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蟾宫曲·旅怀(1 / 1)

郑光祖

弊裘尘土压征鞍[2],鞭倦袅芦花[3]。弓剑萧萧[4],一径入烟霞[5]。动羁怀[6]、西风禾黍[7],秋水兼葭,千点万点、老树昏鸦,三行两行、写长空哑哑,雁落平沙[8]。曲岸西边,近水湾、鱼网纶竿钓艖[9],断桥东壁,傍溪山、竹篱茅舍人家。满山满谷,红叶黄花。正是凄凉时候,离人又在天涯。

[注释]

[1]蟾宫曲:曲调名,也叫折桂令。

[2]弊裘(qiú):破旧的皮衣。

[3]鞭倦袅芦花:慢慢挥动着鞭子,抽打得芦花摇曳。袅:摇曳不定貌。

[4]萧萧:这里是形容行人带着弓剑的神态。

[5]烟震:山水的气岚。

[6]羁怀:旅客的情怀。羁,辔头。

[7]禾黍:庄稼。

[8]写高寒呀呀:写同“泻”,这里作斜飞解。呀呀,雁的尖叫声。“长空”有的版本作“高寒”。

[9]纶竿钓槎:纶,丝做的鱼绳,竿即钓竿。钓艖(chá),钓鱼的小船。

[赏析]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按:这首小令又名《蟾宫曲·弊裘尘土压征鞍》,一名《蟾宫曲·梦中作》。这首小令《阳春白雪》题作白贲,《御定词谱》也题作白贲词《百字折桂令·弊裘尘土压征鞍》,字句略异。

这首小令抒写了游子的羁旅愁怀。骑在马上,衣衫破弊,满身灰沙尘土;马鞭儿也已懒得像芦花那般摇舞。客子佩带着冷清清的弓剑,一直走往晚云的深处。西风把庄稼吹得哗哗作响,寒澄的秋水掩映着苇芦,这一切都拨动了久客他乡的愁绪。瑟缩的乌鸦,黑压压地站满了路旁的老树。三两群雁阵,在高天中排列成字,又呀呀地俯冲着,在平旷的沙滩上驻足。曲岸西边,水流在急速地打转,张设着渔网钓竿,有一只孤零零的小船泊住。断桥东头的溪滩上,茅舍疏篱,望得见几家村户。红叶黄花,缀满了秋天的山谷。这一切都已悲凉不堪,况且客子漂泊在天涯的长途!

小令从人物入手,勾勒出一幅倦客羁旅图。“弊”“倦”“萧萧”等字,显示了征人长途跋涉的经历;而“一竟入烟霞”则含有漫无目的、不知所之的迷茫意味。然后,以“动羁怀”三字,带出一串冷落的秋景,深深触动远行人的情怀。作者选择一系列富有特征的荒村景物,运用白描手法,从地上到空中,从西边到东边,从容写来,挥洒自如,笔如转环,绘制了一幅带有立体感的凄凉秋景,画面的凄清,用字的雅丽,音调的谐婉,给人以艺术上精美的感觉。

结尾两句“正是凄凉时候,离人又在天涯”点明了作者本意,不仅使前边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而且把萧疏的秋景与天涯游客的思情紧紧交织在一起,有画龙点晴之妙。这同马致远的名作《天净沙·秋思》一样,都是在写景之末点明“人在天涯”,用景色来衬现旅愁。只是《秋思》小令仅有寥寥数语,用语经济,这首《旅怀》用了许多的衬字,句法变化大,意境也写得更加开阔。《太平正音谱》评云:“出语不凡,若咳唾落于九天,临风而生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