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开道】 肚皮饿了建“饿了网”,一不小心成巨无霸(1 / 1)

几个在校大学生一边在宿舍里打游戏一边肚子饿了叫外卖,可不是电话打不通就是外卖迟迟不来,这让他们从中找到一条商机,并且不惜为此休学创业,建成了今天的巨无霸企业“饿了么”。

张旭豪出生于1985年,2007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读硕士。2008年的某一天,他在宿舍里和同学聊天时突然感到饿了,便打电话到餐馆叫外卖,结果不是打不通就是不肯送。具有倔强脾气的张旭豪想,明明有生意怎么不做呢?就这样,他和另外3名同学一起准备从送外卖开始创业了。

他们第一步是详尽搜集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附近的餐馆信息,印成一本小册子在校园里分发,然后就是在宿舍里接听订餐电话,接下来便是凭订单到餐馆取快餐送给顾客。

说实话,这完全是一种体力活,所以不可能实行规模扩张;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好处的话,那就是他们收取餐费时是现结的,而和餐馆结算是每周结一次,每单提取15%的提成,现金流十分充沛。

要想扩大规模,就必须走互联网+的道路,而只有把规模搞上去才能收到规模效益。就这样,2009年4月,他们正式成立了上海拉扎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并且上线了“饿了么”网站。

“拉扎斯”在梵文里是“**”的意思,饿了么去掉原有的配送服务,专注于网上外卖订餐。与同类网站相比,它的特点是没有呼叫中心这一环节,而是电话可以直接打到餐馆里去。不用说,订餐需求无比巨大,仅仅是到2012年网站交易额就达到6亿元,网站收入接近1000万元。而直到这时候,平均每张外卖客单也才只有20元左右。

接下来,饿了么业务一路向外拓展,从上海到北京、杭州、广州的高教区和写字楼,张旭豪便顺势推出了App和Android客户端,公司人数也从2011年的80人扩充到200人。

业务上去了精力不够用,怎么办?初创团队中4个人有2人认为要创业就必须休学;而另外两人意见相左,没有休学,于是退出了创业团队。但加上陆续加入的几位志同道合者,核心团队人数稳定在五六人。[1]

截至2015年6月,饿了么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O2O餐饮平台。但它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一家纯互联网企业,甚至没有把自己看作是一家外卖公司,它的目标是要建立类似于阿里巴巴这样的餐饮淘宝。目前公司员工已经超过5000人,每天平均订单超过200万单。张旭豪满怀信心地表示,饿了么计划在2018年上市,成为公众企业。[2]

【+什么】

●市场潜力

网上外卖订餐业务具有无穷的市场潜力,因为无论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采用互联网订购快餐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订餐方式。所以,如果能把这一块业务搞起来,将会有无限美好的前景。并且,由于外卖送餐半径通常在两三公里之内,送餐时间不超过40分钟,所以这里最关键的是要在某个特定地域内“集中优势打歼灭战”: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具有某种垄断性,这样才能极大地提高规模效益。

而纵观目前的O2O实践,团购网应该是做得最好的。不过,团购网因为缺乏粘性、搞恶性竞争而备受诟病,饿了么要做的就是以此为戒加以改进。所以从2008年开始,张旭豪就一直在忙两件事:一是搬家,二是融资。前期融资主要是通过参加各种大学生创业竞赛,一共获得了45万元创业奖金;后期主要是2011和2012年的两轮风险投资,仅仅E轮融资就高达3.5亿美元。

●用户体验

饿了么认为,服务行业只有改善并提高用户体验,才能牢牢抓住顾客。

为此,它们假设“宅男”坐在写字楼里连外面的天空也看不到,所以在网站背景图上推出了“实时天气”变化;为了弥补几个人合点一份汤无法有效分类的缺憾,它们推出了“篮子”功能,用户可以先添加多个篮子,将不同的菜品放入不同的篮子里后再一起下单;针对用户担心点了外卖后迟迟不来的忧虑,它们作出了“超时赔付”承诺。

张旭豪非常认同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所说的这样一句话:“CEO应该关注用户体验,关注产品本身,而不是只泛泛地讲战略。”

【怎么+】

◆市场缝隙

市场永远存在,永远有缝隙,这缝隙就是创业机会。

饿了么瞄准的恰好是互联网大公司看不上的那种小业务。所以你能看到,做这块市场的小企业很多,大公司则基本上没有,而这就给了一些新型创业企业一条生路。

张旭豪的对策是,把城市切成一块块两三平方公里的小区进行精耕细作,只要线下执行能力强,线上的感觉就会不错。线上线下两手都要硬,这就是单纯的传统行业或互联网极客所创办的网站力所不逮的了。

这种高度精耕细作有一大好处,就是会让这个地区的商家看到饿了么网站流量的价值,而这就大大超越餐饮概念了,甚至可以说是许多基于位置服务的互联网公司(LBS)梦寐以求的事。

你说,果真弥补了这一市场缝隙,还用担忧未来的发展“钱景”吗!

◆适时而变

在你从事互联网+之前可能已有竞争对手,即使没有还可能会有后来者与你竞争,这时候你就需要适时而变,才能超越前者或甩开后者。

饿了么上线没多久就发现,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在它们之前已经有了一家网上外卖订餐网站,这也是交通大学校友创办的企业,注册资金100多万元,并且已经运营了一段时间,各方面条件都比自己好。对方是开小轿车跑业务,自己是骑电动车。更要命的是,大家都是靠向餐馆收取佣金(交易额的8%)过日子,可是对方经常贴钱和餐馆合作,例如向订餐用户免费赠送可乐或雪碧等。

在这种情况下,饿了么采取的对策是:一方面把过去按比例抽取佣金的方式改为固定收费,这既能降低餐馆负担,也便于自己结账、不用上门催讨了;另一方面,花半年时间开发出了一套网络餐饮管理系统,这样高峰时段餐馆就不用手抄订单、而是可以电脑打印了,这就大大提高了效率。与此同时,还推出了竞价排名措施。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饿了么就不但彻底压住了竞争对手,而且还改变了网站的盈利方式,完成了从中间商向平台商的华丽转身。

[1]《饿了么张旭豪:“饿”出来的创业》,福布斯中文网,2013年7月22日。

[2]邹玲:《外卖领域:饿了么张旭豪要做“餐饮淘宝”》,载《中国企业家》,2015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