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强弱,实际上反映着他思维品质的优劣。也就是说,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孩子的思维是流畅的、灵活的、深刻的。毋庸置疑,适当的口头作业是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于口头作业,父母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口头作业毫无疑问也是作业
口头作业无疑也是一种作业。无论父母还是孩子,把口头作业看成“可有可无”或者“额外负担”不但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相辅相成
父母应当把老师布置的口头作业当作家庭作业来看待,否则,现在的孩子尤其是那些学习自觉性不强的孩子,就很难把它当作一回事。
如果是这样,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就得不到有效培养,会直接阻碍书面作业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口头作业既然和书面作业相辅相成,它就应该具有某种兼容性,至少要同时兼顾以下两个特点:一方面要有助于巩固、复习原来学过的尤其是刚刚学过的“旧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包括熟练操作运用这些旧知识的“新内容”。具备这种兼容性的口头作业,效果更理想。
例如,在学习牛津版英语7A第五单元Going shopping、Reading后,就可以让孩子用刚刚学过的购物交际用语,给父母表达一下去超市购物的过程和环境。由于刚刚学过这些内容,孩子会感到非常新鲜,而这种作业也非常有助于复习学过的词汇句型,展现孩子的交际能力。
不重视口头作业会产生不良后果
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不重视口头作业会有什么严重后果,而不是自己也认为口头作业可有可无,误导孩子不重视口头作业。
要知道,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极强,学得快,忘得也快。在学校时,他们还有一种学习氛围促使他们积极模仿着学习。回家以后,如果没有这种“模仿源”,他们对刚刚学过的知识会忘得很快。而口头练习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让孩子重新找回在校时的那种学习氛围。
例如,如果不重视回家朗读课文,就会对语文课文内容理解不深;对数学作业的解题思路不明确,容易造成解题错误;没有及时朗读、背诵英语课文和单词,就容易产生遗忘。
换个角度看,语文教材中的名家名篇,如果孩子做不到多吟、多诵,甚至从来不去读,要达到加深感悟和体验的境界就是一句空话;数学学科中的解题方法,如果孩子能用清晰的口头语言加以表述,这对树立、优化解题思路会有非常大的帮助;英语学科经常朗读、背诵,对学好英语的作用就更是显而易见了。
接下来,父母可以让孩子认真地想一想,并且回答诸如“对此我可以做些什么”之类的问题,帮助孩子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口头作业类型要多种多样
口头作业类型要多种多样。有意识地给孩子安排一些他喜欢的视听活动,孩子会觉得非常有趣,这时候父母再加以适当引导,就水到渠成了。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既要采取多种形式,又要注重个性差异
口头作业的目的之一,是要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口头作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角色表演、朗读、背诵、复述、讨论等,它们都有助于训练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并能促使相互之间互助互学;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会让孩子感到枯燥乏味,更便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当然,即使同一种口头作业形式,也会因为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处理动口和动脑关系上呈现出差异性来。
所以,无论老师或父母,都要认真对待这一点,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通过适合自己难度的口头作业练习,达到巩固和发展原有知识、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信心、不断提高自身的目的。
多姿多彩的口头作业不会让孩子感到有负担
孩子容易忽略口头作业的原因之一,在于感到这是一种作业负担。既然是负担,那么这样的作业当然是做得越少越好啦。
确实,千篇一律的口头作业容易让造成心理疲倦,可是多姿多彩的口头作业则会让孩子在身心愉悦中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例如,对于“讨厌做作业”的孩子来说,试着让他认真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记下各种气温数据,然后亲自模仿着当一回“天气预报员”,模仿着说一遍,这是不是也算“作业”呢?无论如何,经常这样练习会有助于孩子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不知不觉中提高记忆力和感知能力。
★父母要紧抓不放,持之以恒
对口头作业的重视程度如何、完成情况怎样,实际上是学习习惯的一部分。为此,父母要紧抓不放,把它培养成孩子的一种自觉习惯。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布置口头作业要有量化标准,具有操作性
口头作业之所以没有书面作业那样重视,很重要的一点是书面作业通常有量的标准,口头作业只是“随口说说”,孩子很难理解老师和父母对“预习好”、“复习好”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如果布置口头作业时能提出明确要求,就容易落到实处,孩子也就有了努力方向。
