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善庆
稻粱肥,蒹葭秀[1]。黄添篱落[2],绿淡汀洲[3]。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4],望烟江万顷沉秋。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5]。
[注释]
[1]蒹葭(jiān jiā):芦苇。秀:开花吐穗。
[2]篱落:住家的篱笆。落,人聚居之处,即院落、村落。
[3]汀洲: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4]沙鸟:指海鸥、沙鸥。
[5]几处危楼:几处高耸的楼阁。
[赏析]
稻子高粱硕果累累正丰收,江边蒹葭开花,颀长清秀。黄澄澄的果实挂满农家的篱笆,芳草惨淡枯萎遍布汀洲。树林中叶子凋残有些空疏,青山的形容也已经消瘦。沙鸥在秋风中上下翻飞,因为知道潮汛到来的时候。远望一片烟雾笼罩着万顷江面,迷蒙浩渺,那气象正是深秋,离地半竿的落日上,秋雁一声长鸣,掠过了几处高楼。
这支散曲写江头秋行所见所闻,描绘了一幅清丽明朗的秋景图,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是写景名作。作者用整齐而活泼的语言,描绘了四幅画。前四句为丰收图,是平视所见。江边、沙洲、篱笆,视野开阔,远近尽括;庄稼肥实密致与芦苇萧疏秀美,疏密相间,黄绿相衬,对比明朗。“黄、绿”借代“稻粱、蒹葭”,“肥、秀”写出了瓜果飘香、秋姿明秀的丰收景象,“添、淡”描绘了由夏转秋的变化过程,十四个字将秋色渲染得充满生机,富有诗意。“芦苇”的摄入,已现离愁情绪。五六句为萧瑟的秋山图,是远视所见。两句之间为因果关系,因为叶落千山,使山峰显露出突兀嶙峋的山体,着一“瘦”字,传神地描绘出山容清癯的容貌。七八句为淡远的秋江图,是从平视而远视所见。“沙鸟翻风”化用杜甫《登高》“风急天高”“鸟飞回”意,着一“知”字,把鸟、江和人连接为一体,这七个字以一连串的动作连贯起来,炼字准确。后一句,以“望”字领起了全句。秋色本虚,着一“沉”字,化虚为实,使秋色成为有重量、可触摸之物,不仅以万顷烟江烘托出秋光无限、秋色深沉,而且描绘了万顷烟江在秋色中的轮廓,也可理解为“万顷烟江蕴含着沉沉秋色”,可谓镌刻如画。
最后三句为设想之景。与其说是所见之景,不如说是因情设景。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落日、雁、楼”常为表达乡情的意象。孟浩然《途次》:“年心愁客心,乡思重相催。”刘长卿《秋杪江亭有作》:“日落更愁远,天涯殊未还……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岑参《巴南舟中夜书事》:“见雁思乡信。”司空曙《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白居易《江楼闻砧》:“一夕高楼上,故园千里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作者以此为媒介,接通了广阔的文化源;又以“半竿”“一声”“几处”皴染,使日在将落未落之间,雁声在已断未续之时,高楼在参差错落之处,触发羁旅思乡之情,不仅画面具有疏宕之趣,而且也将作者的愁情淡化为若有若无,使之从容典雅。作者的羁旅乡思之情从这四幅画中由实而虚徐徐出之,曲词俊雅,富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