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佛教与建筑(1 / 1)

佛教·世俗 星云 1706 字 1个月前

建筑是一种艺术,从建筑又衍生出绘画、雕刻造型、造景等艺术,因此有谓建筑是艺术之母。

从古至今,不论中外,佛教在建筑史上留下许多足以傲视群伦的艺术瑰宝,例如建于魏孝明帝熙平元年的永宁寺,被世人誉为“此寺精丽,阎浮[1]所无”;又如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2]、西藏布达拉宫[3]、印度阿旃陀石窟[4]、柬埔寨吴哥窟[5]、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6]、缅甸大金塔[7]等,可以说都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处的综合美术馆,所以佛教在建筑学的领域里,一直拥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佛教建筑包括佛塔、寺院、石窟等,而与现代人生活较为密切的,莫过于寺院。寺院是僧众修行的地方,是信徒心灵寄托的中心,也是社会大众寻幽揽胜的最佳去处。寺院更是佛教的代表,有了寺院,才有佛法僧三宝;有了寺院,才能传播教义,才能住持正法,因此要佛法兴隆,必须建寺安僧。

佛教最早的寺院建筑,肇始于印度佛陀时代。由于频婆娑罗王与须达长者分别建造竹林精舍[8]及祇园精舍[9],成为寺院建筑的嚆矢。此后,世界各地美轮美奂的寺院,即纷纷于都城市郊、深山丛林兴设。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教传到中国,因为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与道士论道,启发汉明帝的信心,下令在城内建筑比丘尼寺院,于洛阳建筑白马寺,成为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滥觞。

中国佛教建筑早期以佛塔为主,至隋唐时代渐以佛殿为中心,且多仿皇宫模式建造。中国现存的早期宫殿稀少,而佛殿却可反映出当时在结构、造型、规划、构造等方面的宫殿形象,成为建筑史上极富价值的证物,尤其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保存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10],便完整地保留了唐朝建筑艺术的精髓;日本唐招提寺[11]则亦可一探早期中国建筑的风貌。

此外,分布于中国西部、北部一带的石窟寺院建筑,由于系利用岩盘或山石开凿而成,十分坚固并富有防护性,因此大多能保存迄今,其间留有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痕迹,弥足珍贵。内部多设有佛龛、佛坛、华盖、塑像,饰以浮雕、壁画等,并收藏各种经典、佛画、佛具及寺院文书等,俨然是佛教艺术的宝库,实为震撼全世界的文化宝藏,在学术、文化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佛教的建筑、雕刻以及多不胜数的壁画,显示出佛教不仅具有庄严的仪式、广大精深的教义,更具有艺术的特质。在许多艺术家与考古专家的眼中,佛教的建筑是具有丰富、多变与美感特色的艺术创作,实在是世界建筑界的一大资产。

总之,佛教的建筑不但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无形中也推动了佛法的流传。根据出土的遗迹显示:佛世时的精舍,采光通风的规划都很完善,寮舍、客房、厨房、仓库、浴室、病寮居住的安排,及莲池、壁画、经行堂等的设施,都兼具弘法与艺术功能。

佛塔、寺院或石窟建筑,都代表佛教,成为信徒的信仰中心。自古以来,寺院更具有学校的功能,例如:印度祇园精舍内规划的都是讲堂;中国古老的寺院设有法堂、藏经楼,就是今日的教室、图书馆。甚至历年来佛教曾经举办不少义学,寺院也成为学校,历代许多宿儒如刘勰、范仲淹、王安石、吕蒙正、梁漱溟等,便是在寺院里苦读成功的。

寺院,就像人生的加油站,心灵的百货公司,是希圣成贤的学校,也是善友往来的交谊所,更是去除烦恼的清凉地。未来寺院建筑除保存传统的佛殿、客堂、斋堂、茶堂、库房等设施之外,尤应增设会议室、讲堂、禅堂、教室、谈话室、视听中心、文教中心、美术馆、文物展览馆等,让寺院透过法务、文教、艺术,充分发挥弘扬圣教、教化社会的功能,成为僧信四众融和共有的道场,成为社会教化的学校,成为学术研究、知识交流的会议中心,让寺院永远成为每个世代人心的归趣与精神寄托。

【注解】

[1]阎浮提的略称,又称南赡部洲;与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合称四大部洲,是十法界中人道众生所居住的地方。此洲因盛产阎浮树而得名,人民勇猛强记而能造业行、能修梵行,有佛出世于其土地中,因此三事胜于其他三洲及诸天。

