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 十七日 星期四(1 / 1)

八时,继续昨天的“住持主管会议”,综合徒众们在生活及修持心得的体验,勉大家——

◎“发心”是一种担当、负责,心如田、心如矿,藏有很多的宝藏,要将此潜能开发出来,让自己成为有用的人,一个人若做事都不发心,将来如何成就事业?要将“发心”列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修持课题。

◎修行者的眼睛,不是要看人、看物,而是要看自己的心,不要让心随外境妄想妄动。就算要看,也是有正见的正当看,会“看”的人是看好不看坏,看正不看邪,看是不看非,且要懂得去看真善美。

◎有健康的身体,却懈怠不做事,怎会不生病?“精神力”是要靠发心而来的,“忙”是一种勤奋,从早起开始,忙就没有时间生病,忙就没有空闲去乱想,忙就不会谈是非。因“忙”就是营养、“忙”就是富贵,而懈怠是一种罪过,“忙”,让我们人生充满无限生机。

◎人依聪明才智可以分为圣贤愚劣几个层次,同样的,信众也依根性不同,对信仰的追求也不会一样。有的信众到寺院来是为了要念佛,有的是要来禅坐,有的是要来当义工,有的是要来会客,有的是要来喝茶,有的是要来礼佛,有的是要来讲话,有的是要来吃斋,有的是要来发心,有的是要来共修,有的是要来参加法会。所以不可以把信众的需要全归为一类,要应大家的需求,给予满足。

◎化缘要化心,且要让做功德者能心甘情愿。让信众在不自苦、不自恼的情况下布施,并能给予信心、希望、欢喜、心安、鼓舞,当然还有佛法,是每一位弘法者都要做到的。

◎人难免会有情绪,如果不懂得管理驾驭,全凭自己的喜欢不喜欢、要不要、愿不愿意在做事,这种以情绪来工作的态度,自然不为共事的人所接受,尤其是身为主管者,如果不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管理属下?

◎在团体中,每一个人都要有忧患意识,共体时艰,不要只有个人喜好,要以团体需要为优先。每一分子若有个人想法、有分别、有是非、有人我者,就不易团结,彼此要相互尊重、包容,有问题时肯与大家检讨,才是好共事者。

◎承担一份工作要从头到圆满,不可半途而废转移他人,因在工作中,也是一种学习,要能了知一切前后流程,才懂得对事情的分析及对错失的改进。

◎同样规矩用在不一样的人身上,其效果是不可能很好的,因性向不同,对同样事件的反应,不可能有相同的结果,所以“应机说法”是管理学上不可少的原则。

◎徒众对自我衣着、饮食、日常用品、来往工具等要节制,不浪费;能自己处理的事情,不轻易指使他人或劳烦别人,福报就是在这些点滴中修来的。

◎佛光山的事业单位,全都是为方便信众、服务大家为前提,所以是非佛不为,与佛教无关者不从事,以弘扬佛法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