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30 考试(1 / 1)

考试,尤其是各种升学考试,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命运,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但家长同时也要明白,考试失误并不代表孩子就“完了”。谁能断言这不是塞翁失马呢?

我国教育的最大失误是求同伐异,一味强调标准答案。只看到世界的同一性,没有看到世界的多样性,会极大地扼杀孩子的创造性,容易养成善于揣摩、迎合别人的奴性。所以,考试不怎么样的孩子,往往有着很强的创造力。

镜头回放

2005年7月24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封家长来信,大致内容如下:

儿子的中考分数出来了,我知道他只能选一所民办高中了,全家笼罩在巨大的阴影里。尽管儿子说:“妈妈,我高中时再努力。”但这只是为安慰我挤出来的一句话。我知道,他并不知道该怎么努力,也从来没有努力过。

其实,考前我们都预计到了这个结果,因为所有模拟考试的成绩都差不多。复习最紧张时,他经常早上不想起床,央求我写个假条给老师。他不想上学了。我很难过,但没答应。我怎么办?让他不参加中考?他才15岁,能干什么呢?

何况,他自己也不能接受考不上高中的后果,不想上技校或者就业。问他,知道技校职高都学什么吗?知道,叠被铺床!如果上技校,他会比现在更灰暗。

我和丈夫都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好学生,我们有一份非常繁忙、压力很大、薪水尚可的工作。幼儿园和小学头两年,儿子各方面都表现得比同龄人差,我们对他的期望值一步步下降,一直降到接受儿子资质并不聪慧的现实。

现在,我们对儿子的期望并不高,不要求他出人头地、为父母争光,或者满足父母未曾实现的梦想,但也没有低过非脑力劳动这条线。我们对儿子的期望是,做个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接受一般的高等教育,有个基本稳定的工作,薪水大概能养活自己或者将来的小家庭。

也许,我们这样的期望也高了?

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做父母的希望他是个快乐、幸福的人。没有基本的生存能力,他是不是就失去了快乐的能力?

唉,我真是一个失败的妈妈。

关键词辨析

考试:考查知识或技能的一种方法。

从本质上看,考试只是一种检测手段,并不具备淘汰功能。这种检测结果具有多种目的,如:发现问题,可以加以改善;发现人才,可以加以选拔;发现特长,可以加以培养,等等。当然,检测结果也可以用来淘汰,但必须搞清楚,淘汰只是针对检测结果采取的措施之一,而不是全部,更不是考试本身的功能。

弄清了这个关系,不难看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面临的各种考试,功能已经异化。本不属于考试功能的选拔淘汰,几乎上升为考试的唯一目的!教育,已蜕变成淘汰教育!

这方面执行得较好的是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在美国,课程在先,考试在后;学什么,考什么;经常考,但不难;考试自始至终为教学服务。学生只要掌握了基本知识,考试就胸有成竹;即使考不及格,还有补考的机会,补考的考卷与初考基本相同。这就体现了考试的检测功能——重要的不是看考试的结果,而是看学生是否学到了知识和技能;通过考试发现问题,然后帮助学生改正。

在美国,各种各样的大中小考一个接一个。至于正式的高考(SAT),每年可以考7次。考不考?考多少次?什么时候考?考哪一次?全由孩子决定。而且,美国的高考只考英语和数学。虽然许多一流大学要求申请者加考一门写作,但却是开卷考试(可以与人商量,请人修改,但不能完全照抄别人的文章)。至于其他单项考试,如物理、化学、生物、拉丁语等,学生可以自行选考。

中外对比,家长的正确态度是:在我国目前的考试体制下,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升学考试,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命运。但同时也不能忘记,考试没考好,并不代表孩子就“完了”。“条条大路通罗马”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关键处点拨

许多著名科学家都不擅长考试,这是尽人皆知的。这不是科学家的错,相反,却一定是考试的错。因为这表明,考试并没有(事实上也不能)担负起选拔人才的应有作用。

家教新观念认为,家长在这方面应该做到以下4点:

1 帮助孩子端正考试态度

上面已经提到,考试只是一种检测手段,不是目的,更不该成为淘汰工具。然而,我国目前的考试制度却是如此——每次考试,都试图在一批家长和孩子的脸上贴上“不行”两个字,以展示考试的一贯正确和权威!家长和孩子对此虽然无力回天,但也不能过于迷信。

以本案例中的这位妈妈为例,仅仅因为儿子中考“失败”,只能上一所民办高中,就认为自己“失败”了。这种想法令人同情,却不能苟同。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全国每年没有考上高中、大学的孩子有几千万,他们连同他们的父母,岂不都成了“失败者”?请不要忘了,你的孩子才15岁,一切都还只是刚刚开始!