[2]中国四大石窟群之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敦煌位处河西走廊的最西端,自汉代以来,此地为我国与西域诸国的交通要冲。由于一出敦煌即为大漠,死生莫卜,商旅贾人往往祈佛保佑,形成日后敦煌艺术发达的原因。今学界所称的敦煌佛教艺术,包括安西县附近的榆林窟与小千佛洞、敦煌西南的西千佛洞,然一般所言的“敦煌千佛洞”则指位于鸣沙山东麓的石窟群。石窟,又称石窟寺院,是将山岳的岩质断崖凿成洞窟,并安置佛像以作为寺院者。我国石窟的开凿,约在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由沙门乐僔于敦煌鸣沙山试凿开始,直至15世纪,历时千余年而不衰,其分布遍于中国西部、北部,自新疆的高昌、库车,甘肃的敦煌、天水,及南北二石窟,大同的云冈,洛阳的龙门,太原的天龙山,河北河南的响堂山,济南的千佛崖,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洞,以至辽宁的万佛洞等,规模均极宏大。其中,敦煌石窟以壁画名闻中外,享有“墙壁上的博物馆”之称;与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同为中国著名的四大石窟群,石窟内部遗存有丰富的佛像雕刻、装饰、壁画等,充分显现出佛教艺术的伟大风貌。

[3]布达拉宫耸立在拉萨市红山顶上,占地一万三千平方米,庄严雄伟。主楼十三层,高一百一十多米,宫内有殿堂千间,佛坛万座,主体建筑是红宫和白宫。红宫内有八座历世达赖喇嘛的镶金灵塔、佛殿,并珍藏金字日珠尔等满、藏文大藏经及法物的藏经阁等。白宫是达赖喇嘛的起居室、办公室,以及举行重大宗教仪式与重要政治活动的东大殿、僧官学校等。在朝圣者心中,布达拉宫是一座永不动摇的信仰堡垒,永远吸引成千上万人顶礼膜拜。

[4]位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阿旃陀山地,开凿在几近垂直的峭壁上,共有三十一处人造石室,长达五百五十米。石室雕饰华美,有的雕刻大佛像,有的镂述佛陀本生事迹,以及到公元7世纪为止的近九百年印度文明,皆栩栩如生,不但深具学术价值,而且充分展示出印度文明与佛教思想发展的辉煌史实。

[5]吴哥窟是公元8—9世纪,高棉(今柬埔寨)政治、艺术达到顶峰时,由两位武功最盛的吴哥王先后修建完成,占地广达五千平方公里,区内石庙超过六百座,石庙多以长方形大石块砌成,它的美,正在于石块上形形色色的石雕。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吴哥庙又称安哥大寺,后人称为“王者之庙”,占地面积近两百万平方米,从外围主门到庙殿中央,参道长五百四十米,庙中心塔高六十五米,相当于现代的二十层高楼,寺内浮雕及建筑风格堪称是人类智慧和艺术创作的珍贵遗产。

[6]婆罗浮屠是露天原始佛教圣地,是大乘佛教与密教建筑圣迹的糅合,曾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整座建筑呈金字塔状,共有九层,雄伟壮观,是世界最大的佛教遗址。该寺于每年五月月圆日会举行一次盛大的祭典,而世界各地的佛教徒也会至此朝圣。

[7]大金塔建于公元11世纪,是缅甸佛教徒为纪念佛陀曾经至此弘法而建。整座塔总共铺了八千六百八十八块黄金,塔顶更饰以五千四百四十八颗钻石、两千三百一十七颗红宝石、蓝宝石和黄宝石,最顶端镶了一颗巨星级的绿宝石来捕捉旭阳的光耀和落日的余晖,更衬托出金碧辉煌,气宇宏伟。英国文学家毛姆曾经描述说:“缅甸金塔雄伟耸立,金光闪耀,如黑夜里的明灯,象征着无限的光明与希望。”塔内据说安奉着八根释迦牟尼佛的头发及过去三位佛陀的遗物,因此这座金塔已成为信徒虔诚信仰的精神堡垒。

[8]位于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为佛世时频婆娑罗王发心兴建供养,是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寺院建筑。

[9]又称祇树给孤独园,为憍萨弥罗国的给孤独长者发心兴建,园中树林原为祇陀太子所有,因此得名。祇园精舍与竹林精舍为佛陀经常宣扬教化的两处道场。

[10]位于山西五台山,建于北魏孝文帝,历史悠久,世称“先有佛光,后有五台”,寺内建筑宏伟,彩塑精妙,闻名于世。武宗之难被毁,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愿城和尚重振佛光寺,弟子宁公遇出资重建正殿,大量采用月梁式的斗拱结构。殿身宽七间、深四间,单檐庑殿顶,位居最后,称东大殿,冠于全寺,是现今仅存的唐朝木构建筑,唐朝是中国艺术的黄金时期,唐朝主要的艺术表现全集粹于殿内,使该寺成为中国独特的宝藏。

[11]为日本律宗的总本山,位于奈良市西京五条,旧名龙兴寺,为南都七大寺之一。我国唐代僧鉴真大师在公元759年所建,与东大寺的戒坛院并为传布与研究律学的两大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