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天净沙·秋思[1](1 / 1)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2],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

[注释]

[1]天净沙:越调曲牌名,又名《塞上秋》。

[2]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3]古道:古老荒凉的小道。

[4]断肠人:指飘泊天涯、百无聊赖的游子。天涯:天边,这里指异乡。

[赏析]

马致远(约1250年—约1321年),元大都(今北京)人。字千里。一说致远就是他的字。晚年慕陶渊明,号东篱。他的生平事迹不详,《录鬼簿》说他曾做过江浙行省务官。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咏羁旅情愁类作品中独占鳌头,成为享誉千古的“秋思之祖”。

这首小令剪辑了一组极富深秋特点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令人断肠的风景画。“枯藤、老树、昏鸦”三种景物渲染出昏沉、阴暗的氛围,与游子旅途疲惫、昏昏沉沉、故乡遥不可及的思乡情愁融合为一,而“小桥、流水、人家”,皴染出清瘦、寂寞、纤丽的画面,与前面昏沉浊重的意境形成对比。这新翻出的境界,表现了游子走了一程又一程,旅途漫长无尽头。“人家”的出现,使游子更深切地感到自己是一个落寞的异乡人,对“家”的向往更为刻骨。“古道西风瘦马”,在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游子骑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令人担忧的是这马还能走多久。此处以“马”写游子的“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游子又饥又饿、又渴又困,因思乡倍加清瘦的情态。而这时,夕阳已经向西边落下了,游子还飘泊在异乡,不知哪里是他的归宿呀。

小令选取特定的时间:深秋日暮;特定的地点:古道西风;特殊的背景:老树昏鸦,共同组成一幅日暮昏沉的画面,这位在古道上走了几百年的游子,至今还晃**在西风古道上,让我们感悟到家乡的温暖,家乡的呼唤;感悟到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位游子,终生晃**在寻找自己精神家园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