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殿前欢(1 / 1)

贯云石

隔帘听,几番风送卖花声。夜来微雨天阶净[1]。小院闲庭,轻寒翠袖生。穿芳径,十二阑干凭[2]。杏花疏影,杨柳新晴。

[注释]

[1]天阶:原指宫殿的台阶,此处是泛指。

[2]十二阑干:十二是虚指,意谓所有的阑干。

[赏析]

隔着帘栊,一次又一次听到风儿送来卖花女那如歌的卖花声。走出闺房才发现夜来下过一场小雨把台阶冲洗得干干净净。在安闲幽静的庭院里,翠袖中微感寒冷。穿过花间小径,倚遍所有的阑干来欣赏春景,只见盛开的杏花舞动着稀疏的枝条,和在细雨中沐浴过更加青翠的柳枝交相辉映。

这支散曲描绘了一幅清新优雅的月下美人图,表达了思妇怀人的情思。散曲从思妇深夜听到买花声写起。因为思念丈夫,思妇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这时,帘外传来哀婉动人的卖花声,思妇的情感又掀起了更深波澜。卖花声本指卖花的女子声音如歌,后来被谱成歌曲,即《浪淘沙令》,这里显然指歌声。卖花女子歌唱的也许是团聚的欢乐,让思妇兴起人聚我散、天上人间的悲哀;也许歌词本身就是叹离别之苦,使思妇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夜来微雨天阶净”补充交代时间、天气情况,意境清新、明净、优美,然而这美好的环境并没有给思妇带来欢乐,却又徒增无穷的思念,因为自己的心上人并没有在身旁相偎相伴,正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由于强烈的思念冲击,思妇没有力量躺在**忍受煎熬,只好来到庭院,排遣一下满腔的愁闷。“小院闲庭,轻寒翠袖生”化用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的诗意,又增加了更多的感情色彩。“闲”衬托了思妇的孤单、寂寞,“寒”既是春天早晨的寒冷,又是思妇的“心寒”,是思人不至、孤影伶俜带来的无限寒意。庭院遣愁,并没有达到释愁的目的,反而惹起思妇更强烈的思念,她又沿着花间小路来到楼上,凭阑远眺。在古典文学作品中,高搂凭阑是表现思念和郁闷的意象。“十二阑干”语出南朝乐府《西洲曲·阑干十二曲》,是说阑干多曲。思妇从一个阑干走到另一个阑干,凭尽阑干,不见思人到。此处是通过思妇的举动表现她内心对丈夫的强烈思念,取得比直言更好的艺术效果。至此全曲戛然而止,余味深长,耐人寻味。这首散曲没有一个思念、忧愁的字样,但通过听、寒、凭栏等动作,把主人公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