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佛教的政治观(1 / 1)

佛教·世俗 星云 3069 字 1个月前

政治是社会组织的重要一环,凡行政上所施行的一切治国之事,概称为政治。一般人谈到政治,每每将之与权术、谋略、党派、斗争画上等号,因此强调和合无诤的佛教徒,往往避谈政治,甚至在社会人士高唱“宗教的归宗教,政治的归政治”口号之下,更以远离政治为无求。

然而实际上,政治是管理众人的事,人是群居的动物,不能离群索居;既然无法离开群众,自是不能远离政治而生活。再说,参与政治是国民的权利,除非触犯国家刑法,被褫夺公权的人才没有参政的资格。佛教徒中,即使出家僧侣也要纳税、服兵役,尽国民应尽的义务,所谓出家并不意味着出国,何况佛教主张不仅要自度,还要度人。佛教与政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彼此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不但政治需要佛教的辅助教化,佛教也需要政治的护持弘传。因此历代以来,佛教非但未曾与政治分离,而且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例如佛陀成道后,游化诸国,经常出入王宫说法,开示仁王的治国之道[1],许多印度大国的君王如频婆娑罗王[2]、阿阁世王[3]、波斯匿王、优填王[4]等,他们受到佛陀的感化而皈依佛教,进而成为佛教的护法,并且将佛法的真理应用在治国安邦上,以健全社会,福利百姓。佛陀涅槃之后,仍有许多国王,如阿育王[5]、迦腻色迦王[6]、戒日王[7]、弥兰陀王[8]等,他们遵循佛陀教法,以法治国,建立清明政治,写下印度史上辉煌的一页。

在中国,历代僧侣与帝王也常有密切的合作往来,其中或有辅弼朝廷被尊为国师者,如:南阳慧忠[9]、法藏贤首[10]、清凉澄观[11]、悟达知玄[12]、玉林通琇[13]、天台智[14]等。或有出仕朝中为宰相者,如宋文帝礼请慧琳为宰相,日理万机,时人称为“黑衣宰相”;唐太宗向明瞻法师请教安邦定国之道,明瞻陈述以慈救为宗,太宗大悦,尊为帝相;明朝姚广孝本为道衍禅师,永乐皇帝爱其英才,敕令还俗辅佐朝纲,对明初的清明国祚贡献很大。

此外,自魏晋南北朝起,朝廷并设有僧正、僧统、僧录司、大僧正等僧官,至今仍为日本所沿用。直到今日,泰国、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仍以“佛教领导政治,政治尊重佛教”;日本不但以佛教为国教,而且规定全国人民要信奉三宝,执政者要礼敬三宝,佛教备受尊重;韩国亦曾以佛教为国教,并曾雕刻大藏经以救国。凡此都说明佛教与政治关系密切,政治需要佛教的辅助教化,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佛教乃救世之仁,可补政治之不足。”

佛教不但有和谐政治的功能,并可帮助政治化导边远、消除怨恨、感化顽强,发挥慈悲教化的功效。例如佛教的五戒,对安邦治国的贡献,正如《传戒正范》云:“若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遍于宇内,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能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百刑息于国。其为国王者,则不治而坐致太平矣!”

佛教对国家政治的影响与贡献,历代均有记载,诸如:帮助生产、开发交通、保护生态、利济行旅、文化建设、安住军民、兴办教育、医疗救济、财务运转、科技文学等。

佛教在烽火漫连的乱世,经常扮演攘敌安邦的角色,例如:佛陀对摩揭陀国雨势大臣昭示健全国家的“七不退法”,巧妙地化解了一场血腥战争;唐朝的安禄山举兵造反,军需短绌,佛教徒于是发起贩卖度牒以增加军费,为平定安史之乱尽了最大的力量;南宋高宗偏安江南,礼请法道禅师入朝共谋国是,在禅师的极力奔走之下,为国家劝募了丰足的军粮,并且参战军旅,贡献计策,稳定了军机。曾经一度为禅僧的刘秉忠,当元帝入主中原时,耶律楚材仰慕他的贤能,特别征召他出仕为相,刘秉忠为了保全汉人的生命财产,免受无辜的杀戮,于是挺身而出,立朝仪,订制度,辅佐耶律楚材推行汉化,延续了汉民族的命脉。元代至温禅师,由于赞助王化有功,感动世祖而敕封为佛国普安大禅师。可以说,自古以来,佛教辅佐、教化政治的史例,多不胜举。

