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处点拨】(1 / 1)

许多父母为孩子的学习问题深感头痛,认为自己的孩子“够聪明”,只是“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贪玩”、“不懂事”、“学习习惯不好”。其实,问题远远不只这么简单,根本因素很可能还在于学习能力不够。认识不到这一点,许多作业问题就无法得到真正解决。

关于学习能力均衡,父母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木桶原理和整教育观念

与经济学上的“木桶原理”相似,教育学上也有一个“整教育观念”。学习能力均衡是整教育观念的一部分,强调从整体上着眼于教育和学习。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作业的问题不仅仅在于作业本身

整教育观念认为,只有全面、立体地考虑影响孩子发展的各项因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习和作业问题。作业的问题,不仅仅限于作业本身。

整教育观念认为,必须从孩子的生理基础、认知特点、情绪状况、学习环境、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能力等7个方面入手,分层面、依次序地提升学习能力,才能最终解决作业速度慢、质量低的问题。

初看起来,孩子以学为主,学习成绩、考试分数高,就能一白遮百丑。可是,一个人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并不是仅仅通过学习、作业就能提高的。

道理很简单,正如经济学上的木桶原理所说,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组成的,无论哪块木板短了一截,都会影响到木桶的容量。而课堂学习包括家庭作业,充其量不过是这许多木板中面积最大的一块。哪怕这块木板再长,只要其他木板中有一块很短,就会影响学习成绩、考试分数的提高。

中小学生能力失衡的主要方面

中小学生能力失衡,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块。

一项针对85名普通大学生、74名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的专项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比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并且,这种影响随着入学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增强。

例如,少年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会表现出更强的耐力和坚韧性,看书时能连续坐上几个小时,无论酷暑严寒,也无论身体疲劳和外界**。

如果说,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两块“大木板”,那么其中还有如下一些“小木板”。任何一块木板不够长,都会影响到木桶容量。

智力因素

主要包括:知识认知、策略方法、基础能力、高级能力。其中,基础能力又包括运动能力、听觉知觉、注意力;高级能力又包括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

非智力因素

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自控能力。

★许多作业问题表现为能力失衡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对待孩子的作业问题,父母的眼睛不该只盯着面积最大的这块木板(学习),还要看看其他木板的长短,检查一下它们有没有松动(因为上述各种影响因素之间都是有关联的)。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三点:

作业时间长,动作慢

这是能力失衡的最突出表现之一,具体表现在:

1.作业缺乏条理,不知道要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往往是某项作业做到一半,突然想起还有另一项作业要做,于是急急忙忙地拿出来,既影响作业效率,又容易遗漏某些内容。

2.做作业时不知道要用哪些东西。往往是做到一半才发现还缺少某样东西,于是乱翻一通书包,结果发现还遗忘在教室里,或者要去商场买。

3.做完这项作业做另一项作业,或者做完这一页做另一页时,中间无关动作太多,耽误了相当长的时间,有时候甚至会干脆跑到外面去玩一会儿,或改做其它事情,直至完全中止作业。

4.做作业时经常玩弄橡皮、卡片等东西,玩着玩着就忘记了自己是在做作业。

5.一边做作业,一边嘴里振振有词。边上的人还以为他在动脑筋呢,其实是思想在开小差,脑筋根本不在作业上。

6.每当写错了字要改动时,从发现错误到找橡皮擦、擦掉重写,动作不仅夸张,而且繁多,如会大喊一声、猛地站起来、把笔一扔、使劲地擦等。

作业太粗心,错误率高

这是能力失衡的最突出表现之二,具体表现在:

1.做作业前没有先复习当天教过的内容,而是一坐下来甚至还没有看清题目就匆匆忙忙做作业,作业错误率高。

2.遇到需要打草稿时,草稿上是对的,抄到作业本上或试卷上时就抄错了;或者头脑里想的时候是对的,写到草稿纸或作业本上时就错了。

3.抄写课文、题目时经常出错,以至于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有时候自己也知道容易在哪些地方发生错误,也想改,可总是一错再错。

态度不端正,字迹潦草或故意漏做

这是能力失衡的最突出表现之三,具体表现在:

1.做作业或考试时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先空着,可是当其他题目做完后明明还有时间,这时候却会忘记前面还有空着的题目。

