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生者会得到何种果报?根据《大智度论》卷十三说:“若杀生者,为善人所诃,怨家所嫉;负他命故,常有怖畏,为彼所憎;死时心悔,当堕地狱,若畜生中,若出为人,常当短命。”又说:“若人种种修诸福德,而无不杀生戒,则无所益。何以故?虽在富贵处生,势力豪强而无寿命,谁受此乐?以是故知,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世间之罪,无过杀生;反之,世间最大的功德,就是慈心不杀。佛陀曾说:“第一施就是不杀生,如果有众生持不杀戒,就能以慈心对待一切众生,必然不会有所恐惧。”另外,《分别善恶所起经》说,人于世间,慈心不杀生,可得五福:“一者寿命增长;二者身安隐;三者不为兵刀虎狼毒虫所伤害;四者得生天,天上寿无极;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则长寿。”《贤愚经》卷五的《重姓品》里记载,一位重姓比丘过去世持不杀生戒,感得虽遭堕水鱼吞诸难却能不死的果报。
世间最宝贵者,即为尊重生命;最恶劣者,就是残杀生灵。所谓“爱自命者,则不杀生;爱自财者,不盗他物;爱自妻者,不侵他妻”(《宝箧经》)。这种同理心就是一种慈悲。慈悲不杀才能得到长寿的果报,杀害生灵而祈求长命百岁,犹如把油倒到水中,却要油沉下去,自然无法如愿。
佛教所说的因果不仅仅是劝人行善的说辞,也不能只是当成一门理论学问来研究,举凡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人我相处、信仰、道德、健康、经济等,都各有其因果关系。譬如肚子饿了,吃饭就能解饥,吃饭是因,腹饱就是果;又如一个人勤勉不懈地工作,因此赚了很多钱,努力是因,赚钱就是果。
只是一般人往往错解因果,对信仰就有很多不正当的要求,比如吃素为求延年高寿,拜佛为求佛祖保佑他升官发财,这都是错乱因果的谬见。其实,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财富有财富的因果。若要身体健康,就必须调心行善,多做运动,注意保健,心安自然体泰;若要财源广进,就必须多结善缘,勤苦耐劳,信守承诺,有智慧能力,自助而后天助。
因果,是事实,是人间的实相,也是很高深的哲学;有因必然有果,它的准确性即使现代的电脑科技也比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