佛教教义与僧侣行仪可以影响帝王的政治理念,建立祥和社会;帝王的权势则能帮助佛教普遍弘传,净化世道人心。晋代道安大师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佛陀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将护法之责交付国王,以收“上行下效,风行草偃”之功。此可证之于佛世时,因为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的护持,佛教才能传遍五印度;佛陀灭度后,阿育王修建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并派遣布教师到锡兰等地弘法,使得佛教得以向外弘传,广宣流布。中国因有东汉明帝派遣郎中蔡愔西赴天竺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高僧来华弘法,佛教因此得以传入中国。至于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大多是由于历朝帝王保护,设置译经院,因而得以完成,如鸠摩罗什大师受后秦姚兴的护持,在西明阁从事译经,而有《法华经》、《中论》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经论流传后世;玄奘大师在唐太宗的支持下,译出《大般若经》、《成唯识论》等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经论,使法宝圣教的光辉普照于中国。

又韩国的法兴王、高丽太祖、李朝世祖;泰国的坤蓝甘亨王、立泰王、怛莱洛迦王;锡兰(今斯里兰卡)的天爱帝须王、摩哂陀第四王、末罗王;缅甸的阿奴律陀王、敏东王;越南的第三主圣宗;老挝的维苏王等,他们有的发心出家,有的广建寺院,有的结集经典,有的注疏讲经,有的建立戒坛,都是历史上对佛法热心护持的帝王。

现代信教自由,且政治有护持佛教的力量,佛教也有清明政治的功用。因此,佛教需要政治的护持,政治勿嫉妒佛教,勿舍本逐末,唯奖励慈善,应该多奖励从事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者。而佛教对于社会的关怀、人权的维护、民众的福祉,自是不能置身事外。因此,佛教徒不能以远离政治为清高,所谓“问政不干治”,个人可以不热衷名位权势,但不能放弃关怀社会、服务众生的责任。今日佛教徒为了弘法利生,对政治不但不应抱持消极回避的态度,相反地,应该积极关心,直下承担,这正是人间佛教菩萨道的实践。

【注解】

[1]佛陀对仁王政治的教化,普见于佛教的诸多经典中,例如:佛陀在《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开示,执政者应当心常忧民,如母之忆子,不离于心;在《如来示教胜军王经》告诉身为国王者:“于诸国邑所有众生,僮仆作使、辅臣僚佐,应以诸佛所说四摄而摄受之。”在《长阿含经》说:“君臣和顺,上下相敬,若能尔者,其国久安。”在《佛说孛经抄》里记载:“为君当明,探古达今,动静知时,刚柔得理,惠下利民,布施平均。”在《法句譬喻经》中亦提出为王之道,当行五事:“一者,领理万民,无有枉滥;二者,养育强士,随时禀与;三者,念修本业,福德无绝;四者,当信忠臣正直之谏,无受谗言以伤正直;五者,节育贪乐,心不放逸。”在《金光明最胜王经》则说:“于亲非亲,平等视一切,若为正法王,国内无偏党,法王有名称,普闻三界中。”

[2]与佛陀同时之摩揭陀国王。其皇后为韦提希夫人,生一太子,即阿阇世王。频婆娑罗王与夫人均皈依佛陀,深信佛法。在佛陀证道之前,王曾祈请佛陀于得道后先至王舍城受其供养,佛陀默许之。后来佛陀悟道后,即先至王舍城说法,王亦于迦兰陀建竹林精舍,供佛弟子止住,供养僧伽,护持佛教,为最初之外护者。

[3]为佛世时中印度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子。及长,立为太子,因听信提婆达多之唆使,幽禁父王于地牢中,欲致其死。即位后,并吞邻近诸小国,威震四方,奠定印度统一之基础。后因弑父之罪而遍体生疮,至佛前忏悔即平愈,遂皈依佛陀。佛陀灭度后,为佛教教团之大护法。摩诃迦叶于七叶窟结集经典时,阿阇世王为大檀越,供给一切之资具。

[4]为佛世时憍赏弥国之王。因王后笃信佛法,遂成为佛陀之大外护。

[5]为中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世王。公元前3世纪左右出世,统一印度,为弘扬佛教最有力之统治者。