2.自己喜欢的作业做得认真,不喜欢的作业就马虎;或者,开始做作业时比较认真,做到后来就草草率率了。

3.一碰到不会做的题目,马上就向人请教。其实,这些题目他稍微动一下脑筋也会做的,只因不动脑筋而失去了做出来的机会。

4.做完作业后不善于检查。在家里,作业做完后就往父母手里一塞等着检查;在学校,一做完作业就交给老师等着批改,好像与己无关了。

5.为了赶时间,会做的题目也故意空在那里不做,等着父母或老师指点,或者到时候抄抄其他同学的。

★粗心的实质是视知觉能力不足

父母和老师所指的“粗心”,实际上往往是视知觉能力不足,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均衡的最大贡献,就是作业不再“粗心”了。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听知觉和视知觉

孩子在校上课,用得最多的是听知觉、视知觉两大能力,而这也正是学习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听知觉直接决定着课堂听课效率,视知觉直接决定着阅读、作业效率。

听知觉、视知觉能力不足,并不是说耳朵、眼睛有什么毛病,这是两个不同概念。以视觉为例,这是指眼睛看到的信息;而视知觉,则是眼睛看到的信息传递给大脑的加工能力。视知觉能力不足,表明孩子在这方面没有达到这个年龄该有的水平,从而导致经常看错题目。

例如:有的孩子总会看错数字,尤其是“6”“9”不分;明明计算是正确的,抄写答案时却抄错了;当他在黑板上看到这样几个列式:2+3=5,3+5=8,4+3=7,接下来要计算6-3=?时,马上会报出答案“9”。在这里,排除眼睛近视、看不清的原因,实际上是他看错了运算符号,把“-”看作了“+”。这不是粗心问题,也不是不会做,而是视知觉能力不足。

视知觉能力不足的分类和训练

视知觉能力不足的具体表现、测试办法、训练途径主要有以下4项:

1.视觉集中度差

①具体症状

眼睛追视、检视物体能力不足,表现为定点追踪、动点跟踪能力不足,阅读文章和题目时容易出现多字、少字、跳行,很快会感到疲劳。

②测试办法

眼睛盯着一支铅笔看一分钟,眨眼次数越少越好。眨眼次数越少,表明视觉集中度越高,数一数一分钟内眼睛要眨几次。

③训练要求

初级训练:让一个运动物体分别作水平移动、垂直移动、斜向移动、曲线移动、螺旋式移动,要求孩子头部不能动,只能用眼睛追踪物体的移动轨迹。高级训练:在上述基础上追视若隐若现的光点,或作瞄准射击。

2.视觉分辨能力差

①具体症状

与同龄人相比,难以清晰地辨认出相似的汉字、数字、字母、符号、图形,阅读题目时容易读错字、审题错误、计算错误。

②测试办法

给出几组较长的、容易混淆的数字,要求快速找出其中的不同数字,如8883888388828883883838888888、699996699669696999699966669666等。

③训练要求

一是减少看电视时间。电视看多了,经常被电视节目中的情节所吸引,会降低视觉运用和分辨力。二是经常辨认图形的异同,进行仿绘训练。

3.视觉记忆、理解能力差

①具体症状

难以很快记住刚刚看到的数字、文字。无论是短时记忆还是长时记忆,记忆力不强都容易发生记忆性错误,从而导致学习困难、阅读不流畅。

②测试办法

让孩子描述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事物,如公共汽车、超市以及其他目之所及的事物,据以判断视觉记忆、理解能力如何。

③训练要求

在桌子上放一些日常用品如剪刀、橡皮、铅笔等,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规格和型号,让他仔细观看10秒钟后背对着报出结果;然后增减物品,让他再看看增加、减少的分别是什么。观察品种从少到多,慢慢增加难度。

4.视-动协调差

①具体症状

手-眼协调能力差,导致写字速度慢、错误多,阅读时容易跳字、看错行、读破句子。低年级小学生只能看一个字写一个字,甚至看一笔写一笔。

②测试办法

通过拍皮球、打乒乓球、跳绳、穿针引线等动作,看他动作协调不协调、连贯不连贯。也可以通过投掷铅球,看定点准确性如何。

③训练要求

在一只碗里倒上一些形状不同的豆子,要求用筷子把豆子一粒粒夹到另一只空碗里去。豆子颗粒从大到小,再加时间限制,难度就慢慢增加了。

★假期是能力培养的好时机

中小学生能力失衡问题非常严重,也具有普遍性。如果平时学习比较紧张没机会系统训练的话,每年的寒暑假则是这种能力培养的好时机。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能力训练从家中开始

