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1](1 / 1)

元好问

重冈已隔红尘断[2],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3]:窗中远岫[4],舍后长松。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玄都观里桃千树[5],花落水空流。凭君莫问[6],清泾浊渭,去马来牛[7]。谢公扶病[8],羊昙择涕[9],一醉都休。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10]。

[注释]

[1]人月圆:黄钟调曲牌名。卜居:择定居所。外家:母亲的娘家。

[2]重冈:重重叠叠的山冈。红尘:这里指繁华的社会。

[3]要就:要去的地方。

[4]远岫:远山。

[5]“玄都”句:唐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玄都观,唐代长安城郊的一所道观。

[6]凭:请。

[7]“清泾”二句:语本唐杜甫《秋雨叹》:“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清泾浊渭,泾、渭皆水名,在陕西高陵县境汇合,泾流清而渭流浊。

[8]谢公:谢安(320—385),东晋政治家。在桓温谋篡及苻坚南侵的历史关头制乱御侮,成为保全东晋王朝的柱石。孝武帝太元年间,谢安受到会稽王司马道子的排挤,出镇广陵。不久患病还都,入西州门,因大志未遂,深自慨叹,怅然谓所亲曰:“吾病殆不起乎!”果病卒。

[9]羊昙:谢安之甥,东晋名士。羊昙曾受到谢安的器重,谢安死,他“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来因大辟误入西州门,诵曹植诗曰:“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箜篌引》)恸哭而去。

[10]“生存”二句:三国魏曹植《箜篌引》:“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言人寿有限,虽富贵者也不免归于死亡。

[赏析]

这是元好问〔黄钟〕《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的同题小令,共二首。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饱经战乱的元好问携妻带子回到故乡秀荣(今山西沂县),其时金朝已亡,生母张氏已久故,“外家”人物零落殆尽。这时他已五十岁,过起了遗民生活。大半生漂泊挣扎,已让他心身憔悴;想要在国破家亡、战火频仍的元初,找寻一个安身之地并不容易。因此“卜居”并不是选择居处这么简单,而是关系着他今后何去何从的大事。

第一首小令,作者先写为什么要选择外家居处,居处有一带“重冈”隔断了“红尘”。“红尘”指闹市的飞尘,但结合元朝的统治,在作者心目中有复杂的新意味,这是不难领会的。一个“已”字表现了作者的选择:抛弃十丈“红尘”的喧嚣。“晚年惟好静,百事不关心”,作者为生命做减法,把争名夺利的纷扰“齐抛闪”。更可喜的是,“村落更年丰”,一个“更”字表达了作者的欣悦之情。有平安,有饭吃,还求什么呢?作者把自己人生的欲望放到了最低点,从反面可以看出,当时的时势已不允许人有更多的欲求。尽管如此,作者仍不失优雅的气质:“窗中远岫,舍后长松。”在淡泊幽静中而“松”之苍劲、高洁,隐然展现了作者不堕“红尘”的节操。移居到这幽静的乡居环境中,作者做什么呢?“十年种木”也罢,“一年种谷”也罢,这些生计上的事务,这些警世的格言,“都付儿童”,让下一辈、再下一辈去操心,去实践吧!作者倒是洒脱,无官一身轻,“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清风明月醒复醉,看似悠闲,实则一腔酸楚,满腹忧愤。曲子的第一节用貌似洒脱、闲适的气息反衬自己的悲酸心情。

第二首小令,首二句化用刘禹锡诗,一方面感慨金朝在蒙元的打击下迅速消亡的惨痛,另一方面从主观上反思金朝盛衰兴亡的主观原因。刘禹锡的《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再游玄都观》讽刺了当时打击新运动的新贵和当权者,那么,金朝的消亡当与此类似。由于种种原因,作者不愿意直接说出反思的结果,却劝人家不要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欲言又止,欲吐又吞,使人倍感沉痛。接着,作者用“谢公扶病,羊巧挥涕”的故事借古喻今,却以“一醉都休”自我麻醉,自我解脱。然而这毕竟足解脱不了的,因而又想到羊昙吟诵过的那两句诗,不禁悲从中来,发出无人能够解答的疑问:“生存华屋,零落山丘”,这种令人恸哭的事,从古到今,究竟有多少次了?不难想象,元好问在金亡之后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田园寥落,亲友凋零,屋宇犹存,居人已逝的惨象,经常会闯入他的眼帘,触发他的愁思。作者虽然用了羊昙的典故,但所表现的却不仅是一般的存殁之戚和知己之感,而是具有社会乱离的广阔内涵,因而更能激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