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高考状元有着极好的心理素质,决策虽慢,但一旦定下来九头牛也拉不回。在谈到创业使命时他说:手机上有这么多应用,得有一个豌豆荚这样的平台“让你发现新奇、美好的东西。”
王俊煜1985年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2003年考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物理学专业。
他在学校时创办了《元培时讯》。毕业时原本准备出国的,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谷歌公司在招聘用户体验实习生,就报了名,毕业后就直接留在了谷歌。2010年他加入创新工场,刚开始时,豌豆荚还只是创新工场内部孵化项目安卓手机OS操作系统“点心”的配套,后来发现这个项目自身的潜在商业价值很大,所以2014年4月独立出来了,叫“豌豆”。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在游戏“超级玛丽”中,到了一定的级别就会遇到一根豌豆藤;顺着豌豆藤爬上去,就会到达一个非常开放的“只有金币、没有怪兽”的空间,让你体验到很舒服、轻松的那种感觉。
遗憾的是,当时“豌豆”的域名已经被人注册了,而买下来需要花费10万元,觉得有点贵,所以改名为“豌豆荚”。
就这样,王俊煜成了创办中国Android用户人气最高、活跃度最高的移动内容搜索APP豌豆荚的联合创始人。
豌豆荚专注于产品设计和功能创新,从国内21家应用商店和平台获取规模庞大的应用、游戏、音乐、视频等内容,然后把它门推送到用户的手机和PC终端。
以其中的豌豆荚手机精灵为例。在桌面电脑上安装这一软件后,连接手机和电脑,就可以通过它在电脑上管理手机中的通讯录、短信、应用程序和音乐等,在电脑上备份手机中的资料,在电脑上一键下载优酷网、土豆网、新浪视频等主流视频网站的视频到手机中去。
截至2013年,豌豆荚就已经积累了两亿用户,2014年1月获得1.2亿美元的A轮融资,市场估值10亿美元,从而仅仅用4年时间就进入了中国互联网10亿美元俱乐部。
同事都说王俊煜具有极好的心理素质,而他认为,这是做任何事情的必要保障。事实上,他是2003年广东省高考状元。在他看来,高考不仅是实力的较量,更是心理素质的比拼。所以,他在高三期间就特别注重心理素质的训练,不预设目标即不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而是踏踏实实把眼下的事情做好。
根据艾瑞咨询2014年9月的数据,豌豆荚当月人均使用次数高达15.6次,居同类产品第一位,比第二名高出百分之二三十;并且,这种态势非常稳定,这就能充分显示豌豆荚的成功。
【+什么】
●迎接挑战
王俊煜认为,创业过程中最大的痛苦是怀疑,包括历史的怀疑、前辈的怀疑、媒体的怀疑、资本的怀疑和用户的怀疑。说穿了,就是大家都不相信你;一听到你的想法,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可能”。
这时候怎么办?你就必须有一种定力,不被这种怀疑所打倒,而是会用一种能够达到目的、证明信仰的方法即创业,来迎接挑战、证明自己。
王俊煜说,后来的实践证明,他过去的许多坚持确实是对的。[1]
●用创业实现梦想
王俊煜对进入谷歌工作印象最深的是,这是一家自由、透明、友好、有趣的企业,如果你想学习新的知识,在这里能轻易获得帮助。而他本身则是一个非常执著的人,有自己的想法;就算是别人都反对他的意见,他也会努力去进行尝试、并且用业绩来证明自己。所以,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年轻的时候不太守规矩”。
而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创业者的一种最好潜质。相反,如果他换一个大企业就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因为他必须首先适应环境才能呆得下去。从这个角度看,创业确实是改变人生、实现梦想的有效途径。
【怎么+】
◆步步为营
豌豆荚的行动非常有节奏,这种步步为营十分令人赞赏。
豌豆荚创立之初正好赶上Android手机的应用高峰,所以在2010年推出了“手机助手”,算是一个起点;2011年通过“应用搜索”进入应用分发领域;2012年将大部分业务转移到手机客户端上,以它独家发布的由韩寒出品的“一个”Android版,首日下载量就达到38万,2013年1月时豌豆荚的下载量占全渠道的80%。这几个重要步骤可谓环环相扣,即使是在2012年起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手机助手和应用商店也几乎成了各家互联网公司的标准配置。现在,每天新接触豌豆荚的用户数量占新售出手机的一半,这是非常不容易的。[2]
◆用户体验
王俊煜开始时在创新工场兼职半年,干的就是帮豌豆荚做用户体验设计。当时豌豆荚有1名产品经理、4名工程师,产品经理离开后他就接手了这一职位,而当豌豆荚独立之后他出任首席执行官。
他既不是年龄最大、也不是资格最老,甚至还算不上经验最丰富,他凭什么呢?他自己的回答是,“创造出用户喜欢的产品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说,用户体验设计师出身的他,特别强调用户体验。举个例子:一位用户在电脑上删除了豌豆荚后,看到一个提示框,建议他也卸载手机里的豌豆荚应用,因为这两者是配套的。这位用户就不禁感叹道,有哪家企业会有这样的气度主动建议用户更多地删掉自己的产品呢?于是,他又重新下载了豌豆荚。
这个故事虽然小,却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豌豆荚为什么受欢迎。[3]
[1]郑江波:《豌豆荚王俊煜:创业是证明信仰的一种方法》,载《创业邦》,2013年1月17日。
[2]鏡宇cupl:《王俊煜:19亿美金与豌豆荚的未来》,36氪,2013年7月19日。
[3]李志刚:《志刚采访手记:王俊煜的成长》,凤凰网,2014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