[6]古印度犍陀罗国(月氏国)之国王。系贵霜王朝之第三世王,其时被认为是印度政治史上、文化史上之关键时代,然有关其出世年代,从佛陀入灭三百年至七百年顷,众说纷纭。迦腻色迦王继阿育王之后建设大帝国,统治全北印度。于印度佛教史上,与阿育王并称为护持佛法之二王。将首都由中亚迁至古印度西北犍陀罗地区之富楼沙城(今巴基斯坦白夏瓦),其领土东至瓦拉那西,南至频陀山脉,北及中亚细亚、伊朗等地。曾与中国、希腊、罗马文化密切接触,对东西文化之融合起很大的作用。王初信琐罗亚斯德教,不信罪福,轻侮佛法,据闻,因受马鸣菩萨之感化,始皈依佛教。

[7]为7世纪顷中印度羯若鞠阇国国王、剧作家、诗人,史称戒日王第二世,以大力保护佛教、奖励文学著名。

[8]即公元前2世纪后半叶希腊人大夏王弥兰多罗斯,曾统治阿富汗之喀布尔地方,并入侵印度,一时势力及于西北印度五河一带,使印度深受希腊文化之影响。据巴利文《弥兰王问经》载,王与那先比丘讨论教义,终皈依佛教。

[9]唐代僧。浙江诸暨人。自幼学佛,初习戒律,长通经论。闻六祖惠能大师之名,即逾岭叩谒,获其心印。既而游诸名山,经五岭、罗浮、四明、天目,而入南阳白崖山党子谷(白草谷),静坐长养,四十余年足不出山,而学者就之,恒逾百千。开元年中,玄宗钦其道誉,迎赴京师,敕住龙兴寺。未久逢安史之乱,师乃遁归。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再召赴京,住千福寺西禅院,公卿士庶参叩求法,不舍昼夜。代宗继位,优礼有加,迁住光宅寺。师博通诂训,普穷经律,虽受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礼遇,然天性淡泊,自乐天真。常慕南岳慧思大师之遗风,乃奏请于衡岳武当山建太一延昌寺,又于党子谷创立香严长寿寺,各请藏经一部以镇山。大历八年(773年),又奏请度天下名山之僧,取通于经律禅三者之僧。后归南阳,于大历十年在党子谷示寂,年寿当在八十以上。谥号“大证禅师”,世称南阳慧忠、南阳国师。

[10]唐代僧。为华严宗第三祖。字贤首,号国一法师。又称香象大师、康藏国师。俗姓康,祖先康居国人,至其祖父,举族迁至中土,居于长安。早年师事智俨,听讲华严,深入其玄旨。智俨示寂后,乃依薄尘剃度,时年二十八。初以能通西域诸国语与梵文经书,遂奉命参与义净之译场,先后译出《新华严经》、《大乘入楞伽经》等十余部。尝为武后讲华严十玄缘起之深义,而指殿隅金狮子为喻,武后遂豁然领解,后师乃因之撰成《金师子章》。师一生宣讲《华严》三十余遍,致力于华严教学之组织大成,又注释《楞伽》、《密严》、《梵网》、《起信》等经论,并仿天台之例,将佛教各种思想体系分类为五教十宗,而推崇华严之组织乃最高者,华严哲学于现实世界中乃属理想世界之实现。于玄宗先天元年十一月,示寂于大荐福寺,世寿七十。

[11]唐代僧。为中国华严宗第四祖。号清凉国师、华严菩萨、华严疏主。十一岁,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十四岁得度。乾元元年(758年)以后,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又依本州昙一律师学南山律,诣金陵玄璧学鸠摩罗什所译之三论。大历十一年,游五台山、峨眉山,后返居五台山大华严寺,专修方等忏法。尝讲华严宗旨于大华严寺、崇福寺,名震京国,声达帝听。贞元十二年(796年),应德宗之召入长安,与罽宾三藏般若共译出乌荼国王贡献之《四十华严经》,进之于朝,奉敕奏对华严大宗,帝大悦,赐紫袍及“教授和尚”之号;又奉诏于终南山草堂寺制新经之疏十卷,是即《贞元新译华严经疏》。贞元十五年(一说十一年),德宗圣诞,召入内殿,阐扬华严宗旨,帝朗然觉悟,谓“以妙法清凉朕心”,遂赐号“清凉国师”。师曾立十愿以自励,依此赐号而称清凉十愿。顺宗即位,亦礼之为国师,朝野悉慕高风。宪宗元和五年(810年),答宪宗之问,述华严法界之义,以深惬帝旨,加号“僧统清凉国师”,任国师统,并敕有司铸金印。师身历九朝,先后为七帝讲经,于开成四年示寂,世寿一〇二(一说元和年中示寂,寿七十余)。葬于终南山石室,相国裴休撰碑文。

