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展国际观,迈入全球化,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现代青少年除了学习汉语,为配合升学考试或者日后出国留学,还必须学习英语等其他语言。学习语言有什么诀窍吗?并没有特别的诀窍,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贵在勤勉,勤说、勤听、勤读、勤于创造讲说的环境,并与日常生活做结合,才能提升学习的速度与效果。
此外,学习语言要经常温习,倘若一味强记,不能制造复习的机会,将随着时间的日久而生涩。所谓“读书四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常听人家说:“我已经三年五年不讲某某语言,忘记了!”这是功夫扎得不够深。学习语言要每天持续,但也不能贪多,好比吃饭,三天的饭不能一天把它吃完,每天学一点,久了自然就有长进。
除了外语,青少年也可以学一点国际礼仪。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往来更加密切,凡事要讲究礼仪,才能维持彼此间的和谐,倘若老是失礼,如开会迟到、公共场合高声讲话、乘车不守秩序,中国人的国际形象会因此大打折扣。礼仪并不是到了需要的时候才去学,平时就应该养成好习惯,如手机礼仪、餐桌礼仪、航空礼仪、社交礼仪等,都要留意。青少年时期是养成礼仪的最佳时期,大到言行举止的宁静安详、行为态度的稳重大方,小到执刀拿叉如何符合礼仪,都可以平时培养,否则一旦成为习惯,就很难调整了。
我常说这是一个有声音、有动作、有色彩的时代,但是声音、动作、色彩也要恰如其分,才能为人所欣赏。好比佛光山初创之时,殿堂的柱子全部都漆成大红色,为什么?因为当时佛教给人瞧不起,认为佛教是青灯古佛、暗淡无光的宗教,所以就用华丽的颜色来展现蓬勃的朝气。但是现在社会进步了,大家对佛教苦苦恼恼的印象已经改变,所以我们也把柱子的颜色统统改成咖啡色,这是因应时势而有的阶段性变化。青少年也要懂得观察时代的发展和国际的变化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而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就是要“走出去”。好比汉、唐时期,因为外交能走出去,缔造了历史盛世;清朝末年,因为封闭自大,将国家带向被列强欺侮的悲伤之地。走出去才能让思绪海阔天空,才能心包太虚;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容纳的世界就有多大。
现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国际教育,美国将国际教育列入教育优先政策,日本在中小学课程中添加国际理解教育,英国推动中小学与跨洲学校交流等,都在为扩展年轻学子的国际观打基础。我们的青少年若能有机缘走出去,学习和掌握一种外国语言,养成对国际时局的关心,扩展视野,不断求知,远离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天地,未来必能有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