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佛教对教育的看法(1 / 1)

佛教·世俗 星云 2421 字 10个月前

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的弘传史,其实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育史。世间的一切无不涵摄于佛陀的教育范畴内。佛陀生于贵族,受的是贵族教育,但当他施行教育的时候,却完全站在一切众生平等的立场施教,因此,佛陀的教育思想与做法,是大众化的、民主化的。佛陀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众生开发潜能或是经验的传授,最重要的是为一切众生提供自我解脱的方法。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1],在印度各城市讲学、行化。所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理,都是引用本生故事[2]、譬喻[3]、因缘[4]、长行[5]、重颂[6]等,作深入浅出的开导。佛陀的十二分教[7]、三转法轮[8]、四悉檀[9]都是大众化的说法。佛陀的教育微妙深广,有时候以神通[10]的自在变化来说法;有时候以六根[11]互用、扬眉瞬目、举手投足来传心。对佛陀来说,世间万象无一不是悟道法门,无一不是教育题材。

佛陀教育弟子,不用打骂,也不以拒绝、责备的方法,大都用举譬、鼓励的方式,让弟子知道善美的人生,而不伤其尊严。佛陀最擅长观机逗教,对老人说老人法,对儿童说儿童法,对商人说商人法,对军人说军人法,佛陀“应机施教,对症下药”,其教育不仅契合“法尔如是”的真理,且倡导“自我教育”,如千经万论都指导大众开发自性,自我要求,自我解脱。

佛陀非常重视自心教育,佛经中对心的譬喻更是不胜枚举,例如:心如猿猴难控制、心如电光刹那间、心如野鹿逐声色、心如盗贼劫功德、心如冤家身受苦、心如僮仆诸恼使、心如国王能行令、心如泉水流不尽、心如画师描彩绘、心如虚空大无边等。佛陀说法,完全是为了“治心”,故云:“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兹将佛陀的教育法列举如下:

第一,有教无类:佛陀不但为豪贵之人如频婆娑罗王[12]说为政之道,亦为首陀罗优婆离[13]说悟道的境界;不但为利根的舍利弗[14]说缘起法,亦为钝根的周利盘特[15]说净化心灵法门;不但令无贪的大迦叶[16]出家,亦令大贪的难陀[17]人道;不但为有智男子说法,亦为极愚女子开示;不独为贞节的末利夫人[18]赞美,亦为****的莲华色[19]女鼓励。佛陀教育众生,不分贫富贵贱,不择智愚利钝,一律平等地施予教化。

第二,诲人不倦:佛陀不因众生刚强顽劣而舍弃他们,反而演说无量法门,利益众生。譬如:佛陀的堂弟提婆达多[20]多次谋害佛陀,佛陀不但对他没有怨恨,反而慈悲地给予教诲和感化;指鬘[21]外道因为佛陀的慈悲摄受,终于皈依佛教;佛陀对善觉王[22]的侮慢耐心举喻,令其觉悟;佛陀示疾前仍为一百余岁的外道须跋陀罗[23]说法,可见其诲人不倦。

第三,善巧方便:佛陀借由包裹檀香的纸张及绑鱼的绳子,告诉弟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佛陀以盆秽不能装进清净法水,教育罗睺罗[24],使其觉悟;佛陀以“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的偈语,令波斯匿王[25]知晓身体健康之道。又佛陀以“向风掷土”[26],说明恶意伤人者,果报还自受;“盲龟浮木”[27],说明人身难得;“松紧中道”,说明修行如调琴,要不缓不急;“两鬼争尸”[28],说明无我的真理等。这种种的譬喻,都是佛陀依照众生的个性、兴趣、需要,以善巧方便来教化,发挥教学上的最高艺术。

第四,以身作则:佛陀以身作则的教育,在经典中随处可见,如佛陀为瞎眼的老比丘穿针引线,示范慈悲爱心;佛陀亲为有病比丘洗涤污秽的身体,以身教代替言教;佛陀“为父担棺”,为父王送葬,告知世人孝道的重点;佛陀“日中路坐”,告诉琉璃王[29]“亲族之荫胜余荫”的爱国之道等,凡此都是佛陀以身作则的事例。

第五,以毒攻毒:有时候“以毒攻毒”也是佛陀的教育方法之一。例如佛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教化鬼子母[30],令其忏悔前愆,成为儿童的守护神;佛陀教丧子的母亲到未曾有过丧事的人家讨取吉祥草,终使其觉悟无常之理。

