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佛教的战斗观(1 / 1)

佛教·世俗 星云 1555 字 1个月前

人类乃至一切众生,要生存于天地之间,“战斗精神”无可欠缺。大至佛陀超俗出家、降伏内外众魔军,得证圆满佛果,需要强大的战斗力;小至日常生活中克服周边逆境,乃至身心协调、起心动念之间,都需具备“战斗精神”。

众生颠倒,往往“以邪为正,以恶为善”,若无代表正义的韦驮、伽蓝诸大战将,以武力来维护世间和平,则群魔猖狂,善良的百姓无以安居乐业。人间是个佛魔各半的世间,光明使者往往要伴随着胜利凯旋之歌才能到来。如同今日,世界各国高峰会议,若无强大的国防力量做后盾,则无争取和谈的筹码;维护治安的军警人员,若无强大的正义使命感,以及精良的战术武器,则无惩恶擒凶、降伏恶势力的条件。

然而敌我武力之战,终非究竟,骁勇善战如希腊亚历山大大帝[1],征服广大疆域,死后帝国随即被分割;又如蒙古元朝帝国成吉思汗[2],战军所到之处血流成河,而今战绩安在?又各国相互征伐,免不了共业缠缚,冤冤相报,徒增生灵涂炭而已。因此,在《佛本行集经》中说:“若人善巧解战斗,独自伏得百万人,今若能伏自己心,是名世间真斗士。”过去阿育王[3]统一印度,早期南征北讨,所战皆捷,在四方臣伏之下,并未赢得百姓民心。由于高僧目犍连子帝须[4]的度化,虔信佛教之后,政风丕变,德风远播,因此被誉为“轮王化世”[5]。

以佛教而言,战斗力之显现,于内则为“悲心大愿”之深度开发;于外则为“坚毅不屈”之理念开展。其中勇猛无畏之代表者,如目犍连以神通威力降伏魔王;舍利弗以深广辩才折服六师外道;富楼那自愿投身蛮地,以循循善诱之耐力化导愚迷;大迦叶召集五百阿罗汉结集经律[6],防范正法湮灭。以上均为佛教战斗力之不同展现。

世间最困难的战争,不在于百万雄兵对峙,也不在于敌我阵势相当,而在于内心当中的佛魔之战。因此《四十二章经》[7]形容修行者,有若披甲上阵与百万魔军作战的勇士,心性怯弱者,大多半途而废,唯有坚持愿力者能够达到最后的胜利。又修行者要有以下几种“战略”:

第一,以正见持戒为盔甲:有形的盔甲可以抵御强敌,保卫自身;正见的盔甲可以抵挡**,远离三毒。《阿难问事佛吉凶经》[8]则云:“戒德之人,道护为强,役使诸天,天龙鬼神无不敬服。”因此,首先要有“正见”,才能走上正道;有了正确的人生观,还要持戒力行,才能圆满生命。

第二,以智能方便为刀箭:《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9]云:“安处不动,犹若金刚;以智能箭,斩烦恼贼,破生死军,摧伏魔怨,荷负一切,令诸众生皆得解脱。”智能第一的文殊菩萨,手持宝剑,即象征以智能剑斩断烦恼魔军。因此,《佛遗教经》云:“若有智能,则无贪着,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所以,有智能才能斩断烦恼的荆棘,建设心灵的殿堂。

第三,以精进勇猛为力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求菩提时,擐精进甲,以大誓愿而为器杖,日夜精勤,增长功德,犹初白月渐渐圆满。”凡事能精进勇猛,不生畏退,必能克服困难,成就胜果。

第四,以慈忍大愿为战术:《忍辱经》云:“怀忍行慈,世世无怨,中心恬然,终无毒害。”又云:“忍为神铠,众兵不加;忍为大舟,可以渡难;忍为良药,能济众命。”忍,具足大力,能成就世间一切的功德。

佛陀对于统理万民的国王,也有五点开示:“一者,领理万民,无有枉滥;二者,养育将士,随时禀与;三者,念修本业,福德无绝;四者,当信忠臣正直之谏,无受谗言以伤正直;五者,少欲戒贪,心不放逸。”是则仁王治世,文武兼备,则无有邻国怨敌。

