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有成就的人,在回顾学生生活时,都觉得后来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绝大部分不是从课堂上学来的,而是业余时间自学的结果。
虽然全社会方方面面都在向孩子推荐“必读书目”,可是到了家长这里,除了屈指可数的几部名著以外,“必读书目”都是与考试有关的教辅书。在家长眼里,“必读书目”改成“禁读书目”还差不多:孩子,别碰它!
镜头回放
一位5年级的孩子,作文一直不大好。家长给他买了各种各样的作文辅导书,作文家教老师也请了好几个,就是不见效。只要一提到写作文,孩子就一脸愁容。
家长发现,孩子不喜欢写作文,可特别喜欢看电视,尤其是动画片。看完以后,还总要情不自禁地给他人讲述一番,常常讲得眉飞色舞。
孩子的奶奶耳朵不大好,看电视常常犯迷糊。嗨,这孩子倒有耐心,最喜欢给奶奶当“解说员”,经常让老人听得不亦乐乎。
发现了这个情况后,家长就让孩子看完电视后复述、补充电视情节,以此来训练孩子运用语言、词汇的能力,进行口头作文练习。
每天放学回家后,家长允许孩子看半个小时动画片,不过有言在先,必须完整地记录节目内容,然后交给奶奶看,让奶奶看了不但能了解,而且要觉得生动有趣。
从此以后,孩子看电视的注意力更集中了,“看电视写作文”的任务每天都能认真完成。久而久之,他的作文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尤其是文字表达能力显著增强,学会了怎样剪辑材料、怎样运用细节,生动之处简直令人拍案叫绝!
这时候,家长又引导孩子从看电视出发,把视野扩大到身边的人和事,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尤其是鼓励孩子把身边的不文明现象记下来,写成“读者来信”,向晚报投稿,更提高了孩子的写作积极性。
关键词辨析
课外阅读:孩子在业余时间主动看书、看报的行为。结合社会发展,看电影、看电视、上网看新闻,也在此列。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中小学生平均一学期应该阅读100万字以上,在小学到初中的过程中达到2000万字的总阅读量。”可是从实际情况看,我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根本不可能达到这个指标。
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发动全国215家少儿报刊,向全国30万所中小学的2亿名学生,发出了“每天课外阅读10分钟”的倡议。
大张旗鼓的一个全国性“倡议”,仅仅要求孩子每天争取“10分钟”课外阅读时间,多么可怜!为什么?关键恐怕还在于它与考试没有挂起钩来。
在美国,教育部门给中学生列出了二十多种“必读书目”,包括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弥尔顿的《失乐园》、柏拉图的《理想国》、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几十年不变,并列为相关考试内容,以此来培养孩子的思想和文学艺术素养。
家长的正确态度是:即使你自己不读书,为了孩子,也要像《红楼梦》中所说的那样,“装出个读书的样子来”。不为别的,就为给孩子树立一个喜欢读书的榜样,在家中营造一种读书氛围。
关键处点拨
课外阅读关键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家长在指导孩子阅读时,首先要强调的不是这本书多么著名,而是要开启孩子的心扉,让他自己感受这本书的重要性。
家教新观念认为,家长在这方面应该做到以下4点:
1 课外阅读使孩子一生受益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平时学习就很紧张了,哪有时间阅读课外书籍?的确如此,不过,家长抱有这种观念,关键是还没有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主要在于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帮助孩子深入认识自然、社会、人生。不仅如此,还有助于培养孩子扎实的技能和技巧,培养丰富的感情和良好的道德。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它毫无疑问可以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回顾自己的学习生涯时说:“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
这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课外阅读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且喜欢读书的人都知道,课外阅读的功效要比课内阅读高。一个是你要学,一个是要你学,效果当然不一样。
至于课外阅读的时间,要挤总还是有的。以小学生为例,统计资料表明,小学生的课外时间是课内时间的3倍。
2 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环境的产物。家长如果每天打麻将,孩子就会对麻将无师自通,甚至还不会说话就先认识了“中”“發”“白”。相反,如果生在读书家庭,家长每天都看书学习,孩子哪怕不识字,也会拿着一本图画书像模像样地在那里看。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许多家长抱怨孩子贪玩,书本对他没有吸引力,根源还是在家长身上。说穿了,这样的家庭通常并不是“读书家庭”,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
也许,家长都有自己的“理由”。比如,工作忙啦,孩子已经上学了、识字了、应该自己会读啦,等等。可是,这些家长怎么不想一想,孩子做任何事都是讲兴趣的,如果他对课外书不感兴趣,又怎么会主动去读呢?