第六,以古证今:佛陀在往昔因中的“割肉喂鹰”[31]、“舍身饲虎”[32]以及“鹦鹉灭火”[33]、“九色鹿”[34]等,都是佛陀以身证道,来启发大众自利利他的精神。

除此之外,其他还有“随喜功德”[35]、“恒顺众生”[36]、“福慧双修”[37]、“解行并重”等教育法。

佛法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实在很值得我们作为教育的指南。佛教的经论,皆在教导众生如何将身口意导归于正确、和谐、圆满的领域,令众生弃除贪、瞋、痴[38]等恶习,从而改心换性,过一个健康、自在、快乐的人生。

【注解】

[1]形容佛陀一生说法次数之多。

[2]主要记述佛陀过去世受生为各种不同身形及身份而行菩萨道的故事。

[3]为使人易于理解教说的意义内容,而使用实例或寓言等加以说明,称为譬喻。

[4]记载佛陀说法教化的因缘,如诸经的序品。

[5]佛经体裁之一,是不限制字数而连续缀辑的文章,即今日所谓之散文。

[6]亦称应颂,与契经相应,是以偈颂重复阐释契经所说的教法。

[7]乃佛陀所说教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类。又作十二部经、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

[8]又作三转十二说。佛陀成道后,首在鹿野苑三度宣说四谛法,度五比丘,故亦称三转法轮。三转是:(一)示相转。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二)劝修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三)自证转。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9]佛陀化导众生的教法分为四个范畴,即:世界、各各为人、对治、第一义等四悉檀。

[10]是佛菩萨等,依修定慧力而示现无碍自在的妙用,共分六种: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11]指六种感觉器官,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12]是佛陀时代的摩揭陀国王,与韦提希夫人均皈依佛陀,供养僧伽,护持佛教,为最初之外护者。

[13]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原为释迦王宫的理发师,佛陀还乡时,跟随佛陀出家。又因持戒严谨,称“持律第一”。

[14]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自幼形貌端严,稍长,顿萌无常之感,便剃除须发,投六师外道中之删阇耶毗罗胝子出家学道,然犹深憾未能尽得解脱。后遇佛陀弟子阿说示,以佛陀说的因缘法,了知诸法无我之理。舍利弗旋即与目犍连各率弟子二百五十人同时到竹林精舍皈依佛陀。聪明胜众,被誉为佛弟子中“智能第一”。

[15]与兄摩诃盘特同为佛陀弟子。禀性愚钝,凡所学的教法,诵过即忘,佛陀教其扫地时念诵“拂尘除垢”,终于证得阿罗汉果。

[16]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为婆罗门大富长者之子,听闻佛陀于竹林精舍说法,前往皈依,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因少欲知足,善修头陀行,被称为“头陀第一”。于灵山会上,受佛正法眼藏,传佛心印,为禅宗初祖。遵佛嘱于鸡足山入灭尽定,待弥勒佛出世时,传佛伽梨衣,为第一次结集经、律的上首比丘。

[17]为净饭王第二子,佛陀的异母弟。容姿端正,具三十相,佛陀成道后度其出家,证阿罗汉果。

[18]婢女出身,因以饭食供养佛陀的功德,而得脱离婢身,成为波斯匿王之夫人,生有恶生太子。

[19]即莲华色比丘尼,在比丘尼中被誉为神足第一。王舍城人,前则与母共夫,后则与女共夫,深感命运悲凉,因而自暴自弃,遂至毗舍离城过**女生活。一日,听闻目犍连说法而皈信佛教,出家后得六神通,证阿罗汉果。

[20]佛陀的堂弟,阿难之兄。幼时与悉达多太子、难陀共习诸艺,其技优异,常与太子竞争。佛陀成道后,随佛陀出家,于十二年间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后因未能得圣果而退转,渐生恶念。因受阿阇世王支持,后率五百徒众脱离僧团,自称大师,与佛陀对立。

[21]佛陀弟子之一,师事邪师摩尼跋陀罗,恭顺谦敬。后以师母诬其凌辱之罪,其师命其出游修行,并嘱杀害千人,各取一指作鬘,才得授以涅槃之法。央掘摩罗于是出城杀人,每杀一人则取一指为华鬘,故有“指鬘”之称。杀了九百九十九人后,欲杀其母以成一千之数。后经佛陀为说正法,乃改过忏悔而入佛门,证得罗汉果。

