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诚心,佛有感应(1 / 1)

待人好 星云大师 665 字 22天前

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有所求,求财富,求平安,求幸福……有人问,这是真的信仰吗?这是宗教生活吗?

人在世间上生存,首先要有物质生活,因为每个人每天都要穿衣吃饭,要有房子住,物质生活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当物质生活满足了以后,就需要有精神生活。所谓精神生活,例如读书、旅游、品茗、下棋、莳花、运动、爬山、谈情说爱等。当精神生活也能享有以后,还觉得不够,这时就需要追求艺术的生活。所谓艺术生活,诸如音乐、绘画、雕刻、建筑等,所以寺院、教堂都以“形相”之美,以及“音声”赞颂来净化人心。

当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艺术生活都拥有以后,还是感到不满足,这时就需要有宗教信仰的生活。讲到信仰的生活,过去一般的佛教徒信佛以后就“求佛”,求佛要“拜佛”“学佛”,我认为这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行佛”。信仰不能像儿童一般,天天跟爸爸、妈妈要巧克力、要冰棒;真正的宗教信仰是牺牲奉献,为众生服务。我觉得“行”佛之慈悲,“行”佛之智慧,“行”佛之普度众生,才是信仰的真义。

至于“祈祷”是不是就是宗教生活?祈祷是宗教的修持仪式之一。世界上各个宗教都有其专属的宗教仪礼,例如佛教的朝山、伊斯兰教的斋戒、天主教的望弥撒等,唯有“祈祷”是一切宗教所遵行的。一般的祈祷多以求福祛祸为目的,将信仰的对象视为“有求必应”的万能之神,人们相信用膜拜、献祭、赞颂等,能够得到神的恩惠和赐予。佛教的祈祷不是表相的宗教仪礼,是建立在“人有诚心,佛有感应”的基础上的,借由祈祷的桥梁与佛菩萨亲近往来,令人知过迁善,心生惭愧,改往修来,学习圣贤的愿行,立下济世的宏愿。祈祷对佛教徒来讲是神圣纯洁的宗教礼仪,是日常生活的密行修持。

谈到宗教生活,全世界所有正派的宗教对物质生活都讲究节制,对物质生活都是求其朴素、求其简单,对精神生活则讲究解脱、安然、自在、扩大。佛教在追求精神生活方面,另有一些方法,如参禅、入定、念佛、轻安、欢喜、忏悔、净化、放下等,这种精神上的升华,如同枷锁的解脱。

解脱,是学佛的最终目的。我们鼓励信徒要从“名闻利养”中解脱出来,从“人我是非”中解脱出来,从“情爱执着”中解脱出来,从“无明烦恼”中解脱出来。至于如何才能求得解脱?要过宗教的生活。宗教生活就是把修行生活化。例如每天早上起来念一篇“祈愿文”,大概四分钟,念得慢的话可能十分钟。你不念也不要紧,每天晨起,不要忙着下床,可以在**打坐一下,集中精神、统一意志,人生的境界会不一样。如果不会打坐,也可以念佛,依自己的时间规划,可长可短。上班之后,中午如果没有时间午睡,也可以盘腿打坐,效果比睡觉还好。临睡前再做个晚课,也可以播放录音带听梵呗,躺在**当作催眠曲来听,听到想睡就关掉,也能有助于安然入睡。

在经济生活方面,可以规划一个月所赚的薪水当中,多少钱留给父母子女家用,多少钱储蓄起来作为疾病医疗,或是旅行参访之用。另外每月至少有十分之一用来做行善、供养和布施的用途。另外,去佛前拜愿、诵经、念佛当然很好,更重要的是平时要懂得反省、惭愧、知苦恼、发道心,从服务奉献中忘记自我,扩大生命。如《金刚经》说,胎、卵、湿、化,皆入无余涅槃,而无一众生可度。从利济众生中,发挥生命的价值,才是最大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