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醉高歌过摊破喜春来·旅中[1](1 / 1)

顾德润

长江远映青山,回首难穷望眼。扁舟来往蒹葭岸,人憔悴云林又晚。

篱边黄菊经霜暗,囊底青蚨逐日悭[2]。破清思晚砧鸣,断愁肠檐马韵[3],惊客梦晓钟寒。归去难!修一缄,回两字寄平安[4]。

[注释]

[1]醉高歌过摊破喜春来:为中吕宫带过曲,由同属中吕宫的“醉高歌”和“摊破喜春来”两支曲子组成。原缺题,据《全元散曲》补。

[2]囊底青蚨逐日悭:意为口袋里的钱一天比一天少。青蚨,传说中虫名,钱的代称。干宝《搜神记》:“南方有虫,名青蚨,大如蚕子。取其子,母即飞来,不以远近,虽潜取其子,母必知处。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钱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故《淮南子·万毕术》以之还钱,名曰青蚨。”悭:吝啬。此是“少”的意思。

[3]晚砧:傍晚的捣衣声。檐马:即檐间的铁马(风铃)。

[4]修一缄:写一封信。缄,将信封口,此代指信件。

[赏析]

顾德润,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仁宗延佑末(1320年前后)在世。字君泽,一作均泽,号九山,一作九仙,松江(今属上海市)人。曾任杭州路史,后迁平江路史。《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雪中乔木”。

元曲中的散曲除过小令和套数之外,还有一种带过曲,是从套数里摘出来两支或三支连唱的曲调。带过曲是间于小令、套数之间的体裁,跟双叠或三叠的词调相似。这首带过曲表现了落魄仕子漂泊旅途的穷愁和乡思。前一曲主要写景,后一曲重在抒情,但情中带景。长江水远连天际,青山倒映碧水中,回头看望不到边,只有小舟来去穿梭在芦苇江岸。游子心烦,看山林烟影蒙蒙,一天又到傍晚。篱笆墙边的**经霜后金色消减,囊中的铜钱一天天变空,日子越来越艰难。晚风传来砧声惊破我的思绪,房檐上风铃声声让人愁肠百结,拂晓时寺钟又把思乡梦打断。归去难啊归去难,只能写一封信,写上两个字,报平安。

开篇四句的“醉高歌”描绘了长江远景,水面开阔,青山倒映水中,风光无限,点明作者是在行舟中。“回首难穷望眼”,“回首”表现了游子对“来处”的眷顾之情,“来处”何在?自然是他的家乡、故居;“难穷望眼”,一个“穷”字,表现了游子睁大眼睛,穷尽目力回望家乡,可是哪里能望得到?表明他已远离故乡,孤旅飘零,一种深深的孤独和惆怅涌上心头。三四句用“扁舟”写游子的孤独漂泊,用“蒹葭”衬托憔悴的游子。“云林又晚”点名时间,暮色苍茫,正是“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时候,“思归”之情愈炽,“又”字写出了这种“思归”情绪日复一日,不知何时是尽头的怅惘。“人憔悴”借景抒情,表现了游子愁云笼罩,愁思郁结,愁眉紧锁的境况。这支曲子寥寥几笔,勾勒长江旅途中的秋日风光和黄昏景象,与游子孤旅飘泊的寂寞、为生活奔波的艰辛相映衬,突显出迟暮潦倒、飘泊无依的情状,凄清苍凉的气氛笼罩篇首。

后七句的“摊破喜春来”则进一步刻画旅途秋色、游子穷愁,抒发沉郁的乡思。篱边黄菊被寒霜侵袭摧残,衬托游子的憔悴;“暗”借景抒情,实写游子心中黯淡。囊中的钱越来越少,日子也更艰难,思量前景,倍觉心寒,在这种心境中投旅夜宿,又无钱买酒,情状堪哀。故这“囊底”一句已为下文蓄势。“破清思晚砧鸣,断愁肠檐马韵,惊客梦晓钟寒”三句写游子夜晚的情状。先是“晚砧鸣”,“砧鸣”意味着天气日趋寒冷,人们日夜赶制寒衣。它打破了游子的思绪,加剧了游子的漂泊感,更引起游子对家乡的思念;“砧鸣”停后,夜更深,也更静了。接着,挂在檐间的铁马,被夜风摇动,发出有节奏而单调的响声,使穷愁的游子不能入睡,以至思绪沸腾,愁肠如断。然后是“晓钟寒”,寒风送来一声声报晓的钟声,惊醒刚要入梦的游子。游子就是这样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这三句组成一组鼎足对,捣衣声、檐铁声、晓钟声,有远有近,由晚到晓,打破了旅途中夜的静谧,叩击着夜不能寐的游子之心,加剧了主人公心境的难堪之感。“归去难”是全曲的核心,它以一声长叹,道出了作者思乡而不能归去的隐衷,逼出全篇最后两句:“修一缄,回两字报平安。”在写给家人的信中,不言自己的穷愁潦倒,不言自己的漂泊心酸,而只用“平安”二字回报,体现了游子对家中人的体贴、宽慰,也表明了只有“平安”二字尚可告慰深深眷念自己的亲人,背后更透出游子的无尽辛酸。全曲层层渲染,情景交融,把游子迟暮、潦倒、漂泊无依的凄凉悲伤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雪中乔木”“曲中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