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1 / 1)

待人好 星云大师 709 字 1个月前

青春期的孩子比较叛逆,一旦对事情感到不满或遭受压力无法突破,容易以自我伤害的方式来发泄情绪。有人说情绪失调等问题是由于压力太大造成的,但我幼年在丛林出家,接受严苛的教育,也没有出现躁郁、抑郁等问题,即使苦不堪言还是要忍耐。说实在话,这个时代太自由、太开放,有了胡思乱想的空间和机会,才会出现这么多问题。

打开报纸、电视,几乎都是社会乱象的报道,没有深度、没有道德、没有善美的社会,怎么会不引发精神疾病呢?根据卫生署统计,台湾抑郁症人口高达百万人,这是台湾的危机。过去是白色恐怖的台湾,现在恐怕是抑郁症的台湾。不止台湾,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抑郁症是21世纪三大疾病之一。社会进步不但没有给人带来快乐,反而增加了人们精神上的压力,越来越多的人活得悲伤而无奈。

人在生活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表现,倘若长期压抑,有时会因为心理过度负担,造成身心疾病和障碍,因此适度的发泄也是必要的。青春期的孩子年轻气盛又多愁善感,更加需要给予情绪上的引导。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借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比方散步、唱歌、运动、爬山、听音乐、学舞蹈、戏剧表演、投入工作、结交善知识、训练各种技能、学习语言等,以沉淀纷乱的心绪,或改变想法,正向思考,带着积极向上的活力面对困难。内在向上的能量能平衡不愉快的情绪,甚至培养幽默感也会适时地解除紧绷气氛,舒缓压力。在心理调适上,青少年应该做好自己,不要常常与人比较、计较,老是希求自己样样出色、样样比人好,一旦无法如愿,内心就会感到空虚、无力。

在快乐环境中长大的小孩,才能有健全的身心。对于青少年的情绪,为人父母、师长者要避免消极的劝阻,改以鼓励代替责备、以慈爱代替呵骂、以关怀代替放纵、以同事代替隔阂。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佛教里有个故事,有一位贪玩的学僧,常常耐不住寺院的寂寞,在傍晚时分偷偷溜到后院高墙下,架起一张高脚凳,翻墙出去玩耍。禅师发现后,没有惊动任何人。一次,学僧又翻墙出去,禅师将凳子搬到一边,自己坐在墙下,等那学僧归来。夜深人静,学僧兴尽而归,不知墙下的凳子已被搬走,从墙上翻下时,感觉到脚下的凳子变软了,下来一看,原来是踩在禅师肩上,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跪在地上不敢言语。禅师把他拉起来,安慰道:“夜深露重,小心着凉,快回禅房休息吧!”学僧回房之后,心中忐忑不安,夜不能寐,担心禅师会当着所有学僧的面惩处自己,但事情一天天过去,禅师从来不提此事,更无他人知晓。学僧深感惭愧,从此再也没有私自外出,而是潜心修行,终成一代名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用爱才能赢得爱,对青少年的教育也是如此,人在青少年时期最需要的是关怀。世界有名的盲人作家海伦·凯勒,从小残疾,因为别人不懂她的表达,常常发脾气,情绪暴力。7岁的时候,她遇到一位伟大家庭教师莎利文,老师对她永远充满了鼓励和肯定,发自内心地关怀她,最终改变了这个残疾孩子的一生,使她日后成为举世闻名的伟大人物。

当然,父母也不能过度放纵孩子,否则会造成他为所欲为的行为。另外,现代教育当注重“同事摄”,老师和学生相处要能打成一片,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发挥其所长,让学生觉得你很体贴、值得信任,他自然就能接受你的教导。佛陀当年教育弟子,就不用打骂、责备的方法,多是用譬喻、鼓励的方式,不伤害弟子的尊严。又好比一进入寺院的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满脸笑意的弥勒佛,所以佛教是以爱和欢喜来摄受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