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普天乐·浙江秋(1 / 1)

姚燧

浙江秋[1],吴山夜[2]。愁随潮去,恨与山叠。寒雁来[3],芙蓉谢。冷雨青灯读书舍[4],怕离别又早离别。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5]。

[注释]

[1]浙江:即钱塘江。为兰溪与新安江在建德会合后经杭州入海的一段。因为通海,秋天多潮,以壮观著称。

[2]吴山:山名,也叫胥山,在今杭州市钱塘江北岸。

[3]寒雁:秋分后从塞北飞到南方来过冬的大雁。

[4]青灯:即油灯。因发光微青,故名。

[5]宁奈:忍耐。些些:即一些儿。后一个“些”字读“sā”,语尾助词。

[赏析]

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庵,洛西(今属河南洛阳)人,祖籍营州柳城(今属辽宁朝阳)。他的祖先在辽金两代做过高官,伯父姚枢,金亡后仕蒙,后来加入忽必烈幕府,是元初著名的汉族儒臣。姚燧三岁那年父亲姚格亡故,伯父姚枢收养了他,并对幼年的他非常关切,要求也十分严格。姚燧三十八岁被荐为秦王府学士。一生仕途坦畅,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这首小令是姚燧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送别友人的难舍深情。钱塘江边,吴山脚下,正值清秋之夜。离愁随江奔涌去,别恨似吴山重重叠叠。北雁南来,荷花凋谢。清冷的秋雨,灯盏的青光,更增添了书斋的凄凉、寂寞,怕离别却又这么早就离别。今晚且图一醉,既然明朝终将离去,还是忍耐一些。

小令分为三层,前四句为第一层,诉说作者的离愁别恨。开头大笔勾勒,仅用八字就为送别地描绘了一幅辽阔清冷的秋夜江山图,借浙江的秋潮、吴山的夜色,渲染离愁别恨。紧接着用“愁随潮去,恨与山叠”分别照应前句的浙江、吴山,以“愁”比“潮”,以“恨”比“山”,形象深刻地写出了离愁别恨之多、之重,正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绵绵不绝。中四句为第二层,写“怕离别又早离别”的孤凄处境。天上,寒雁哀鸣;水池中,芙蓉凋谢,寒塘雁影,秋景萧条,更兼秋雨绵绵,冷雨敲窗,黯淡令人凋朱颜。作者采用由外到内、由上到下的写法,动静掩映,层层渲染,将读者的视线导引到室内的主人公。对室内主人公的描写纯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寒舍、青灯、书,烘托出主人公的孤影伶仃。人物的心情从“寒雁、枯荷、冷雨、青灯、书、舍”几个意象中衬托出来,更具有深沉含蕴的感染力。在充足的铺垫后,用“怕离别又早离别”点化,使“怕离别”的心情增添了令人心悸的动人力量,而“早离别”又使别情变得撕心裂肺。作者着意刻画这孤寂冷清的处境,既表现了对友人的渴盼之情,又描写出友人别离后自己的悲伤难过。期盼、向往和呼唤,使友人感到自己是他离不开的朋友,增进了彼此间的友情。末三句为第三层,写不忍别离。“今宵”与“明朝”以时间之仓促,突出短暂相聚的珍贵,可谓“一刻值千金”,极言彼此情谊之深,对方在自己心目中地位之重。“醉也”“去也”连用表肯定的“也”,一咏一叹,堪咏堪叹,俯仰之间甚是感慨。到了“宁奈些些”,不仅词气唏嘘,简直是强忍哽咽,情不能自已。全曲描画了三幅图,由送别地点,转而想朋友去后自己的孤寂,继而回到送别地饮饯行酒,场景转换,情感流连,益转而情愈浓,是写别离、友情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