例如,你不能对孩子笼统地说“把功课复习复习”,或者“把新课预习预习”,孩子对这样的要求往往不得要领。相反,父母如果能把口头作业化成几个明确的小步骤,孩子就容易掌握了。
比如,对于语文新课的预习来说,就可以提出以下4方面要求:一是“读通”,要求标出自然段;二是“读顺”,一边读课文一边找生字;三是“读懂”,一边读课文一边查字典;四是“读熟”,要求通顺流畅地读课文。
孩子如果能做到这四点,实际上就有了量上的把握。本来非常空泛的作业要求,也就变得具体、实在、有操作性了。
统筹兼顾作业时间安排
父母在给孩子安排口头作业时,要特别考虑统筹兼顾时间安排,这样的口头作业才会受到孩子欢迎,并长久坚持下去。
总的原则是:当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比较多时,应当少布置或不布置额外口头作业;当老师布置的作业比较少,或者孩子完成得比较早时,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口头作业。
这时候最应考虑的是孩子的作业效率和心理特点。例如,如果孩子的作业效率高,那么让他接下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口头作业,是符合这类孩子心理特点的。当然,如果孩子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就不能勉强。
★检查口头作业有技巧
父母应当把配合学校督促、检查孩子的口头作业作为检查学习情况的重要内容,但同时也应当承认,检查口头作业有一些特殊技巧要掌握。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检查口头作业的同时要努力参与进去
父母检查孩子的口头作业,不能走过场,否则这种检查等于没检查。如果孩子要你签字,你就签字;你问孩子作业做了吗,他回答说早就做好了。这样的检查不但没效果,被孩子骗了都不知道。
例如,针对小学低年级孩子的口头作业形式,就可以有朗读、背诵、复述、阅读课外书、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新闻、劳动实践等。他们的作业浅显易懂,稍加点拨就能领会,所以重点要放在多读、多背、多说、多看上来,并且最好有父母参与。父母参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检查作业过程。
或者,也可以通过让孩子当面讲故事、背诵的方式,提高孩子的独立理解、记忆能力。有父母参与,孩子就不会觉得这是一种负担。
检查重点要放在孩子是不是边读边思考上
检查口头作业要防止流于表面,就要把重点放在考察孩子有没有边读边思考上来。同样是朗读、背诵课文,如果仅仅满足于读了n遍,读过就忘了,这就很难说有什么效果;相反,如果他边读边思考,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结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例如在美国,语言老师教给孩子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从书本中寻找答案。所以,美国的孩子从小就能养成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实际上就和这种口头作业方式分不开。
父母如果也能经常这样检查口头作业,就会在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已经从量的积累实现了质的飞跃。最明显的区别是,经过这种训练的孩子能在短时间内把一篇陌生文章读通、读流利,而其他孩子往往只能到此为止、一知半解。容易看出,这样的差别在各种考试中会有多大的放大效应!
★着重培养口头作业的自觉性
很多孩子对口头作业抱着一种“偷工减料”态度,能不做就坚决不肯做。说到底,这样的孩子缺乏自觉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自觉性比什么都重要。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口头作业内容要贴近孩子生活
要培养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很重要的一点是布置的口头作业要贴近孩子生活,让他觉得亲切、有趣,进而喜欢做这样的作业。
枯燥乏味的朗读、背诵,虽然也能起到语言知识的积累作用,但容易产生疲劳感,很快就会出现厌烦情绪,从而失去学习积极性。
相反,如果充分发挥口头作业的特点,让孩子把口头作业当作讲述自己身上发生的故事一样,就会变得十分轻松、活泼。
例如,在孩子学到牛津版英语8A第一单元Friends内容时,最好的作业是让孩子准备一篇介绍自己某位好朋友的口头作业,在老师或父母面前进行描述。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便于他的语言交际互动,孩子们对这种作业方式最感兴趣。
把完成口头作业和减轻作业负担结合起来
培养孩子自觉完成作业包括口头作业,是父母和老师的共同目标。为此,父母要注意把孩子完成口头作业和减轻作业负担结合起来。如果孩子感到作业负担过重,父母还要让他坚持完成多少量的口头作业,这时就会增加孩子的厌学情绪。只有当孩子觉得包括口头作业在内的所有作业量适中,才能把口头作业自觉纳入作业任务,很好地加以完成。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除了本书介绍的各种减轻作业负担方法外,这里特别强调父母要经常给孩子做榜样范读,讲一讲大概意思;或者让孩子先简洁、完整地讲一讲解题思路,然后再去演算题目等。
这样做的结果,实际上把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孩子在完成这种口头作业的同时,实际上起到了帮助书面作业的作用。从实际效果看,不是增加、恰恰是减轻了作业负担。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从这种口头作业中尝到甜头,培养起处做口头作业的自觉性来。例如,先读上两遍课文再抄写词语,效果会比一上来就抄写词语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