第五,以戒定慧为统帅:《维摩经》[10]云:“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戒如清水,能洗涤我们心地的污垢;定如璎珞,能庄严我们的身心;慧如明灯,能照亮我们的前程。以戒定慧三学作为我们与烦恼战斗的统帅,可以降魔,可以获得无量的圣财[11]。

第六,以八种正道为大军:八正道是离苦得乐之道,是转凡成圣的途径。正见,因缘果报、善恶业力、无常苦空;正思,喜舍、慈爱、巧慧、结缘;言语诚实、柔软、爱语、善言;护生不杀、布施不贪、持戒不**、惜福物资;从事合理的经济生活;精进的增长悲智,断除贪瞋;以四念住作为安住身心之处;以见性悟道的正定,开启般若智能。依戒定慧为统帅,领导八正道的大军,是吾人防守六贼的坚固城墙,亦是战胜波旬[12]的勇猛大军。

人天导师的佛陀,就是世间伟大的斗士,能在五浊恶世降服内外诸魔,成就佛道。四十九年间,建立和合僧团,派出法音使者,将光明解脱的大法传播印度十六大国。在思想上,突破了当时六师外道非究竟、非解脱的异风邪说;在社会组织上,破除根深蒂固的四姓阶级制度,将人类从各种缠缚中解救出来。因此,佛陀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成功的社会革命家,一生为了传播慈悲和平的理念而奋斗。孙中山先生有“和平,奋斗,救中国”的遗言流传至今,佛陀则有“菩提,精进,度众生”的楷模传承千古。

综合上述所说,佛教的战斗观,主张人类生存在世间,必须要有强盛的斗志,勇于向自心的无明、懈怠、执著挑战,提升心灵的境界,让每一天的生命都有新的进步、成长,这才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对于人类整体的生命形态来说,世界各国除了对物质科学的关注外,在心灵科学的研究上更应该加强,利益一切众生。

【注解】

[1]为马其顿国王(前356—前323),古代伟大的将军。生于马其顿的佩拉,父亲是雄霸希腊的腓力王,老师是大哲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36年二十岁登基,成为亚历山大三世。先后征服小亚细亚、腓尼基、埃及、波斯、印度等。三十二岁建立一个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三十三岁崩。

[2]元朝蒙古帝国开国君王,姓奇渥温,名铁木真。有雄略,善用兵,先后平定鞑靼、奈曼诸部,于宋开禧二年即皇帝位,诸王群臣共上尊号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源于回纥语,意为“海洋”。“汗”为“可汗”,表示“强盛的皇帝”。之后平定西辽,灭西夏,攻破俄罗斯联军,威震域外,在位二十二年。

[3]又有“天爱帝须王”之称。中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世君王。约于公元前3世纪间统一印度,成为护佛最有力的仁王。以华氏城为首都,其统辖范围包括北印度全部、大夏的一半,南至案达罗,东达海边,纵横数千里。

[4]阿育王时代高僧,十六岁出家,精通三藏,证阿罗汉果,得私伽婆付法。阿育王即位第六年(公元前3世纪),王子摩哂陀随帝须出家。之后阿育王精选一千大德僧,并邀请帝须主持第三结集。

[5]即转轮圣王。轮王出世,具足长寿、体健、貌丰、宝藏足等四德。又有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等七宝。深厚福慧力足以统领四洲,并且以正法治世,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6]佛陀入灭之年,摩诃迦叶召集五百阿罗汉上座,在摩揭陀国王舍城先底盘那波罗山七叶窟,共结佛陀所说经、律二藏,由阿阇世王为外护。史称“第一结集”或“五百结集”。

[7]第一部传入中国的佛经。全经共有《四十二章》,故称《四十二章经》。

[8]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

[9]凡十卷,唐代般若三藏译。

[10]后秦鸠摩罗什译,三卷。又称《维摩诘所说经》。旨在阐说维摩所证之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故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

[11]指七圣财,谓成就佛道之七种圣法,即信、戒、惭、愧、闻、施、慧等。

[12]波旬,天魔,指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之魔王,常娆乱释尊之修行。诸佛出世,常有与其同世之魔障难其修行成道,且魔各有不同。波旬乃释迦佛出世时之魔王,有无量眷属,常障害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