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了解“空”“有”的意义(1 / 1)

佛法讲求明心见性,不在形体上求,不在名相上求,必须在本体自性中见人之所不能见,明人之所不能明,要能撒手悬崖,踏破虚空,才能得到大解脱、大自在,游于诸佛毕竟空的真理境界;要了解“空”与“有”,也必须用这样的方法。

了解“空”与“有”是求得解脱之道,但是“空”与“有”的真谛不容易理解,没有透过精进修行,体认“空”的真正道理,所认识到的“空”是对立于“有”的假空,而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空”是超越有无对立的。事实上,我们世间所认识的“有”也不是真有,“空”更不是真空。譬如我们以为有自己、有他人,有山河大地、田园财产等,而这一切不过是幻相而已。又譬如你我之间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横梗在中间,至少表相上是“空”的;其实在我们之间充满了肉眼所不能见的二氧化碳、微尘、水分子、电波以及肉眼所不能感觉的精神交流,如渴慕、企盼、瞩望、关切等,这些实相上是“有”,只是被人眼的盲点蒙蔽而望不见,可是它依然存在。

要了解“空”与“有”的意义,就不能在表相上打转,要深入本心,大破大立。

以下分为三个层次来说明:

(一)“空”是什么?“有”是什么?

“空”,是大乘佛教无限的意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诸法因缘生灭的道理,就是“空”;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空”;知一切诸法实相之毕竟空,是“空”。用最简单的话来说:“空”就是般若智慧,由此可以了悟宇宙人生各种存有的真相;“空”更是一种正见,能由现象界存有之中发觉本体空无的真谛。

《释摩诃衍论》中曾论虚空十义,它虽然不能将不住有、不住无的空义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但在人类的语言中,可说已经说得很中肯了。所谓虚空十义,即:

1.“空”有无障碍的意思,如虚空,虽遍一切处,但绝不障碍任何一色法。

2.“空”有周遍的意思,如虚空,遍满一切,无所不至。

3.“空”有平等的意思,如虚空,无有拣择,于一切平等。

4.“空”有广大的意思,如虚空,广大、无限、无际。

5.“空”有无形相的意思,如虚空,无有形状相貌。

6.“空”有清净的意思,如虚空,恒常清净,无有垢染尘累。

7.“空”有不动的意思,如虚空,恒常寂止,离一切生灭成坏之相。

8.“空”有绝对否定的意思,把一切有限量的事理彻底否定、消灭。

9.“空”有空空的意思,彻底否定一切自性和摧毁一切空执。

10.“空”有不可得的意思,如虚空,不可取得,不可捕捉。

这虚空十义,虽未必能尽述“空”的真义,但对空性的主要性质,确已作了生动的描绘。

有人说:“空是佛教的X光。”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因为宇宙世间的任何一样东西,都要经过空的X光加以透视,然后才能体认它的本来真相。一般人所以不能如实地体认万有诸法,就是因为不能透过空性认识诸法,妄执为实有,有了实有的妄执,又如何能认识诸法的本性呢?

“空”是什么?我们可以说,空就是“0”,0本身什么都没有,但若将0放在1的后面,则成为“10”;若将0放在10的后面,则成为“100”;放在100的后面,则变成“1000”……可以无限地增加至天文数字。由此可知,一个“0”,你说它没有用,它却能生起大作用。“空”也是如此,空好似什么都没有,其实,它在宇宙世间,并且能包含万有。

“空”是什么?我们可以再说:空是数学中的“X”——未知数,它能代表很多的数字。

“空”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空,因为空是人生之本,是宇宙之体,而阿弥陀佛是真理,真理是阿弥陀佛,所以说空是阿弥陀佛。平常佛教徒经常嘴边都挂着一句阿弥陀佛,看到小孩子跌倒了,“哎呀!阿弥陀佛!”表示同情、关心。有人送给你东西,“阿弥陀佛!”表示谢谢。一句阿弥陀佛可以代表一切言词,空亦如此,能包括一切。如袋子空了,能装东西;肚子空了,能装食物;心空了,能容真理。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这就是空有不碍的无限妙用。

“有”是什么?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可以识察到的一切现象。我们看到花开,花是红色的,有香味,有叶瓣枝梗,花是“有”;看到一只小狗,它会汪汪地叫,会跑会咬人,用石头打它,它会痛,狗也是“有”。但这些“有”,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现象有、假名有,即《金刚经》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有”。

(二)“空”在哪里?“有”在哪里?