教育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唤醒孩子的天然好奇心,让这种好奇心在学习中得到满足。成功的家长,不是逼着孩子过河,而是让他在过河中感到快乐!

2 不能轻视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

在我国,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都要通过考试才能毕业;在平时,每次考试的目的,也都是为了重新确定每个孩子在全班、全年级、全校甚至全市的名次排列,并以此作为老师、班级考核的主要依据。班级的名次落后了,老师会把压力变本加厉地转移到孩子头上;孩子的名次落后了,更会遭到老师和其他学生的鄙视、白眼、人格侮辱,甚至肉体折磨!

这在我国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各地区最有名的中小学,成名校的依据无一不是升学率排名。没有高升学率,任何重点学校、名牌学校都会黯然失色!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哪个家长和孩子,都不敢轻视考试。

在美国,50个州中有18个州的高中生必须通过考试才能毕业;5个州的高中生要参加考试,但考得好不好都能毕业;其余27个州的高中生则不需要毕业考试,只要读完所有课程就可以毕业。即使如此,仍然有70%的美国家长,像中国家长一样,整天忙着将孩子送到这里补习功课,送到那里学音乐、学舞蹈,然后接回家里做作业。他们也担心,如果不这样做,孩子将来会得不到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由此可见,天下父母的心是相通的,没有人不重视考试。

3 孩子考试没考好,不能认为就“完了”

重视考试,不等于就要把考试当做自己的生命,就像本案例中的这位妈妈一样,把孩子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看做自己和孩子的“失败”。

孩子考试没考好,最需要的是鼓励和指点。

鼓励和批评的做法相反,其效果也截然不同。

鼓励能让孩子振作精神。一位母亲看到儿子期中考试成绩位列全班倒数几名,本想狠狠地批评他,甚至揍他一顿,可一想到他考试前一段时间复习的认真劲,就于心不忍:孩子已经努力了,没考好也不是他愿意的,批评有用么?于是,母亲用平静的语气对他说:“这次考试已经成为历史。历史是无法改变的,但未来属于我们。你有没有信心下一次考好?”儿子本来准备挨批的,没想到是这个结果,便响亮地回答道:“有——”接下来,母亲和儿子促膝谈心,一起制定新的学习计划,一直谈到很晚很晚。

指点是启发孩子总结经验教训的有效办法。2005年成都市小学毕业考试作文题目是《我想对你说——》,不限定题材。结果,许多孩子写的都是“早恋”。也许充满真情实感吧,文章都写得非常优美。尤其是其中一篇《我想对你说——河边的柳树》,更被所有阅卷老师认定应该得满分。只是由于写的话题“不太好”,又不敢给它满分。批作文能不能等同于品德鉴定虽有争议,但家长应当向孩子指出,为了能够得高分,考试时还是应当有所收敛。这就是现实。

4 切实减轻孩子的考试压力

考试考得好不好,与许多因素有关,与心理压力大小尤其密切。可是许多家长并非真正地懂得这个道理。一方面,他们希望孩子能考好;另一方面,又拼命给孩子加压,要他们每天复习到很晚,搞得疲惫不堪,甚至在考场上睡着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怎么可能考出好成绩来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紧张的考试压力,有可能使非常优秀的学生,考试成绩不如一般学生;本来就很一般的学生,那就更不用说了。究其原因在于,仓促应付考试,总想着要取悦家长或老师,这些孩子在考场上会丧失他们最有价值的智力优势——短时记忆。

明白了这一点,当孩子面临考试时,家长要做的工作就是适当减轻孩子的精神压力,而不是相反。

从这一点上看,“不考不玩,大考大玩”确有一定的道理。

关键的关键

1 现在的老师是为考而教,学生是为考而学。一切围绕考试跳舞,考试的真谛被抛在一边。过分迷信考试,会像“宁信度,不信足”的那个郑人一样愚蠢和可笑。

2 考试应当有信度(可靠性)和效度(准确性),可是目前在我国还做不到。同一份高考试卷,不同的老师阅卷,分数竟会相差几十分,更不用说一般的考试了!

3 孩子考得不好,或许已经受够了师生的羞辱和白眼,内心也自责了千百遍,回到家实在不想再听到家长的批评和指责。他们最需要的是鼓励,是重新振作起来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