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大环境造就“问题少年”(1 / 1)

待人好 星云大师 454 字 1个月前

现在青少年的问题愈来愈复杂,如沉迷网吧、翘家、逃学、诈骗、暴力、帮派、自残、飙车、穿舌洞、嗑药等,这许多问题的出现,说实在的,与社会大环境也有关系。好比在工商业社会里,父母一心一意地赚钱养家,却忽略了对子女的关怀,儿女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下长大,内心孤独寂寞,便逐渐寻求外在的支援及娱乐的刺激,或是以翘家、逃学来表现自己对家庭的不满。如此,在不良环境中长大的青少年,身心不但无法获得健全发展,也成了大家口中的“问题青少年”,更间接地构成社会问题。

站在佛教的立场,对于青少年偏差行为,观念的建立远胜过事情发生后的辅导。比如守五戒、明是非、知人我、知罪福都是预防之道。五戒的基本精神在于“不侵犯”,站在群我的关系上,也就是我与大众要慈悲相处,我与金钱要能知善用,我与衣食要惜福不奢,我与社会要广结善缘,我与身心要净化庄严,我与朋友要真诚对待,我与世界要注重环保,我与自然要同体共生。因此,守五戒具有止恶行善的积极意义。

人可以不信佛,但不能不信因果,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俗语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因果是宛然存在的,青少年心中建立了因果观念,自然不会胡作非为。

有的人开口闭口只会说:“我的性格,我的性情,我就是这样!”其实,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是相互依存的,心中除了有自己,还要有别人。一味地孤芳自赏,只会孤立自己。有的人会有一种习惯性反叛心理,例如过去佛光山有一位职员,确实也是个人才,但只要跟他说话,他一开口就说:“不是啦!不是啦!”我说:“我是,你不是。”他再说:“师父,不是啦!”我说:“你怎么一直说‘我不是’?”他说:“哎哟,对不起,我讲习惯了。”有的人习惯说:“不是这样不是那样,我怎么怎么样,但是怎么怎么样……”表面在说理,其实是不肯认错。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失足的人往往只是一念之差,而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后悔都来不及。佛教鼓励青少年要有菩萨的心、青年的力;菩萨的心是大愿心、清净心、慈悲心、般若心,青年的力是承担力、辨别力、自制力、带动力。青年人要在观念上有正见、亲近善知识;在智慧上要能辨别,明事理。如此,想必就能过一个愉悦的青少年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