“空”就像爱,“爱”在哪里?在眼睛?在肌肉?在大脑?在心脏?把这些器官一一解剖后,找得到“爱”吗?但是,没有人能否认有“爱”的存在,父母爱子女,丈夫爱妻子……每个人都有爱,爱过别人也被人爱;爱,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是爱却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空”就和“爱”一样,空未尝空,遍布人间,无处不在。

“空”又像电,电在哪里?在机器上?在电线中?在插头上?把这些零件一一拆卸分解,电在哪里?电无远弗届,“空”也横遍十方。“空”又像风,风在哪里?在天上?在山顶?在林梢?在地面?把这些一一独立分隔起来,风在哪里?风无孔不入,“空”也竖穷三际。

“有”在哪里?这里有没有人?有!这里有没有屋子?有!这儿有没有花?有!可是,“有”的未尝有,因为“有”只是一个假相,我们表面上所执着、认定的“有”,从空理上讲,从因缘上看,都只是一个虚妄的假相而已。

有一则故事可以省察世间假相:有一对新婚夫妻,恩恩爱爱地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天,小夫妻俩雅兴大发,准备品酒赏景,做丈夫的要太太到地窖里取酒,她打开酒缸俯身一看,大吃一惊:“酒缸里竟藏了一个女人,哼!丈夫口口声声说爱我,原来暗中藏了女人在此,可恶!”

于是酒也不要了,转身回房跟先生理论,责怪先生金屋藏娇。丈夫听了真是啼笑皆非,分辩说:“胡说八道!那有这种事,我自己去看!”

先生来到酒窖,谁知打开酒缸一看,忍不住怒从心上起,骂道:“明明是她藏了男人在这里,还反咬我一口,这下可被我发现了!”

夫妻俩各执一理,相互指责对方的错,谁也不肯让谁。闹到后来不分高下,决定请一位婆罗门教的师父来评理。师父听了之后,亲自下去看,一看之下勃然大怒,责骂夫妻俩:“你们这两个忘恩负义的东西,竟然另外拜别人为师,从今日起,与你们断绝师徒关系!”

说完,怒气冲冲拂袖而去,留下一对瞠目结舌的夫妻。正在迷惘不知所措时,正巧来了一位比丘,于是请这位比丘评理,比丘下去地窖掀开酒缸一看,不觉笑了起来,他叫夫妻俩下来,当着他们的面,伸手搅乱缸面的倒影,又拿一块石头对准酒缸一砸,“咣当”一声,千娇百媚的女人和俊逸潇洒的男人,一时都化为幻影。

我们所认识的世间万象,就像酒缸里的虚幻形相一样,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如果执着不放,硬要以凡夫迷情起分别识,就很容易跟这对夫妻一样以假乱真,纠缠不清了。所以说,“空”和“有”是无在无不在的,它在五蕴皆空处,也在一尘不起时。

(三)“空”、“有”的关系

“空、有”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我们拿双手做一个有趣的试验:当我们把手握起来时,这是拳头;如果我们把手张开,这是手掌;但是我一会儿握拳头、一会儿伸手,又是什么呢?它是手掌,也是拳头;它既不是手掌,也不是拳头。

“空”与“有”就和拳与掌一样:本来是“空”的,因缘聚合而成“有”;本来是“有”的,因缘散灭便成了“空”。或“有”或“空”,都随着因缘而成而坏,不停地变化,从这里去认识“空”与“有”的关系,会发现“空”与“有”是二而一、一而二。

又如耳环、戒指、手镯等金饰品,还没有开采提炼以前,我们称它为矿石。它由矿场运到工厂,摇身一变成了黄金;从工厂进入银楼后,又变成了多样的戒指、耳环、项链、手镯,尽管形状千变万化,黄金的本体依然不变。从这个例子来认识“空”与“有”的关系,可以知道“空”是金,“有”是器;“空”是一,“有”是多;“空”是本体,“有”是现象。

