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千差万别的万象有,来认识寂然不变的自性空?简单地说,就是《心经》说的:“色即是空。”色是物质的意思,空表精神;色是现象,空是本体。“色即是空”是指物质就是精神,现象就是本体,也就是从纷纭变化的万事万物,可以寻觅出一个共同不变的理则。佛教的三法印所阐扬的,无非也是“空”的理则,譬如:
世间没有不变性的东西,世事变化多端,这是“诸行无常”,也就是无常苦空;
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万物相生相成,这是“诸法无我”,也就是缘起性空;
世间没有实有性的东西,一切如梦幻泡影,这是“涅槃寂静”,也就是妙有真空。
如何从“有”来了解“空”?下面从七种假相来解说:
1.从相续无常来看空:世间没有恒久不变的东西,一切现象只不过是相续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刹那生灭之中。譬如我们身体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地进行更新;我们的心念变异迅速,前念后念的续连,如同在瀑布之上打水球;世间的人事更替,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说明了世间的事事物物是相续假有,无常而没有实体,从这种相续无常的现象上,可以了解“有即是空”的真谛。
2.从因果循环来看空:譬如一粒种子种植下去,经过阳光、空气、水分、灌溉等外缘,开花结果,由种子的因结成了果实的果;再把果中的种子播种下去,又会生长出果实……如此循环不已,因可以成为果,果又可以成为因,果中有因,因中有果,这个循环不定的因果现象就是空。从社会的伦常来看,何尝不在这因果循环的理则下运转?譬如一人生子为父,子又生子亦为父……代代延承,不断循环。
3.从因缘和合来看空:世间上没有独存的东西,《中论·观四谛品》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万事万物都必须众缘和合才能生存。如一场佛学讲座,也是靠众缘相合——有礼堂、有主讲者,还要有人来听法,才能成就讲演活动。可是这个“有”只是一种“和合假”,等讲演结束后,每一个人各自回到各人的家庭去,一切又回复空,所以本来没有的“空”,因缘和合之后成为“有”,而因缘散失之后,“有”又成为“空”。
4.从相对相待来看空:人与人之间的相待关系也是一种“空”。像鸠摩罗什大师最初亲近的是小乘佛法,等到他学得大乘之法,反过来对过去的小乘师父传授大乘佛法,而留下了“大小乘互为师”的美谈;师生之间的这种相对相待,就是“空”理。再如,有人站在庭院,庭外的人对他喊:“不要在里面,到外面来!”屋里的人对他说:“不要站在外面,到里面来!”哪里是内?哪里是外?内外是相对的名词,“空”与“有”也是我们把它对立起来而已。一旦产生对立,就不能清楚地看出诸法的真相,唯有超越这个对立,调和“空”与“有”,才能体悟万有一如的义蕴。
5.从相状美丑来看空:世间的美丑好坏随个人的喜憎不同,没有一定的标准。譬如燕瘦环肥,喜欢身材纤瘦的说赵飞燕型的女子好看,古人甚至有“楚腰掌中轻”的偏好;喜欢丰腴圆满的说杨玉环型的女子比较有福相,见仁见智,标准不一,尺度不同。即使是世界小姐的选拔,那些评审人员的审美观点也不尽相同,大部分是依据个人心识所显现的,喜欢哪一型,就圈选符合己意的那一类型,所谓“情人眼中出西施”,可知这种相状美丑也是空假。
6.从名词不定来看空:从名词意义的不同可以认识到“空”。比如妈妈生了一个女婴,慢慢长大变成小女孩,再长大就叫小姐,婚后又成为太太、妈妈,再来就变成老婆婆了。这个人到底叫做女婴呢?还是叫老婆婆?可知这个名词假相,也只是依因缘聚合的不同面貌而产生的,我们从这些名词指涉的转移上,也可以认识到“空”。
7.从认识差异来看空:世间上空的真理本来只有一个,由于各人的体会不同,产生种种苦乐差异。
有一个富家公子,在大雪纷飞的早上,推开窗子外望,一看白雪皑皑,心里非常高兴,就吟了一句诗:“大雪纷纷满天飘”,当时楼下躲着一个叫化子,正在挨冻受冷,饥寒交迫,听那公子哥儿一念,就接了一句:“老天又降杀人刀”;楼上的富家公子,不了解穷人的困苦,依旧得意洋洋地继续吟着:“再下三尺方为景”,认为雪再下厚一点,风景就更好了;老乞丐一听,更觉得凄惨,含悲作结:“我辈怎得到明朝?”
这富家公子和老乞丐因为生活不同、心情不同,所体验的感受也就不同,可见心情是随境而迁化的,从这种认识差异的转移之中,我们也可以认识到“空”的真谛。
从以上种种,可以知道尽管万法有千差万别的形相,但是空的理体是相同的,而这个空的境界是本来无一物,无去无来无障碍,不在中间及内外,唯有拨开了万有的烟雾,体证“空”的光明智慧,才能如实地认识世间,与真理相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