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佛教与舞蹈(1 / 1)

佛教·世俗 星云 1403 字 1个月前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上古时代,民智未开,往往以请巫师藉祝祷仪式来祭神娱神,禳灾祈福;群居的部落也在参与祭典舞蹈中增加共识,凝聚力量。当人类文明日益发达之后,舞蹈逐渐从宗教气氛中脱离出来,变成自我娱乐、纾解压力、交谊联络、表达感情的活动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宫廷舞、土风舞、社交舞、芭蕾舞、剧场舞等,乃应运而生。尽管如此,宗教舞蹈因具有特殊意义,在艺术上仍占有一席之地,尤其佛教舞蹈在艺术上更是贡献良多。

首先从诸经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舞蹈在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华严经》记载,佛陀在证悟菩提的最初三七日中,曾勉励诸大菩萨应学习歌舞伎艺,并以之作为度生的方便;《摩诃僧祇律》中,佛陀也以迦叶佛般涅槃后,吉利王以一切歌舞伎乐供养佛塔为例,垂示弟子们:不论是如来在世时或涅槃以后,“为饶益世间,令一切众生长夜得安乐故,应以一切华香伎乐、种种衣服、饮食尽得供养”;《法华经》描述大通智胜王佛久坐道场,断除烦恼,但佛法不现在前,诸天龙神即以香花、伎乐不断鼓励,直到大通智胜王佛成就菩提为止;《悲华经》记载,佛陀说完修持一切行门的十种方法之后,欲界诸天心开意解,以种种歌舞来表达心中的法喜。凡此都说明了佛教舞蹈不同凡响的特殊性质。

在印度,除了佛经记述佛世时的歌舞盛况之外,佛灭以后,马鸣菩萨所编的《舍利弗之所说》是古印度著名的戏剧,戒日王所作的《龙王之喜》是佛教大型歌舞的滥觞。此外,从山琦遗迹的雕刻及阿旃陀石窟的壁画等,都可以看出佛教徒以歌舞戏剧弘法利生的热忱。

中国舞蹈自佛教传来之后,从中吸收了许多精华。我们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中历代的壁画、雕刻,目睹飞天[1]千姿百态、飘逸优雅的身形,就可见其端倪。史书中,对于佛教舞蹈的描述更是令人目不暇接,例如《洛阳伽蓝记》里,记载南北朝时佛教在节庆时举行乐舞的盛况:“景明寺在八日节中,梵乐法音,聒动天地,百戏[2]腾骧。”景兴寺“飞天伎乐,望之云表”。“舞袖徐转,丝竹寥亮,诸妙入神”。隋唐时代,佛寺除了继承南北朝时期民俗歌舞的活动之外,还举办庙会、戏场,将各种民间流行的节目均汇集于此,而宫廷中所流行的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胡旋舞[3]等(在中国,乐包含音乐和舞蹈的意思)也都是随着佛教传来的舞蹈,后来成为中国的民族舞蹈。其中“秦王破阵舞[4]”是由唐太宗依龟兹乐所亲自设计的舞式,据说观者“莫不扼腕踊跃,凛然震悚”,后来传到日本,风行一时;而由擅于歌舞的唐明皇创作的“霓裳羽衣舞”,将婆罗门舞曲、西域舞曲及汉族舞蹈熔于一炉,堪称中国舞蹈史上的一颗明珠。此外,“五方狮子舞”源于《佛说太子瑞应经》中的典故,直到现代仍经常在庆典中表演,视为辟邪呈祥的象征;“钵头舞”又称“拨头”或“拔头”,是从南天竺拔豆国传来的面具舞,据说极有可能是中国平剧的初步形式,最起码《兰陵王》和《踏摇娘》完全是模仿此一印度舞剧。

宋金时期的戏曲[5],以歌舞表演为主干,其中“目连戏”广受欢迎。元朝帝王崇信佛教,宫廷中的“十六天魔舞”是专门用来赞佛的乐舞,此外,队舞中还有“说法队”,表演者有的扮演成佛教僧侣,有的扮演成佛菩萨,有的扮演成大金刚,佛教气氛浓厚。

