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人月圆(1 / 1)

倪瓒

伤心莫问前朝事[1],重上越王台[2]。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注释]

[1]前朝:此指宋朝。

[2]越王台: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建,为驻兵处。

[2]素影:皎洁银白的月光。

[赏析]

不要再问前朝那些伤心的往事了,我重新登上越王台。鹧鸪鸟哀婉地啼叫,东风吹着初绿的衰草,残阳中山花开放。我惆怅地独自仰天长啸,崇山峻岭依旧,故国已不在,满目尽是乔木布满苍苔,一片悲凉。头上的明月,柔和皎洁,仍是照耀过前朝的那轮,可是它又是从哪里飞来的呢?

倪瓒主要活动在元朝中后期,宋朝的灭亡虽相去不远,但他始终难忘元兵南下、宋朝灭亡那段惨痛历史,因此,他一生都没有在元政权下做官,隐逸山林。而“越地”因有越王勾践报仇雪耻的历史背景,又是南宋经济文化中心,人们到了这里,尤其容易激发起亡国的惨痛感和恢复河山的愿望。

这首小令是吊古抒情之作,写作者登上越王台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怀念故国,追忆往事的惆怅之情。全曲四小段,可分为两层。前两小段为一层,写登上越王台所见所闻;后两小段为一层,写月下追念故国。第一层前两句按照原序应当调换,把“伤心莫问前朝事”放在曲首,定下了伤感的基调,使全曲笼罩在亡国的哀伤情绪中;“前朝事”含蓄得好,“莫问”以否定语气出之,更能突出作者的伤痛:内心最深处、最柔软的伤痛不能触及,一提及就让人伤心落泪。第二小段写在越王台所见之景,用春景衬托哀情。“鹧鸪”引人起“归去”之思,北人不惯听,南人不忍闻,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追思;“残照”烘托亡国之哀,表现对故国的伤吊之情。第二层追忆故国往事。第三小段以情领景。“怅然”是对“伤心”的同义另起,反复渲染亡国之痛。“孤啸”正面写作者雪耻复国的强烈愿望,侧面写当时忘记故国伤痛的人稀而又少,与“孤愤”有相通之情。“青山故国,乔木苍苔”似是眼前之景,实是对故国的具体描写,是故国的代指。最后一小段由日写到夜。“当时明月”,李白《把酒问月》有“今月曾经照古人”之句。头顶明月是前朝故物,她那皎洁柔和的月光好像对故人依依不舍的感情。作者见而不由惊问,江山已经易主,当年的明月又从哪里飞来?这一问,把作者追念故国山川人物的情感迸发出来了。结尾收束奇突、有力。

作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他几乎是以淡塾山水画的高度技巧,把深情寄托在绿草苍苔、夕阳素影间,只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尽之意,蕴藉之思,幽人之叹,让人玩味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