[22]又作善悟王,为印度迦毗罗卫国附近的天臂城主,生有摩耶、摩诃摩耶,其后二女共适迦毗罗卫城净饭王,摩耶夫人生悉达多太子。

[23]佛陀入灭前,最后受教诫的弟子。得道时已一百二十岁,聪明多智,并于佛陀之前先取灭度。

[24]为佛陀之子,不坏禁戒,修道精进,得证圣果,有“密行第一”之称。

[25]中印度憍萨罗国王,与佛陀同日生。妻末利夫人,生子名毗流勒。因夫人末利之劝而皈依佛陀。为佛陀教团之大外护者,对佛教初期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6]有一天,佛陀到舍卫城乞食,途中一位婆罗门冲着佛陀怒骂,佛陀不予理会,仍然继续前行。婆罗门更加愤怒,于是弯下腰抓起一把土,掷向佛陀,结果,婆罗门所抛出去的泥土正好被风吹回来,于是洒得婆罗门灰头土脸。这是说一个人若以瞋心加害他人,将会自作自受,如同恶意举土掷人,巧遇逆风,反而污秽了自己。

[27]《杂阿含经》卷十六记载:告诸比丘,如大海中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遇出头,复有浮木,正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得遇此孔。至海东,浮木或至海西,围绕亦尔。虽复差违,或复相得。凡夫漂流五趣之海,还复人身,甚难于此。

[28]大小两鬼争夺尸体的譬喻,说明人身原是假合的幻形空象,如在形相上计较、执著,认为这是我的观念,这是我的权利,这是我的……有我,是痛苦的根源;无我,才是解决问题的妙方。

[29]为情萨罗国王,波斯匿王之子。

[30]本为恶神之妻,生子五百,因前生发邪愿,要食王舍城人所有儿子,佛陀欲教诫之,遂藏其爱子,鬼子母因而悲叹伤痛。佛陀说:“你爱你的儿子,别人也爱他们的孩子啊!”鬼子母闻而皈佛,并立誓为儿童的守护神。

[31]佛陀过去生为尸毗迦王,天帝释与毗首羯摩相商,要试尸毗迦王的念力。毗首羯摩先化作一只鸽子,天帝释化为一只老鹰,追鸽入王宫。鸽子飞入王的居室,潜隐在王的怀中。老鹰随后飞入殿中对王说:“我追鸽作饵以充饥,今鸽已在我掌中,希望王还与我。”王回答说:“我救济一切众生,此鸟恐怖依我,所以不能给你。”鹰说:“王既然救一切众生,那么请先救救我的饥饿,否则又算什么济度众生?”王于是取剑割股肉,但股肉却总是没有鸽子重,股肉割尽,又割两臂,再割两胁,直到倒地不支。这时候,天帝释现出本形,深深赞许尸毗迦王的修行,恢复了王的身体。这就是“割肉喂鹰”之典故。

[32]佛陀过去世曾为摩诃罗檀囊国王子。一天,国王带着群臣、夫人与三太子富那宁、提婆、萨埵一起出外游玩,途中,遇到一只母老虎,刚生下幼虎不久,饿得奄奄一息。萨埵太子决定牺牲自己,救活母虎与小虎生命的本生故事。

[33]有一只鹦鹉见自己生长的竹林起了大火,于是用溪水浸透浑身的羽毛,一次又一次地往返于小溪与火场之间,终于感动天帝释,召来雨师雨伯下雨灭火的故事。

[34]佛陀过去生中为九色鹿时,曾因救一漂溺水中之人,而被王捕获欲杀,鹿乃陈述溺者之忘恩负义,王深受感动,遂令加以保护。佛陀以此本生启发大家爱护一切众生的慈悲心。

[35]即见他人累积功德,如同自己积德般欢喜。

[36]随顺众生的种种差别,将之引导于正途。

[37]即行解并重,行持是修福,理解是修慧。古德把行与解喻为“知目行足”,知见如眼睛,修行如双足,眼睛和足相辅相成,才能行得安稳。佛经中有一警句:“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所以,在佛教里,对于福慧双修、行解并重的教育是很重视的。

[38]指贪欲、瞋恚、愚痴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是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