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瑞
无情杜宇闲淘气[1],头直上耳根底。声声聒得人心碎。
你怎知,我就里[2],愁无际?帘幕低垂,重门深闭。曲阑边,雕檐外,画楼西。将春醒唤起,将晓梦惊回[3]。无明夜,闲聒噪,厮禁持[4]。
我几曾离,这绣罗帏,没来由劝我道不如归!狂客江南正着迷,这声儿好去对俺那人啼。
[注释]
[1]杜宇:杜鹃鸟的别称。杜宇为古蜀国国王,号望帝,后归隐。因思其子民,魂化为鹃,夜夜啼血。事见《蜀王本纪》及《华阳国·蜀志》。
[2]就里:心里、内情。
[3]醒(chéng):酒后困倦的样子。
[4]厮禁持:相折磨,捉弄人。
[赏析]
曾瑞,字瑞卿,平州(今河北庐龙)人,一说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县)人。喜江浙人才景物之盛,因家钱塘(今杭州市)。神采卓异,衣冠整肃,优游于市井,洒然如神仙中人。《太和正音谱》评其所撰为“杰作”,且云:“其词势非笔舌可能拟,真词林之英杰。”
这支由三个带过曲组成的小令写闺中思妇情思,新颖别致。小令以少妇诅咒杜鹃啼鸣开始。“杨花落尽子规啼”,暮春正是春情难遣、春愁无限的季节,怎能不惹起少妇的情思?闺中眉尖微蹙的少妇正心事重重,窗外杜鹃鸟却一声递一声啼唱,惹得少妇一时恼煞,骂道:“你这无情的杜鹃,从头上直进入耳根底,叫得人心都碎了!”杜鹃的“无情”反衬思妇的多情;“闲淘气”爱嗔交集,刻画出少妇娇憨的情态。“头直上耳根底”写杜鹃的啼鸣叨扰着她,挥之不去,反衬她心事重重,正为思人烦恼呢!偏巧杜鹃这时声声啼叫,你这知趣的杜鹃,不知道你每叫一声让“我”心碎一次吗?“声声聒得人心碎”,“心碎”,思人心欲碎,可见离别之日久;“聒”,反见思妇内心烦恼之深重。这些嗔怒的语言,生动地刻画出闺中少妇的娇痴情态。此为第一节。“你怎知,我就里,愁无际?”转入思妇与杜鹃面对面的对话,“就里”用日常口语,生动地写出了思妇急不择言的情急情困;“无际”写出了思妇忧愁之深广。“帘幕低垂,重门深闭”以思妇所处环境写出她内心的孤寂,“低垂、深闭”言其与夫分别旷日持久,独守空闺,深幽重锁,形同囚拘。“曲阑边,雕檐外,画楼西”,继续铺陈杜鹃啼鸣,杜鹃声声,无处不在,日间将思妇从慵懒的春困唤醒,早上又打破她与丈夫团聚的好梦。这几句明写杜鹃之声,实写思妇脚步所指之处,身形所及之地,无处不深陷思人的烦恼不安中,正是“愁无际”的具体写照。“无明夜”至末尾,写夜听杜鹃声,在情急之中**咒骂杜鹃的深层原因。“无明夜”,骂杜鹃不分日夜地啼鸣,惹她昼夜烦恼不堪;“闲聒噪”,第二次骂杜鹃“闲”“聒噪”,“闲”反衬思妇之“忙”:思人之心片刻不止息;“聒噪”比“聒”语意更进一层,“厮禁持”直骂杜鹃捉弄她,思妇盼夫归之情愈急。此为第二节。“我几曾离”三句怜自己孤零零地拘守在雕檐曲阑之下、帘幕绣帏之中,欲归何处呢?而那位该归不归的“狂客”(指外出的丈夫),还远在江南,乐不知返呢!杜鹃鸟的“不如归去”正好该对着那厮的耳边叫,让他知道还有人在“无明夜”地盼他早日回归。此为第三节。
小令以思妇对杜鹃啼声的心理感受贯穿全曲,采用剥笋手法,感情层层递进,把“杜鹃聒得人心碎”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进行铺张,把思妇那种又爱又恨的复杂心情表达得十分真切,细赋感人,丝丝入扣。小令采用了代言体的表达方式,直抒胸襟,平白如话,摹景状物,惟妙惟肖。结构衔接自然,音节圆润爽口;语言质朴中兼有俳谐之趣,时时插入一二方言俗语点缀其中,更显得俗中带艳。明人李开先《词虐》称此曲“急并响亮,含有余不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