢琴大师。

冯老师的学生赵雨会,在小学读书时也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后来到美国后学习上游刃有余,数学竞赛成绩更是在全美国小学生中排名第一,受到总统接见,这在所有华人学生中还是第一次。

★熟能生巧,也能生厌生笨

俗话说,熟能生巧。可是殊不知,还有“熟能生厌”、“熟能生笨”一说。不注重作业实效,一味让孩子加码做作业,孩子有可能越做越笨。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无效的作业会“熟能生厌”

谈到无效作业,就不得不引出过度练习的概念。所谓过度练习,是指不合适的作业练习,而不是指单纯的作业量大。

许多学科如数学、物理,一定要多学多练。因为只有多做练习才能熟练形成解题技能、技巧,可是这是建立在有效练习基础之上的。相反,过度练习效果适得其反。因为这种作业目的性、针对性不明确,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作业,甚至老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布置这些作业。

这时候经常会看到,孩子对这样的作业十分厌烦,作业越多就越烦,从而形成一种负面的情感体验。

例如某学校在7天长假期间,一共给学生布置37张考卷作业,每张考卷都有好几大张,孩子怎么能不望而生畏呢?研究表明,就数学学习兴趣而言,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兴趣普遍低于二年级,就和过度练习有关。

无效的作业会“熟能生笨”

作业练习本来是能促进智力发展的,可实际效果并非一定如此。

常常看到,许多孩子作业量很大,题目做得很多,考试总是考不好。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合适练习做得过多。

例如在做一些应用题时,老师在教会孩子其中的数量关系、方法后,就让孩子模仿着做习题,而且作业量很大;然后是再模仿,再做。应该说,这个过程中有思考成分在内,但更多的是让孩子记住解题方法,也就是说,更多的是模仿而不是思考。这种题目做得越多,孩子的创造力空间就越小,思考能力越下降、思维能力越低,从而导致越来越笨。

★乒乓式教学孩子学得最苦

在乒乓球式教学方式下,看上去有些老师对孩子很负责,可是由于总追求“唯一”答案,孩子学得很辛苦,这样的作业再多也没效果。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乒乓式教学越来越不适应考试要求

所谓乒乓球式教学,是指老师在上课时的教学和提问类似于打乒乓球:老师只接乒乓台上的球,不接界外球。对于孩子的提问,只肯定那些与自己教案相符的答案。表面上看课堂上在一问一答,实际上孩子的内心思想并没有得到真正表达,难以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结果怎么样呢?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孩子的回家作业虽然多,却没有多少是高效的。无论是考试还是将来踏上社会,遇到灵活问题就无法解答。年级越高,老师教得越辛苦,孩子也学得越辛苦,可是学习和作业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无效作业过多是被动式教学的主要特征

在被动式教学方式下,无效作业过多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常常看见这样的死胡同:许多老师、父母、孩子认为学习就是作业,孩子回家后如果作业完成了,就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一位老教师说,他从事教育工作20年了,给孩子留作业已经成为固定的教育方式,如果不留作业,他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他固执地认为,从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看,写作业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许多父母也认为,在现在还是一张考卷决定孩子命运的时代,如果别的孩子有作业、自己的孩子没作业,将来可能会毁了孩子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