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佛教与礼俗规范(1 / 1)

佛教·世俗 星云 1351 字 1个月前

礼俗是一个民族约定俗成的文化,其形成往往受到民间风俗习惯的影响,或因宗教信仰而日久成俗。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但深入民间,融入生活,自成一套婚丧喜庆的仪礼规范,而且对于中国民间流传的男婚女嫁、八字算命、冲喜、冥婚、哭墓、看风水等迷信色彩浓厚的民间习俗,无形中也发挥了移风易俗的功用。

首先有关婚嫁的礼俗,佛教鼓励青年男女到寺院举行佛化婚礼[1],以信仰为力量,期许彼此遵守承诺,互相尊重与包容,携手建立健全的佛化家庭[2]。

在生儿育女方面,佛教认为眷属都是有缘来相聚,身为父母者,平时就要有健康的心理及端正的行为;尤其在母亲怀孕后,更要培养善因良缘。因此,父母于平素礼佛诵经、听经闻法、乐善好施、长养慈悲善根,具足清净福慧的身心,将来子女出生,其肉体与精神必能受到父母良好性格遗传的影响,这就是最好的胎教[3]。

孩子一旦出生,可以参考具有佛教意义的词语命名;弥月时可至寺院礼佛,甚至举行寄名礼[4],过寄给佛祖,作为将来皈依三宝的因缘,并以素斋供众,切忌杀鸡宰猪,大宴宾客,或为滋补母体。因为飞禽走兽虽是畜生,同为有情生命,应给予尊重,若为口腹之欲,恣意宰杀,令彼子母离散死亡,结下怨仇,自己也难以获得安乐幸福[5]。

子女成年后,可参加寺院举行的成年礼[6],亦可自行诵经礼佛回向。尤其,佛化家庭最好能从小就确立孩子的佛教信仰,尽早皈依三宝,如《杂阿含经》卷三十六说:“我见众生主怀妊之时,我即教彼,为其子故,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及其生已,复教三归;及生知见,复教持戒。”

有生必然有死,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历程,一般民间基于“生死事大”,或为显示身份地位,一旦眷属亲人过世,往往极尽铺张浪费,例如出殡时安排电子音乐、花车、游街、哭墓等;甚或迷信看风水、坚持土葬、择日、死后八小时内不能入殓[7]、焚烧纸钱纸屋等,这些迷信与执著不但丝毫无益于亡者,对于眷属的精神物力更是一大耗损。

佛教认为丧葬仪礼贵在真心诚意的悼念,尤其应当重视临终关怀[8],让亡者平静安心尊严地往生,让家属尽快平复哀伤的情绪,正常生活。因此,佛教主张火葬[9],不求奢华;入殓时不一定用豪华棺木,或特置新衣、寿衣、珍宝等;佛事法会应当力求庄严而不烦琐,最好参加寺院的随堂超荐[10],或是配合亲朋好友的时间,共聚一堂,为亡者念佛致意,并不一定要经过头七、二七乃至七七等重重祭拜仪礼。尤其,佛教主张真正对亡者有意义的缅怀是让他遗爱在人间,例如为他布施,护持文教事业;为他出书,发扬其精神理念;成立基金会、奖助学金,乃至器官捐赠等。这些作为,不唯利他,更是亡者往生善道的资粮。

关于喜庆方面,民间庆贺寿诞的方式很多,有人大宴宾客,有人唱歌跳舞,有人请戏班敲锣打鼓,总不离喧哗吵闹,反而失去庆生的意义。佛教并不主张过生日,因为生日正是母亲生产受难的日子。因此,佛教徒可于母难日诵经礼忏,或参加寺院举行的报恩法会、大悲忏法会,乃至打斋供众[11]、助印佛书、布施供养等。如果真要为自己做寿,应在六十岁以上,之后每逢十年再做寿,如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等。过生日最好能团体举行,集合同一年龄的寿星,定期供佛斋僧[12];若宴请亲友,最好不设荤席,不收贺礼,以庄严节约为原则。

此外,一般的喜庆,如乔迁、新居落成、开工破土、开张、开市、佛像安座,乃至新车启用等,可请法师举行洒净仪式[13],至诚诵念大悲咒,以杨枝净水**涤坛场,以期消灾增福。就职、颁奖、开会可依佛教仪式,于会场安设佛像,唱三宝颂,礼请法师开示,也可以选择寺院讲堂为会场,既庄严又方便。

总之,佛教主张礼俗规范应以不虚荣、不执著、不铺张、不迷信为原则。尤其,佛教徒应将信仰融入生活之中,让佛教生活化,生活佛法化,有佛法指导的人生,必然时时心安,处处自在。

【注解】

[1]佛化婚礼多在佛寺中举行,礼请有德高僧福证。

[2]“佛化家庭”的内容包括:家庭教育、职业选择、人我关系、养生之道、养老之道、修行之道、佛堂布置、居家图书馆等,一切生活行事都以佛法为依归,如此必能建设一个幸福美满的佛化家庭。

[3]《普门品》云:“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4]过去民风未开,医学常识不发达,婴儿死亡率高,因此一般民间时兴将孩子寄名给神明,以求长寿。现代佛教徒也可以在子女弥月时,为他举行“寄名礼仪式”,寄托佛祖名下,让子女从小就与佛祖结下缘分,作为将来进一步认识、信仰三宝的因缘。

[5]《地藏菩萨本愿经》说:“是阎浮提人,初生之时,不问男女,或欲生时,但做善事,增益舍宅,自令土地,无量欢喜,拥护子母,得大安乐,利益眷属。或已生下,慎勿杀害,取诸鲜味,供给产母,及广聚眷属,饮酒食肉,歌乐弦管,能令子母,不得安乐,不得安乐……如是之人,见安乐故,便合设福,答诸土地,翻为杀害,聚集眷属,以是之故,犯殃自受,子母俱损。”

[6]表示一个人或一群人已长大成人,而得到社会认定的一种仪式。今日佛教以年满十八岁的青年男女为对象,举行成年礼,即是希望藉由庄严隆重的佛教祝祷仪式,令参礼者体认到成人的真正意义,进而肩负起对自己、家庭、社会的责任。

[7]过去农业时代,一般人在外求学、工作时,如逢家中有人往生,不能实时赶回,引以为憾,因此有“八小时以内不入殓”之俗,以便让亲人见亡者最后一面。另有一说,为恐亡者神识尚未离去,或可苏醒,定八小时为最后等待时刻。凡此皆为权宜,不必执著。

[8]对于临命终者,家属应当保持冷静,不宜哀号大哭,令其不舍,可礼请法师、莲友劝说往生净土,并安置佛像引导念佛,家属及亲友可轮班念佛,二六时中佛号不断。亲人往生后依佛教仪式入殓、火化、安位,灵骨可奉安于寺院,一切以简单隆重为要。

[9]佛教主张火葬,一则不要让死者和活人争地;再者,火化后的灵骨,清洁不占空间,更省去捡骨、移坟的不便,利人利己。

[10]为救拔亡灵,使其超脱苦难,请僧为亡者诵经拜忏,称为超荐。随堂超荐乃于寺院举行念佛共修,或例行法会时随堂举行超荐法会。

[11]寺院举办法会之际,信徒出资斋请与会大众,藉之广结善缘,称为打斋供众。

[12]以花果时馐等物列置佛前,是为供佛;以饮食供养僧侣,是为斋僧。据《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所载,凡诚心、欢喜供养佛者,必得安乐、大福德等,并迅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3]即透过以真言加持的甘露法水遍洒的仪式,令所在处及人、事、物悉清净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