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殿前欢·客中(1 / 1)

张可久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青泥小剑关[1],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2]。功名半纸,风雪千山。

[注释]

[1]青泥:指青泥岭,又名泥功山。在今陕西略阳县西北,古为入蜀要道,道路崎岖曲折,坎坷难行。

[2]白草:枯草。连云栈:栈道名,在陕西汉中地区,全长四百七十里,为古代川陕地区栈道。

[赏析]

张可久(约1270~约1350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他的生平不可详考,只知他颇长寿,至正年间尚在世。仕途上不很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及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今存小令八百多首,套数九,是元散曲家中留存作品最多的,其数量是作品存世第二的乔吉作品的四倍。

这首散曲抒写作者蹭蹬仕途,半生挣扎的辛酸。眺望长安,前程一片渺茫,鬓发已银白斑斑,追随那南来北往的征雁,经历多少险难。泥泞路滑青泥岭,蜀中天险小剑关,红叶纷飞湓江岸,白草飞沙连云栈。得了个半纸功名,穿越风雪千山。

全曲共四小段。第一小段描述白发斑斑的作者眺望长安,只觉得前途渺茫的情景。“望长安”化用李白“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句意,此处“长安”指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代统治者极端轻视知识分子,才华横溢的作者内心充满矛盾。他曾反复讴歌归隐生活的乐趣,可是又摆脱不了名利的羁绊。为了谋取前程,他长年累月淹留在外,一生仕途蹭蹬,却沉沦下僚。这其中有多少隐衷酸楚,有多少感慨不平,只有作者自己最清楚,“前程渺渺鬓斑斑”道出了作者的满腹辛酸。句首一个“望”字,既表示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渴念,又表明距离遥远,暗含可望不可即的酸楚。两句点明了滞留“客中”的原因。第二小段写奔波仕途的艰苦。“南来北往随征雁”描写自己的行踪,展示空间的广大和时间的辽阔。一个“随”字,暗示做幕僚身不由己的伤感。在天南地北、春夏秋冬的辗转奔波中,不仅要强颜侍人,还会遭遇风波,“行路艰难”正是作者的切身感受。“行路艰难”语带双关,暗含李白《蜀道难》诗意,语简情长,可谓和泪哽咽之语。

第三小段具体描写“行路艰难”。青泥岭,《元和郡县志》云:“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行泥淖,故号青泥岭。”剑关,地势险要,张载《剑阁铭》云:“一夫荷戟,万夫趑趄。”“红叶湓江岸”暗用白居易《琵琶行》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又云:“住近湓江地底湿。”一来表明天涯漂泊之感,二来用白居易触怒权贵遭贬谪之事,来抒发感叹:宦海风波险恶多!“白草”比喻苦寒,岑参:“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连云栈”比喻道路奇险。把“白草连云栈”联合起来,句意即查德卿《寄生草·感叹》云:“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此三句具有丰富内涵,它包含有不同时间的交织:“青泥”的长年云遮雾湿,可说是代表了一年四季,“红叶”代表秋天,“白草”代表冬季;它包含有空间的延伸:“青泥”句为蜀地,“白草”句为西北,“红叶”句则是江南。这样,便将“南来北往”的时空具象化,把“行路艰难”形象化了。

第四小段结尾两句,是全曲的小结,是作者对追求功名旳总体评价。作者用“风雪千山”总结奔走仕途的艰辛,用“功名半纸”概括历尽千辛万苦追求的目标,二者对仗工整,形成强烈的对照。“半纸”,表示无足轻重,体现了作者对“功名”二字价值的认识,流露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功名富贵的轻视。然而,功名既不值得追求,而又不得不去追求;明知“前程渺渺”却还要奔走于千山风雪之中,这是何等的矛盾!这种矛盾使作者的一生染上了悲剧的色彩。这种悲剧不仅仅是属于作者个人的,而且代表了当时无数知识分子的命运。结句表达了对轻贱人才的蒙元统治者的愤怒抨击,也是对生活期间的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