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来自陕西农村的小伙子人在福建当保安,心里却一直惦记着要回去创业帮乡亲们一把。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在网上已经创立了柿饼销售第一品牌,当然也实现了自己当初的愿望。
党晨飞出生于1986年,从小生活在陕西省富平县一个叫党沟村的地方,是吃着柿子长大的,因为这里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柿乡”。当然,那时候的他还没想到这块招牌会给自己的创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2009年之前,党晨飞和其他外出务工人员一样,没有背景、看不到未来,没有积蓄、却梦想着有一天能衣锦还乡。他在福建莆田当保安,月收入1200多元,省吃俭用刚够自己吃饱穿暖。可是,他“总有一个创业梦在心里”。为此,2008年决定回乡创业,从门槛较低的互联网+做起。
可是直到这时候,他依然在这方面毫无经验,所以必须先学点什么。他在一家淘宝鞋店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卧底”实习:白天跟着老板干活,打印订单、包装、送货样样干,甚至凌晨2点还要起床给老板的小孩喂奶。即使如此,他也没有任何工资,所以晚上要靠街边打摩的挣钱。
即将30岁的他回到家乡后,仿照淘宝鞋店的做法,把家乡的柿子放到网上去卖。因为不知道有没有销路,所以他能想到的最好、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网友试吃”。他的付出是,因为不慎将0.25公斤的试吃重量标成了2.5公斤,所以仅仅500个试吃名额再加上必须贴进去的运费,就让他一下子亏了近3万元;而他的收获则是,世界柿饼优生区富平柿饼从此就在淘宝网上赢得了极好的声誉,客户好评不断,他当年就卖出1吨。
就这样,他心里有数了,觉得走这条路可行;随后便是影响越来越大,销量也蒸蒸日上。
2012年,他注册成立了“御品人间富平柿饼”商标,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柿饼第一品牌。2014年,他的网店销售额超过900万元,销售柿饼300多吨。仅仅是2014年“11·11”这一天,他就接到1500多张订单、卖出柿饼3吨;并且,还为另一家规模更大的电子商务企业代加工柿饼50吨,成为全国知名的柿饼电商。
党晨飞在网页的宣传彩页上自称是“柿饼哥”,而当地乡亲们则更喜欢用一句朴实的“(他)赚大钱了”来评价他。因为就在这短短两年内,他就不但开上了宝马车,还在大城市西安买了商品房,成为乡亲们眼里的“能人”和“富翁”。[1]
【+什么】
●大市场
互联网+的一大目的就是要把市场做大,做成一个全国乃至全球统一的大市场。或许这并非创业者的初衷,却最终能起到这样的效果。
不用说,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形成至关重要。经济学家认为,统一而庞大的国内市场正是美国19世纪经济高速增长的独特要素之一。
具体到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依然没有彻底解决市场割裂、高昂的中间成本、扭曲的价格体系导致国内市场流通的那种低效率,而这正是互联网+得以兴起的原因之一。因为互联网天然具有跨地域的特性,而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电子商务也必定会打破地域和市场分割,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把生意做大,而且甚至可以做到“无限大”。
以淘宝网为例。目前每天有上亿家客户,有超过10亿件商品、900多万个卖家,每天2000万件以上的包裹量,24小时不间断的电子商务交易行为,这就不是任何一个有形市场能够比拟得了的。
●柔性化种植
互联网+大大消减了产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速了生产端和市场需求端的紧密连接,并且还由此催生出一套新的C2B商业模式,即消费者驱动模式来。
这种消费者驱动模式说穿了就是,消费者需要什么,由网商直接反馈给生产厂家,马上就生产什么,从而逼迫厂家转移到具有高度柔性化、个性化、快速响应市场等特点的生产经营模式上来;这就与传统的B2C商业模式下生产标准化、大批量、刚性缓慢的生产模式迥然不同,厂家再也不必用“猜”的方式来确定生产数量、批次和库存了。
移植到党晨飞的柿饼销售上来就是:消费者需要什么柿饼、需要多少柿饼,他通过向农民反馈,来年农民就可以调整种植计划,从而逼迫农业生产系统紧紧围绕市场转,具有高度柔性化。
【怎么+】
◆带领村民们一起富
有过农村经历的人知道,农民的心地最善良。往往会在自己富了之后也带领村民们一起富起来,从中获得成就感。党晨飞就是这样一个人。
2012年党晨飞就成立了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与村民合作,既帮助村民们解决销售难问题,也为自己的网店扩大经营品种。在过去,当地的柿子虽然年年丰收,却因为农民没有议价能力,不一定就能卖出好价钱来。而现在,通过网络销售尽可能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农民的收入自然就上去了。与此同时,他的经营范围也从一开始的只卖柿饼,扩大到土鸡蛋、茶叶、红薯粉条、花椒等土特产,经营时间也从季节性分散到了全年。在他的带动下,党晨飞所在村组的80户村民家中有30多户从事网店营销,2014年全村销售额高达1000万元。
◆共创供应链
农副产品网络营销最有条件共创供应链。说穿了就是,党晨飞所出售的柿饼不必非得是他自己亲手做的,而是可以向每家每户农民收购,然后放到网上去卖。因为背靠广大农村和农民,所以这种柿饼货源的供应量理论上说几乎是没有限制的,要多少有多少。
上升到理论高度:共创供应链的最大特点,就是摒弃了传统工农业生产所普遍采用的那种捆包制,转而采用单件流、小批量转移的流水作业方式,最大限度地适应市场。
例如,广东省东莞市2013年下半年创立的共创供应链,就专门瞄准当地服装电子商务“小批量、多款式、快生产、柔性化”的需求特点,服务于天猫服装类TOP商家。[2]
该供应链是建立在数据全流程贯通和共享基础之上的,通过五大要素即IT系统、管理方法(精益生产TPS和瓶颈管理TOC)、柔性化设备、技术(互联网和大数据)、人工,对生产线、生产模式等进行改造,从而实现“可大可小”的柔性化生产,这种方法就值得互联网+广泛借鉴。
[1]《“互联网+农特产品”:一个发生在习大大家乡的创业故事》,央视网,2015年5月29日。
[2]《阿里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报告》,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