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国外教育更多地体现出了素质教育内涵,作业量不是很多,可是作业的质量相对较高,主张孩子亲力而为,有真知灼见。实际上,所有这些对孩子的能力均衡发展都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开展了对中小学生能力发展失衡问题的研究。发展到现在,每个学校都配有专职老师,有针对性地训练能力失衡的孩子。这在我国中小学几乎还是空白,仅有的一点研究,也主要局限于高校开展的理论研究。有远见的父母,可以先从自己孩子身上做起。

能力均衡训练的注意点

就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实际看,特别强调以下两点:

作业要少而精,有针对性

除了老师布置的寒暑假作业,父母确实可以给孩子适当布置一些作业加强训练,但一定要注意作业质量。也就是说,这种作业一定要针对孩子能力失衡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如果不问青红皂白,随便买本练习本让孩子练,不但不会有多大效果,而且还会让孩子对假期、作业产生恐惧感。

遗憾的是,目前许多父母正是这样做的。他们布置作业让孩子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管住孩子”,这是很成问题的。

多运动,少看电视

假期中要让孩子多运动,尤其是那些有助于克服粗心的运动项目,如专门发展运动知觉的项目有:单脚站立、走平衡木、双脚踮起走路,可以培养身体的平衡性;小推车游戏,可以培养身体协调性;按口令做相反动作,可以培养反应能力;听音乐做静止动作,可以培养定力和耐力;等等。

要多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干什么,尤其是不能整天看电视。上面已经提到,看电视不需要动脑,久而久之会降低视觉运用和分辨力,抑制听知觉、视知觉能力的发展。一般来说,小学生每次看电视的时间不宜超过50分钟。

★特别推荐珠心算训练

珠心算是指在脑海中的虚拟算盘上进行拨珠计算。珠心算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计算能力,而实际上,它在开发右半脑、挖掘孩子智力潜能、促进思维发展和空间想象力等方面,对促进学习能力均衡发展的作用更大。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掌握珠心算学习规律

学习珠心算讲求“实拔”、“空拔”、“看拔”、“想拔”四步学习法,这非常有助于协调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动静结合、学思结合。其中“实拔”是基础,“空拔”是关键,“看拔”是桥梁,“想拔”是目标。

珠心算主要学习加减法。首先学习“直加直减”,掌握“加看外珠,够加直加”、“减看内珠,够减直减”的计算规律;然后学习“满五加、破五减”,掌握“下加不够,加五减凑”、“下减不够,加凑减五”的计算规律;最后学习“进位加、退位减”,掌握“本加满十,减补进一”、“本减不够,退一加补”的计算规律。这样,从10以内、20以内以至于多位数加减时,就会具有迁移与顺应作用,增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

以珠心算促进学习能力均衡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提高计算能力

许多孩子做作业速度慢,原因之一是计算速度拖了后腿。研究表明,经过一年半左右的珠心算练习,一般能完成10笔、15笔三位数心算,学得好的可以完成10笔四位数心算,这在日常作业中就已经足够用了。

提高注意力

珠心算耳听、眼看、手拨、脑思的协调活动,非常符合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年龄特点,有助于提高注意力。研究表明,学习珠心算一年半左右,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能从15~20分钟延长到30~40分钟。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由于练习珠心算要求高度集中注意力,而且集中时间较长,否则脑海里无法形成清晰的脑图像,所以这种训练非常有助于培养孩子仔细认真、一丝不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对提高作业效率非常有帮助。

有助于开发智力

珠心算的双手联合拨珠法,既能增强对左手的训练,又能增强左右手双手协调,从而不但促进右脑(主要负责形象思维)开发,还会使左右脑均衡发展,对孩子将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等有非常大的帮助。

有助于消灭“差生”

许多孩子是老师心目中的“差生”。其实,“差生”的主要问题是形象思维多、抽象思维少,并且发展缓慢。通过珠心算建立清晰的数位概念,经常加以训练,就能使学习成绩在总体上跃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