西藏的喇嘛教融合当地习俗而形成的仪式舞蹈,多用于供养诸佛、祈祷延寿、奠基典礼、祭祀禳灾、祛除恶鬼,俗称“跳鬼”,据说是为了纪念9世纪顷吉祥金刚藉表演舞蹈杀死恶王朗达玛的大无畏精神,后来成为喇嘛教的法会仪式之一。接着又传到蒙古,称为“查玛”或“打鬼舞”,在每年正月期间举行,大家视为保佑平安的象征。此外,还有每年藏历4月15日在布达拉宫山后的龙王塘表演的“囊玛”,最早只是吟唱达赖喇嘛六世的诗偈,达赖喇嘛八世时才加入歌舞。14世纪时,噶举派僧人汤东结布为筹措架桥资金而邀百纳家七姐妹组织宾头顿巴歌舞团,是为西藏戏剧的鼻祖,流传至今,剧本如“诺桑王子”、“云乘王子”等,都取材于佛经故事。其中,“文成公主”一剧广受欢迎,显示了佛教在汉藏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朝鲜佛教在李朝时代,梵呗十分盛行,僧舞也随之大为流行。据考,僧舞的起源甚早,至少在高丽时代(936—1391)即已存在。李朝时代最值得瞩目的舞蹈,是世祖时的“莲华台舞[6]”。此外,佛教界也大力推展“施风舞”,然而到1910年,日本侵占朝鲜之后,发布朝鲜总督府寺刹令,制定各本山的管理条文,同时亦禁止僧侣的梵呗、舞蹈等活动。近世韩国佛教乐舞大多流传在民间信仰活动之中。

在日本,经印度、西域、中国、朝鲜传入的佛教乐舞,经常用在佛教仪式、供养、布教上,从而发展出一套独特的佛教乐舞,例如,伎乐乃推古朝从百济传入的无言假面乐舞,圣德太子以之为佛教乐舞加以鼓励;舞乐是传自中国的雅乐,改作于平安时代。圣武朝,印度婆罗门僧菩提仙那与林邑僧哲至日本,传授源于印度的“林邑八乐”[7],内容皆取材自佛教。此外,猿乐(散乐)是源自印度、西域的乐舞,于奈良时代由中国传入。平安时代的佛教行事逐渐艺能化,其中“咒师艺”衍生于“猿乐”,久之,相互融和产生“能剧”,“能剧”后来又和滑稽剧“狂言”合并,成为日本独特的舞台艺术。还有由佛教僧侣教化民众发展出的布教舞蹈,著名者如空也念佛,及时宗开祖一遍的踊念佛、唱咏《法华经》的大日踊、盂兰盆会的盆踊等,后来与日本乡土艺术结合,成为今天日本文化特殊的一环。

佛教不但丰富了乐舞艺术的内涵,提升了乐舞艺术境界,而且以其悦耳的音声、优美的手印、舞姿传递心灵的语言,广收寓教于乐的效果,对于净化人心贡献良多。今天是一个有音声、有色彩的时代,自从梵音乐舞表演步上世界舞台之后,佛教乐舞备受国际人士重视,希望今后佛教界除大力推广佛教舞蹈之外,再加强创作精神,以因应不同众生根器的需要。

【注解】

[1]飞于空中,以歌舞香花供养诸佛菩萨的天人。

[2]古代乐舞杂技的总称。

[3]古代西北民族的舞蹈,出自康居国,唐时传入中国,以各种旋转动作为主,乐曲明快,身姿矫健,舞步轻盈。

[4]初唐时,李世民破刘武周之后,军中以“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所作的“秦王破阵”乐曲,其威势“声振百里,动**山谷”。后来李世民为了表示功成不忘本,特地将这支乐舞带进宫廷,并且亲自设计了象征战阵的“破阵舞图”,命深谙音律的吕才“以图教乐工一百二十八人被银甲,执戟而舞”,又令魏徵等一班文臣制歌词,配入乐舞,于是“秦王破阵舞”成为长安宫廷中的一部大型乐舞。

[5]是熔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于一炉的传统舞台表演艺术。

[6]系在舞台上布置香山、池塘等,复于周围绘上彩花图样,悬挂灯笼,东西两边安置两对莲花,舞者在其中翩然起舞,并吟唱南无阿弥陀佛或观音赞等。

[7]林邑八乐即“菩萨”、“迦陵频”、“陵王”、“安摩与二舞”、“倍胪”、“拔头”、“胡饮酒”、“万秋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