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普天乐·柳丝柔(1 / 1)

滕宾

柳丝柔,莎茵细[1]。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初晴东郊媚[2]。看儿孙月下扶梨。黄尘意外[3],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翠荷残,苍梧坠。千山应瘦,万木皆稀。蜗角名,蝇头利[4]。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菊围绕东篱[5]。良田数顷,黄牛二只,归去来兮。

[注释]

[1]莎茵:像毯子一样的草地。莎,即莎草。茵,垫子、席子、毯子之类的通称。

[2]媚:娇美。“数枝”二句:这是化用《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诗句。院宇深,秋千系:这两句是从冯延巳《上行杯》“罗巾莫遮香,柳外秋千出画墙”和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乱红飞过秋千去”等诗句中脱胎而来的。

[3]黄尘:暗用唐令孤楚《塞下曲》:“黄尘满面长须战,白发生头未得归。”指官场上的风尘。

[4]蜗角名,蝇头利:比喻极微小的名利。

[5]“输与”二句:陶渊明,性嗜酒,又爱菊。陶陶,和乐的样子。

[赏析]

滕宾,生卒年不详,元代著名散曲作家。滕宾〔中吕〕《普天乐》共十一首,皆以“归去来兮”煞尾,此选其中二首。

这两首小令描绘了一幅优美恬静动人的田园画,抒发了抛弃官场名利,获得自由、诗意人生的愉悦之情。第一首写春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由院内而郊外,由观白日春光明丽而赏月下耕作,写归田后春日赏心悦目之美。开篇以“柳丝、莎茵”的“柔、细”,为全曲定下了亲切、喜爱的感情基调。以绿衬红,“数枝红杏,闹出墙围”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之妙,更多出喧腾、热闹的生机。深深的庭院里,把秋千系,流溢着含饴弄孙的喜悦,洋溢在和悦的春光里。更喜春雨如油,好雨初晴,东郊多美丽。月夜野外明如白昼,看儿孙在月下耕田,更是惬意的一景。“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对仗工整,“青山眼里”悠然无挂碍;“黄尘意外”,忘官场之羁绊。第二首写秋景。“翠荷残,苍梧坠。千山瘦,万木稀”,并非不美;在一个挣脱人生羁绊、内心充盈的人看来,它们都焕发着独特的美。“残、坠、瘦、稀”,用词准确,变化多姿,各尽其态,曲尽其美。写景之后转入议论。“蜗角名,蝇头利”,直抒胸臆。许由以天下为小,庄子以相位可鄙,以生命的短暂和人的本性而论,名利实微不足道,又怎可自入“笼中”?又焉能被其“拘捕”?“输与渊明陶陶醉,尽黄菊围绕东篱”,以世俗所看重的荣华富贵相比较,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自得,无所欲求的天真任性,更宝贵百倍。“陶陶”,以叠词突出内心富足的乐趣;“尽”,言无蝇营狗苟之腥臭,无机诈算计之倾轧,无富贵加身之累赘;其富在“尽黄菊围绕东篱”,其贵在“陶陶醉”。最后三句,抒发作者的愿望:“良田数顷,黄牛二只。”欲望小了,满足就大了,幸福感也随之而来。故作者再次得出结论:“不如归去。”这结尾的一笔犹如豹尾,简洁有力;前后两次反复,呼吁挣脱人生羁绊,保性全真,获得生命的大自在,大喜悦。

人生几度春秋。这两首小令写春又写秋,深意蕴含其中。春之荣华,秋之萧瑟,在内心如此充盈、快乐的人眼里,无处不适,无有不美。至此不难明白,作者写春光之美,秋菊之乐,说“不如归去”,都是为了反衬元朝官场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