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放生,积极护生(1 / 1)

待人好 星云大师 1110 字 1个月前

佛教徒的慈悲充分表现在对生命的尊重上,而且不仅尊重人权,同时尊重生权,所以主张不杀生,进而倡导放生。放生的立意很好,本来应该值得嘉许,但是常见许多不当的放生最后反成“放死”,所以值得商榷。例如有人为了庆生、祝寿,让人抓鸟、捕鱼再来放生;飞鸟、鱼虾禁不起折腾,“生”未放得,早已“死”去许多,有些豢养的鸟类则因没有野外求生的能力,放出去没多久就饿死了。甚至还有一些不当的放生,如买毒蛇放生,危害到人的安全;把乌龟放到放生池吃鱼;把食人鱼放生到鲤鱼潭、日月潭吃人;把淡水鱼放到海里,把海水鱼放到淡水中,等等。凡此刻意的放生、不当的放生,虽美其名曰放生,实际上是不如法、不道德的,所以佛教提倡随缘放生,不要刻意放生,进而要护生。

佛教的护生思想,如《梵网经》菩萨戒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施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

佛教提倡不杀生而积极护生,是对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从一些偈语可以得到印证。诸如:“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苦痛由他受,甘肥任我需;莫叫阎王断,自揣应如何?”“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佛教戒律对于动物的保护有着积极的慈悲思想。根据《六度集经》记载,佛陀在过去世为鹿王时曾代替母鹿舍身,感动国王制定动物保护区,禁止猎杀。佛世时阿育王广植树林,庇荫众生,设立动物医院,规定御厨不得杀生等,凡此都是佛教对于护生的最好示范。

到了中国,常以佛教徒自居的梁武帝,著有《断酒肉文》,并曾颁行禁屠诏令;以佛教精神统治天下的隋文帝,在开皇三年诏示天下:“正、五、九三月为长斋月,以及每月六斋日禁杀一切生命。”唐高祖在武德二年也曾诏示:“庶民须习佛制,今后每年之正、五、九月及月十斋日,一切人等不许执行刑戮,杀害动物,捕杀鱼贝,此禁令即为国制。”由于帝王崇佛,使体现慈悲精神的戒杀运动能普及于全国。

此外,天台四祖智者大师,曾居住在南方沿海一带,每日见渔民们罗网相连,横截数百余里,滥捕无数的鱼虾生灵,心中不忍,于是经常购买海曲之地,辟为放生池,共遍及全国八十一个地方。开皇十四年,他应请开讲《金光明经》,阐扬物我一体的慈悲精神,感化以渔、猎为业者,共有一郡五县一千多处,全部止杀而转业。

宋初天台的义寂法师,常应村人邀请,浮舟江上,一面放生,一面讲《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品》;唐代译经僧法成法师,曾在长安城西市疏凿一大坑,号曰“海池”,引永安渠的水注入池中,作为放生之处;唐初杭州天竺寺的玄鉴法师,常以爱物为己任,将寺前通往平水湖的河流作为放生池,并得到太守的批准,禁止人们在六里内捕鱼。

明朝莲池大师撰《戒杀放生文》以诫害物,并在云栖寺设置放生场,寺里的僧众则自减口粮节约两百石,用来赎换鸟类,将其放入放生场中。唐末五代永明延寿禅师,未出家前,曾任华亭镇将,督纳军需。因私用官钱买鱼虾等生禽放生,事后被判处死刑,在押赴市曹行刑时,面无戚容,典刑者追问其详,他坦然地回答:“动用库钱是为了护生,自己并没有私用一文。”后来被无罪释放。由于佛教僧侣们“以爱物为己任”,广行放生,不但拯救无数生灵,且蔚成社会善良的风气。甚至过去祖师大德因慈及六道众生,尤其是畜生道,感得与虎豹共处而无阻扰的事例很多。例如:隋代慧日道场的慧越法师,于群兽前来时,为其说法,老虎的凶性不但不发,更以法师的双膝为枕,时人传为美谈。新罗慈藏法师,日常以慈救为先,隐居山林,绝粮数日,感得异鸟衔果供养。《杂宝藏经》载,一位即将命终的沙弥因为抢救落水的蚂蚁而得延长寿命。这种种的例证无不启示后人,“护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也是化暴戾为祥和的利器。

然而现代的人,不论是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或海里的生物,无一不食,恣逞口腹之欲,任意杀生,不但增加内在心灵的污染,也影响到外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增加暴戾之气。

有一次我到佛光山北海道场上课,车行经过淡金公路,看到沿路都是露天的海鲜餐馆、钓虾场,内心忍不住涌起“为什么要用杀生来娱乐”的感叹。豢养宠物是现代人的时尚,然而所谓“人在牢狱,终日愁欷;鸟在樊笼,终日悲啼。聆此哀音,沁人心脾;何如放舍,任彼高飞”。把鸟雀养在笼里形同囚犯,如此虐待动物,亦不合护生之道。因此不虐待动物也是护生,例如不倒提鸡鸭、不鞭笞牛马、不弹射鸟雀、不垂钓鱼虾等。只是现代社会,钓鱼、钓虾场到处林立,有的人虽然醉翁之意不在酒,纯粹以垂钓为乐,尽管钓上来之后又再放生,但当下已对鱼虾造成伤害。如此欺负弱小,何乐之有?

佛教的慈悲心是普及一切众生的,所以杀生被列为佛教的根本大戒;放生更是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心体现。不杀生而护生进而倡导生权平等,最合乎现代举世关心的生态保育,所以护生就是保护自然生态。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对无情而言,哪怕是一花一木、一沙一石,乃至一支笔、一张纸、一条毛巾、一块地毯,任何物品都有生命,都应好好维护它的功能,延长它的使用年限,创造它的效用价值,这是佛教对放生的广义诠释。

总之,放生要随缘行之,更重要的是能护生,护生最大的意义是放人一条生路;给人方便、给人救济、给人善因好缘、助成别人的好事等,这才是最好的放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