“空”与“有”又像大海里的波浪:海水本来是静的,一旦风吹海水,起了波澜,一波波掀腾翻涌不停,海的面貌就变了;风平浪静时的海,是水,惊涛骇浪时的海,也是水。波浪没有离开水,动没有离开静,也没有离开空;波水一体,动静一如,空有不二。

“空”如父,父严如日;“有”如母,母慈如露。父母结合而生育我们,空有调和而成就万法,因此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煦日放射光线,看起来好像空无一物,却传布了生长的能源,是理,是性,是精神;雨露滋养水分,有实实在在散播甘霖的功效,是事,是相,是物质。这两者都是万物生长的必要条件,是密不可分的。换句话说:在万有的上面,有一个“空”的理体;由于万缘和合,在“空”的理体中显现万有诸法。再从六祖惠能和神秀的示法诗偈来看“空”与“有”的关系:五祖弘忍为传佛法衣钵,命各个弟子呈偈作诗,以印证心性了悟的境界。

大弟子神秀作的诗偈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而惠能作的证道偈则别有见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首诗偈,前者是用渐修的功夫去污除垢,是以身求道的境界,是“有”身相,是有为法;后者是用顿悟的功夫明心见性,是以心悟道的境界,是“空”心相,是无为法。神秀认为万法是实有的,万象是真实的,身当寂如菩提树,无一物色,心则净如明镜台,去垢生光;以加行的愿力去除心性的种种污染,这其间是有身、有树、有心、有台、有拂拭、有尘埃的,是“有”。惠能则认为万法皆空,身心、菩提、明镜都是假名,在“即心即佛”的绝对境界里,佛佛唯传法体,师师密付本心,毋须修持造作,本来无垢无染;所以悟道之后应是大休大歇、大破大立,这其间是无身、非树、无心、非台、无拂拭、无尘埃的,即是“空”。

无始以来诸法是“有”,但是万法的理体为“空”;“空”于“有”上显,“有”于“空”中灭。如同钻木取火一样,木材是实有实存的东西,而木材中原本没有火,将木材一段段剖开来,亦不见有火,可是等到钻木生出火以后,火就实实在在从木材的虚空处引发——木原无火而能生火,是“空”中生“有”,火源于木而见于木,是“有”中见“空”。可见一切事物是“空”是“有”,本体上是一样的,只是随顺因缘的集散而作不同的变化罢了。

认识了“空”与“有”的关系之后,如果把它应用到社会上,“空”就是要具有包容性,“有”就是要具有创造力。如果全国的人民,人人都能具备包容性和创造力,我们的社会一定更和谐,国家前途必然更光明。我们彼此原是一个平等自性——“空”的存在,由于不明白“空”与“有”不二的妙义,硬是把你我的关系分开,我的不是你的,你的不是我的,因此生起千般烦恼,万种无明。就好像社会的法律、道德、秩序,原是为了大家的安乐而设立的,一定要大家共同维护,才能有安和乐利的社会环境;如果硬要把社会国家和民众分开,使法律分歧、道德对立、秩序紊乱,让“空”与“有”不能在一起,则损失很大,也会引起许多纠纷。

有一座寺庙,殿中央供奉了一尊观世音菩萨,旁边另外供奉一尊妈祖神像。有一天庙祝认为台湾妈祖的信仰普遍,信徒众多,于是把妈祖的神像请到中央,把观音圣像移到一旁。有一天,来了一位出家人,看见属于弟子的妈祖坐在殿中,而身为师父的观音菩萨却屈居一隅,违背了伦常,就一语不发把两尊圣像调回原位;第二天庙祝一看,又把神像搬到中间,如此你搬我移、你移我搬地,把原本雕刻精美的圣像都碰坏了。后来观音圣像和妈祖神像终于忍不住说话了:“我们两人本来关系和谐,却因他们不懂空有不二的道理,弄得我们坐立不安,衣服也损坏了。”

有了“空”的包容性,就能无处而不自在,随遇而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