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身心好比脱缰的野马,顽劣不羁,难以调伏;又像山间的猿猴,变化不定,掌握不易。如何握紧手中的绳索,调伏这匹烈性的野马,驯服这只急躁的猿猴,让它听从使唤,循规蹈矩?策励我们的行为,使它走向美善的大路,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节制的感情生活
感情好比水、阳光。植物不能缺少水与阳光而存在,缺少了水和阳光的植物,固然会枯竭而死,但是水分太多、阳光太强,脆弱的植物仍然会承受不起而死亡。佛教称我们为有情众生,感情生活的需求本来是自然的事情,只是感情如果处理不当,用情过多,反被多情所苦。翻开每日的报纸,有多少因为感情纠纷而引起的不幸事件。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阳光能成熟万物,也能毁灭一切生机,使万物干渴死亡。
我们不能离开感情而生活,但是感情应该有所节制,过与不及都不恰当,应该过着中道的感情生活。把私情私爱升华成为道情法爱;把占有强求的感情净化成为奉献成全的慈悲,转有情为无情,化专情为爱一切众生的大有情。
(二)要有合理的经济生活
合理的经济生活是生存的基本要素,春秋时期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佛教八正道中的正业,就是指正当的职业。有了正当的职业,生活的基本需要有了依靠,才有余力去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凡是不危害社会、大众的士农工商等职业,都可以去从事。佛教主张应该存财于百姓,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强盛,佛教有了净财,也才能兴隆,因此合理的经济生活是被认许的。而举凡伤天害理、陷民于不利的工作,譬如开辟赌场,牟取暴利;贩卖军火毒品,危及国家;私贩人口,伤风败俗;乃至开酒家、开地下舞厅等不当行业,都是佛教所禁止的。至于经济犯罪,扰乱国家的安定,纵然暂时吃到了刀口上的蜂蜜,也终会付出了割舌的血淋淋代价。君子取财有道,非分之财不觊觎。巧取豪夺,虽然一时尝到甜果,却种下生生世世的苦因。我们要追求的是永世安乐的经济生活,而不是如昙花一现般短暂梦幻的享乐。
(三)要有正常的社会生活
人是社会的动物,不能离开群众而单独生活,即使是佛教的出家生活,也是一种团体的社会生活。佛教称出家人为僧,僧是众的意思,出家人的团体则称为僧团。僧也好,僧团也好,都是表示众人在一起团体生活。每个人都无法离群索居,势必和许多人发生密切的社会关系,所以要成为健全的人,想追求幸福快乐,就必须过正常的社会生活。
如何过正常的社会生活?忍耐、谦和、慎言、宽容的涵养很重要。古人说:“涵养怒时气,提防顺口言,谦恭原益己,轻薄易招愆。”做人话不可说尽,势不可使尽,凡事要留个余地。越是愤怒的时候,越要克制自己,不轻易口出恶言,伤人伤己。
佛经上说:“瞋火能烧功德林。”一时的怒气,无心的言语,往往会毁掉多年辛苦培养的友谊与功德。待人谦逊包容,不骄矜恃宠,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要常常反省检讨自己的缺失,而不斤斤计较别人的过错。宁可他人负我,我绝不负他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能够以如此宽容、体谅的心来对待社会生活的一切,未来必定是一条坦**的大道。
(四)要有德化的宗教生活
如何激励我们的行为走向美善,除了感情生活要节制、经济生活要合理、社会生活要正常之外,更要有德化的宗教生活。所谓德化的宗教生活,就是将我们的生活道德化、宗教化,把道德的崇高理想和宗教的虔诚精神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七佛通偈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佛教徒吃饭时,开始动筷吃三口饭,会先念:“愿断一切恶事,愿修一切善行,愿度一切众生。”意思是要做一切的好事,不做一切的坏事,帮助一切的人,这就是德化的宗教生活。如果人人都有道德的伦理观念、宗教的高尚情操,这个社会就可以消除罪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世界也就指日可待了。
有了德化的宗教生活,君子不欺暗室,佛子不昧自心;有了德化的宗教生活,人人修福修慧修德,个个能禅能净能律,平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一如,随缘安住,何处不是桃源净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