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久
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1]。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2]。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3]。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4]。
[注释]
[1]西风驿马:指在萧瑟西风中驱马奔忙。
[2]青天蜀道难:李白《蜀道难》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说奔波之苦。红叶吴江冷:据《新唐书·崔信明传》:郑世翼遇信明于江中,谓之曰:“闻公有‘枫落吴江冷’之句,愿见其余。”信明欣然,多出众篇,世翼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投诸水,引舟去。此用其句。吴江:即松江,为太湖最大的支流。
[3]功名频看镜:此用杜甫《江上》“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的句意。“不饶人”句:杜牧《送隐者一绝》:“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4]钓鱼子陵:指拒绝汉光武帝刘秀征召,隐居垂钓的严光。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刘秀请他做谏议大夫,他辞官不就,隐于富春江。张翰,字季鹰,西晋时人。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莼羹、鲈鱼脍,于是辞官回家。
[赏析]
这首小令抒发岁月消磨而功名难遂的悲叹。究竟是为谁这样辛苦奔波?莫非是命中注定。西风萧瑟瘦马颠簸,落月下书卷伴一盏昏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红叶满山吴江凄冷。为那两字功名,岁月匆匆不饶人,镜中人已白发频添。垂钓拒召的严光,思恋莼羹的季鹰,定会笑我飘零。
全曲五小段,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前三句,以自怨自艾的议论抒发作者生途的窘困。“为谁忙”表明了多层含义:首先,自己劳而无获,忙而无益。屈居下僚,听命于人,功归于人,过归于己,很难得到提升,反而处处怄气;其次,是对自己为之奔波劳碌的对象不认同,认为异化于己,非自己所愿;第三,表达了身不由己,个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不能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如水中之舟,风中之蓬,不愿为而不得不为的无奈,感慨系之,无由解释,只能归之于命,却又不愿相信是命,既不甘又无奈,只得在烦恼人生的泥沼中痛苦挣扎。第二层包括二至四小段。第二小段承前具体写“忙”的内容。“西风驿马”写白天羁旅颠簸之苦,为谋取功名四处飘零;“西风”二字渲染出作者内心悲怆的感情。“落月书灯”写夜晚学习诗书经典,留心学问;“落月”二字写苦读时间之长,“落”字下得沉稳,增加了蕴藉的力度;“书灯”侧面写出自己孤凄的处境,这两种景物有外景有内景,有远景有近景,有背景有特写,有极强的画面感。作者昼夜流连不息,极尽劳倦。第三小段是虚写,上句写山,下句写水。“青天蜀道难”虚写仰视所见,取意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语带双关,既写陆路旅途之艰,又抒写了人生之路的艰难,慨叹谋取功名难于登天;“红叶吴江冷”虚写远视到俯视所见所感,空中的红叶与叶下的松江相互映衬,构成极美的画面意境,令人很容易想起屈原“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名句,而更多了艳丽的色彩。一个“冷”关锁“红叶、吴江”,在冷艳中透出凄美,烘托出作者处境孤单,内心苍凉的感情。二三两小段四句意象组接极具画面感,对偶工整,语言凝练典雅,音律协调,体现了汉语之美。第四小段慨叹功名难取,使人蹉跎白发生。这两句取意李白“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又写出了新意。“频”写时间之长,一年又一年,功名无望,岁月蹉跎;“不饶人”嗟叹摘取功名比登天还难,岁月无情,转眼少年人变成白发人。结尾三句引用古代隐者自嘲,一个“笑”字表明作者既不能摆脱对功名的热衷,又无力做一个真正的隐者,表现了在元代社会,寒门很难步入社会上层的感叹,这种感叹是时代与个人追求的矛盾。小令像一面小巧的镜子,折射出元代不重视知识分子,有志之士壮志难酬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