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柳营曲·叹世(1 / 1)

马谦斋

手自搓,剑频磨[1],古来丈夫天下多。青镜摩挲[2],白首蹉跎,失志困衡窝[3]。有声名谁识廉颇,广才学有用萧何。忙忙的逃海滨,急急的隐山阿[4]。今日个,平地起风波[5]。

[注释]

[1]剑频磨:即所谓“十年磨一剑”。

[2]青镜:青铜镜。摩挲:抚摸。

[3]衡窝:指横木为门的简陋房舍。衡,通“横”。

[4]山阿:山丘,山谷。

[5]风波:喻仕途的险恶情状。

[赏析]

马谦斋,生平不详。这支小令感叹元代不尊重人才的社会现实,也是对整个封建社会无数有志之士一生遭遇的艺术概括。

摩拳擦掌,宝剑不断地磨。自古以来天下有志之士何其多。手抚青铜镜,临镜自照,已鬓生白发,光阴白白度过。不得志困守这简陋的房舍,虽有声威,谁又能了解今日的廉颇,纵然才学广大,怎奈不任用今日的萧何。匆匆忙忙地逃到海滨,急急切切地隐居在山阿。就因为如今仕途祸福难测,平白无故地掀起了险恶风波。

小令共十一句,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六句为一层,写自古以来很多人才被埋没。开篇三句写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渴望建功立业的有志之士。“手自搓,剑频磨”形象地描绘了他们胸怀抱负、自我砥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待时而动的“精气神”,“丈夫”二字是他们对自己的人格塑造和要求,写得虎虎有生气。后三句写他们的失志困顿。“青镜摩挲,白首蹉跎”化用了李白《将进酒》中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而写出了新意。“摩挲”运用一个细节,含蓄地表现了他们眼睁睁地看着时光白白流逝而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他们困守笼中,无数次等待起用机会,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白首”写出了他们一生困厄的悲惨结局;“衡窝”描绘了他们穷愁潦倒的不幸命运。一个“多”字,既概括了这种欲“试剑天下”的人才之众,也总结出人才被埋没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一层通过精炼的对比,对千古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发出痛心的浩叹。后五句为一层,写元代士子壮志难酬、屡遭迫害的悲惨命运。他们遭遇三种待遇。首先是不被启用。哪怕声名再大,才学再广,武如廉颇再世,文如萧何重生,都难得启用。“有声名谁识廉颇,广才学有用萧何”这两句对偶分举,互文见义,借古讽今,选用历史人物有代表性。其次是避之不及。“忙忙的逃海滨,急急的隐山阿”,生在元代的人才唯有“隐居”一途。“海滨、山阿”,极言他们走投无路,躲无处躲,穷其一生与草木山泽为伴;“逃、隐”描绘出这些人才连“失志困衡窝”也难保平安,只有“非逃即隐”的两种选择;“忙忙、急急”,用叠词描摹出他们惊恐逃窜,“鸡飞狗跳”的情状,从反面写出了统治者无故罗织罪名迫害人才的现实。第三是躲也躲不掉。“今日个平地起风波”一句,补充交代这些人才“非逃即隐”的原因;放在曲尾,又产生这样的表达效果:即使是逃到海滨,隐到山阿,也难保“现世安稳”,不知哪一天会飞来横祸。作者采用层层递进的写法,充分展现了元代知识分子入仕之难和仕途之险恶。

士之难遇,本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在元代尤为严重。元代统治者推行种族歧视政策,将国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种,当权者大都是蒙古人与色目人,汉人与南人很难有做官的机会。在元代八十九年中,科举考试只举行三至四次,广大士子在仕途没有出路。其中的权豪势要更是无法无天,就连官修的《元典章》,也记载了权豪势要罗织罪名,害人性命的大量事实,这是历代罕见的。因此,在元代,士子们壮志难酬、坎坷终身的现象更为普遍。作者自己也说:“辞却公衙,别了京华,甘分老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