[12]唐代眉州洪雅(今四川洪雅)人。法名知玄,字后觉。幼即喜见佛像僧形。七岁至宁夷寺听法泰讲《涅槃经》,仿佛目睹前因,是夜即梦该寺殿之佛以手摩其顶。十一岁随法泰出家,研习《涅槃经》。两年后,于蜀地大慈寺,奉丞相之命升堂说法,听者日计万余,莫不骇叹其慧,皆尊师为陈菩萨。后从辩贞律师受具足戒,复随安国信法师学唯识,自研经籍百家之说。师尝恨乡音之不堪讲经,因诵大悲咒,遂感神僧于梦中为其换舌,翌日,语音即变。既长,游履帝京,武宗慕道家之成仙羽化,独诏师与道士抗论;师直言不讳,语锋才辩,几至获罪,帝虽不纳其言,然亦嘉叹其识见。至宣宗立,诏师于大内讲经,并赐紫袈裟,署为三教首座。师尝于懿宗亲临法席赐沉香为座时,因生欢喜心,遂招累世冤业于其膝上生人面疮,后以迦诺迦尊者之助始濯除。后乞归故寺,居彭州丹景山。僖宗幸蜀时,赐号“悟达国师”。士夫多喜与之交游,李商隐归田后,与师共住最久。中和三年示寂,世寿七十三,僧腊五十四。

[13]清代僧。江苏江阴人,俗姓杨。字玉林,世称玉琳国师。十九岁投磬山圆修出家受具足戒,嗣其法,传临济宗。曾住浙江武康报恩寺,后奉清世祖之召入京,于万善殿举扬大法,受大觉禅师之封号。未久,归山而留其弟子茆溪行森于北京弘法,此乃其法流弘通于北京之端绪。翌年受封大觉普济禅师,受赐紫衣。顺治十七年(1660年),帝选僧受菩萨戒,特以师为本师,加封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师于内廷说法时,撰客问一篇,大学士金之俊奉敕作评注,并附序刊行之。晚年在浙江西天目山建禅源寺,并常住于此,称师子正宗派。其后禅源寺与金山、高旻、天宁诸大丛林始趋于兴盛。康熙十四年七月(一作康熙十五年八月),寂于江苏淮安之慈云庵,享年六十二。

[14]为中国天台宗开宗祖师(一说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隋代荆州(湖南)华容人,俗姓陈,字德安。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七岁即好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一遍,即诵持之。年十八,投果愿寺法绪出家。未久,随慧旷学律藏,兼通方等,后入太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诸经,二旬通达其义。陈天嘉元年(560年),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慧思为示普贤道场,讲说四安乐行,师遂居止之。一日,诵《法华经·药王品》,豁然开悟。既而代慧思开讲筵,更受其咐嘱入金陵弘传禅法。于瓦官寺开《法华》经题,从而树立新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观之基础。陈太建七年(575年),入浙江天台山,于佛陇之北建寺居之。九年,帝敕赐“修禅寺”之号。至德二年(584年),陈后主率后妃从师受菩萨戒,三年奉敕出山,寓金陵灵曜寺,未久,于太极殿宣讲《大智度论》、《仁王般若经》,又于光宅寺讲《法华经》等。及隋军攻破金陵,师西游荆土。隋开皇十一年(59年),晋王杨广(炀帝)累请东返,师鉴其诚,乃至扬州为授菩萨戒,王敕赐“智者”之号。其后西行,至当阳玉泉山建寺,开皇十三年于寺讲说《法华玄义》,文帝乃敕赐“玉泉寺”之额。翌年又宣讲《摩诃止观》,十五年复应晋王之请,东返金陵,撰《净名义疏》。开皇十七年,坐化于山中大石像前,世寿六十,戒腊四十。生前造大寺三十六所,度僧无数,传业弟子三十二,其中著名者有灌顶、智越、智璪等。师入寂后,杨广派人依其所遗图画于天台山下建寺,大业元年(605年)即位后,并亲赐“国清寺”之额。后周世宗时追谥“法空宝觉尊者”。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又加谥“灵慧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