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人类文化的起源之一,当人类开始迈向文明,便有了各种艺术的活动。艺术也是人类情感与智慧的结晶,自古以来,佛教因为具有深奥的经教义理,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不仅丰富了传统艺术的内涵,甚至可以说佛教本身就是一块光彩夺目的艺术瑰宝,例如:在文学方面,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如《维摩经》、《妙法莲华经》、《楞严经》等,本身就是瑰丽的文学作品,为历代文人所喜爱。《百喻经》被译为多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地,是世界公认的文学佳作;叙述佛陀本生故事的《本生经》是著名的传记文学;《大宝积经》有如单元剧;《普曜经》是长篇故事;《须赖经》是小说体裁的作品;《思益梵天所问经》是半小说、半戏剧体裁的佳作;公元2世纪马鸣菩萨著作的《佛所行赞》是长篇叙事诗;以舍利弗与目犍连为主题而编成的戏曲,及以佛陀之弟难陀的故事为题材所作的美丽诗篇(孙陀利难陀诗)等,是印度古文学的先驱。其他诸如佛教典籍中的偈颂、赞、散文、故事、俗讲、变文[1]、语录、传记、游记、文集等,都是优美的佛教文学。
在戏剧方面,佛教善于运用譬喻、寓言、故事等文学形式来说明教义,而戏剧从佛教中取材,因此提高了戏剧的层次,也达到戏剧教育、歌舞、唯美、象征的特色与优点。现今流传的著名戏剧如“三藏取经”、“目连救母”等,其戏剧结构、故事来源、思想内涵等各方面,都受到佛法的影响。
佛教不仅丰富了戏剧的题材,提升了戏剧的境界,甚至近代新兴的“第八艺术”[2]——电影的声光特技效果,也是受到佛教三千大千世界、无量诸佛国土等天文思想与宇宙观的影响,因而开阔了思想空间,创造出许多富于想象、变化的戏剧效果。
在绘画方面,据《律藏》记载,须达长者布施祇园精舍后,曾请教佛陀如何装饰寺院,佛陀教以青、黄、赤及彩色绘图,这是后世壁画的滥觞,也是绘画的起源。佛教东传后,明帝命人于洛阳城西雍门外起建佛寺,于其寺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又于南宫清凉台及开阳城门上作佛像,这是中国最初的佛画。南北朝以后,擅长佛教绘画的名家辈出,如东晋的顾恺之为瓦官寺画维摩诘像,令观赏者络绎不绝;唐代的吴道子画“地狱变相”,使屠夫、渔民忏悔改业;诗人王维也因亲近佛法,将其悟境融入画作。此外,画僧中亦不乏才华横溢者,如临济宗廓庵的十牛图、沩仰宗慧寂的圆相图,二者皆独树一帜,充满无限禅机。明末清初的四大画僧,尤以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最为著称,以画法阐明佛理,融禅法于渲染的绘画技巧中,有各种译本流通,为画家所必读。
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佛经弘布流通的需要,于是与中国传统书写方式的书法结合,因而书法家受到佛法的熏陶,常以佛教为题材来丰富书法的内容,使得中国的书法艺术更增意趣与内涵。历代著名的文人士子,多以抄写佛经提升自我的修养,如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苏东坡、赵子昂等人,都有关于佛教的书帖作品行世。佛教的僧侣中,也不乏精通书法者。如南北朝的智永禅师,创作真草“千字文”、“永字八法”,不仅统一各家草书,也被后代书法家奉为典范。
佛教在广大群众中的推广和普及,除了佛经的翻译外,也多采用各种弘化的方法。例如:经文的朗诵,梵呗的歌唱,经文敷演成通俗的故事。在这三种弘化的方法中,前二者就是现在大众所知道的音乐。
传统佛教音乐称为“梵呗”[3],佛教徒为了表达宗教情感,以之赞美、歌颂诸佛菩萨,而得无量功德,如《法华经》云:“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音乐的功用很大,可以陶冶性情,修养身心,尤其在宣传佛法上具有极重要的价值。尤其佛教音乐庄而不刚,柔而不弱,清而不燥,凝而不滞,能令闻者生起清净之心,故以音声作佛事,无远弗届,不受时空、环境及国籍的限制,更能达成弘扬佛法的任务。因此,佛教在中国的唐、宋、元各代的寺院渐渐发展并流行一种应用梵呗歌调来宣讲佛法的“说唱艺术”,名为“俗讲”,吸引许多民众前往聆听,被视为一种动人的歌唱音乐。这些历史陈迹,后来都在石窟艺术中被发现;“敦煌变文”和“经变图”[4]就是古代僧侣将佛教经义透过图文说唱方式展现出来的历史记载。从经变图中,可以看见庄严舞伎、管弦乐队罗列,供养曼妙的舞姿,演奏天国的音乐。如今敦煌变文与经变图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珍贵伟大的宝藏,这是佛教音乐发展的莫大贡献。