研究表明,没有家长导读的孩子,很少有喜欢读课外书的。相反,有家长导读的孩子,迟早都会爱上读书。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歌德小时候,他的母亲就不断地给他读文章,培养他的阅读兴趣。现任美国总统布什,他的母亲更是一直为他导读到中学。在瑞典,家长给孩子读书或和孩子一起读书,是许多家庭每天的必修课。
许多家长深有体会,指导孩子课外阅读,本身就是一件极有趣的事。家长和孩子共建阅读空间,是一项名副其实的亲子活动;更不用说,家长还可以趁此机会重温少年时光,把以前没来得及好好读的书重读一遍,了却一桩心愿。
3 课外阅读把握一个“实”字
许多孩子也看了很多课外书,可是到最后基本上只记得一个书名或故事梗概,读了就和没读一样。
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阅读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处理好精读和泛读之间的关系。与其这样,还不如只看书的前言和内容简介更“省事”。
目前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普遍存在着“三重三轻”现象,即“重数量轻质量,重兴趣轻引导,重外化轻内化”。课外阅读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效果当然不会尽如人意。
要克服这一现象,家长在孩子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要求不能太高。但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也不能只停留在数量和广度上,必须在质量和深度上下功夫。
例如,可以把精彩文章的阅读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粗读。
主要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并能简要复述。
其次是细读。
主要是对重点内容、主要情节反复阅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思想内容的一些方法,写读后感。
最后是熟读。
主要是记忆、背诵精彩片断和好词佳句,并且进行仿写。
4 处理好课外阅读的功利性
不可否认,现在的孩子课余时间紧张,家长如果一味要求他们大量阅读,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更多的家长则要求他们多看一看与考试有关的课外书。这就涉及到一个课外阅读功利性的问题。这方面怎么来把握呢?
从道理上讲,课外阅读与考试是不矛盾的。因为任何考试都只是阶段性人生体验,而课外阅读则要伴随一生,所以,能否处理好考试与阅读的关系,对孩子的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现在的中小学生是否在课外阅读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孩子的阅读倾向和家长的要求相背离,以至于光明正大的阅读变成了“地下活动”,“手电筒阅读者”不乏其人。
教育专家指出,目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中的娱乐化、消遣化倾向,令人担忧。这些图书过于注重个人感受,但缺乏大气,忽略了一些厚重、深刻的东西,过于孤芳自赏或无病呻吟,很难丰富阅读者的情感。
细心的家长会注意到,现在孩子的作文中,“小资情调”明显增多,就是这类书读得过多的缘故。
正确的课外阅读,能够让孩子很快尝到甜头。比较典型的例子是,1999年山东省文科高考状元,就来自一所普通中学。她之所以会取得这顶桂冠,用她父亲的话说就是主要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他们家里最多的就是书,从小到大,她没有一天不看课外书。
关键的关键
1 课外阅读有助于孩子广泛地认识自然、社会、人生,培养丰富的感情和良好的道德,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2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发现一个规律:“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都说得益于课外阅读。”
3 课外阅读对孩子学英语特别有帮助。遗憾的是,目前图书市场上适合孩子阅读的英语读物非常少,同时,绝大多数孩子还没有意识到这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