佛教在舞蹈艺术上的成就与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舞蹈本是佛教徒藉以表达供养三宝的诚心以及闻法欢喜的感受。在佛教里,以歌舞供佛的天人称为飞天,飞天曼妙轻盈、飘逸优雅的身形,以及佛经中诸佛菩萨柔软多变的手印暨安详端庄的威仪,本身就是一种最美妙的舞姿,而身上披戴的串珠璎珞灿烂缤纷,手中所持的庄严法器五花八门,更是引人遐思向往,凡此都为后世舞者所竞相模仿,除了增加视听上的美感之外,更拓展了舞者与观众心灵的交流,无形中丰富了舞蹈艺术的内涵。
绘画[5]与雕塑[6]、建筑[7]同为“视觉艺术”的三个主要类别。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不论是建筑、雕刻、绘画,凡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无不与佛教渊源深厚,例如享誉世界的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等石窟,称得上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书法于一身的综合美术馆。石窟内部不仅保存有丰富的佛像雕刻、装饰、壁画等,充分显现出佛教艺术的综合风貌,其间并收藏各种经典、佛画、佛具及寺院文书等,实为震撼全世界的文化宝藏,在中国学术史、文化史、佛教艺术史上,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两千多年来,由于佛教与艺术的紧密结合,不仅对传统八大艺术产生极大影响,乃至工艺[8]、书法等艺术,也因佛教而更臻于真善美的境界,并且闪耀出智慧的光芒。佛教在艺术上的成就,实乃中国文化之光,也是世界人类共同的宝藏。
【注解】
[1]佛教东传中土,继经典的大量传译之后,部分佛教徒开始致力于佛法的普及,于开讲佛经时,尽量改编为通俗的故事题材,甚至配以通俗音乐吟唱,后来渐渐发展为一种应用梵呗歌调来宣讲佛法的“说唱艺术”,名之为“俗讲”。此俗讲后来又演变为纯粹以“说唱”故事为主的“讲经变文”;所谓“变”,乃变更、改写的意思,亦即取材于佛经故事,并加以铺叙改写,使其通俗生动,而适合教化民众,称为变文。由于变文的通行,而使佛教更深入民间,变文更是我国白话文学的先河。
[2]电影发明于1885年,当时法国卢米尔兄弟完成了第一架尚不能发音的活动电影机,直到1927年有声电影问世,至今不过只有百年的历史,是艺术园地中资历最浅的。由于它是文学、音乐、绘画、雕刻、舞蹈、建筑、戏剧等七种艺术以外新加入的艺术,因此俗称“第八艺术”。
[3]梵呗唱诵的目的并非为了抒发人的七情六欲,而是为了收摄、专注人的心意,主要在于达到清心寡欲和明心见性的境界。所以在《华严经》、《法华经》都有“以音声作佛事”、“以欢喜心歌呗佛法”的说法,可见梵呗对于佛法的教化,有其重要的意义和需求。公元2世纪中叶,印度著名的佛教音乐家马鸣菩萨,以音乐度化众生,他曾作过一首美妙动人的歌曲“赖咤和罗”,感动许多人信仰三宝。
[4]是将经典所记述的佛法,以图画描绘,又称为“佛经变相”,以唐代寺院壁画为主,种类甚多,其中较为著名者,如:维摩变、净土经变、金刚经变、本行经变、华严变、法华变、药师变等。
[5]佛教绘画溯源于印度,早在佛陀时代,寺院就已经有了佛教绘画的流行,当时绘画有四个目的:庄严寺院道场、宣扬佛陀教法、显扬佛陀圣德、增益修道因缘。后来,佛教在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佛像绘画也随着盛行于中国,成为整个中国艺术的主流,尤其在六朝时期,凡从事绘画的艺术家几乎都能创作佛画,佛画已然是绘画的中心。除此,中国著名的敦煌、龙门、云冈、麦积山、炳灵寺、巩县、天龙山、响堂山、驼山、云门山等石窟绘画,都是令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旷世之作,为中国绘画史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根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在西安、洛阳两地就有数百片绘有极乐世界、地狱变相图以及佛陀、菩萨、罗汉、力士等图像的壁画。可惜这类作品今日在中原地区几乎已经**然无存,所幸在丝路途中的敦煌石窟还保存有丰富的佛教壁画资料。由此可见,佛教绘画不但丰富了中国的绘画艺术,尤其石窟壁画更发挥了保存中国文化的功能,可谓居功厥伟。
[6]雕塑是展现艺术作品的方式之一,凡是以可雕的木、石、金属等,或可塑的土、石膏等材料,制作各种立体形象,都称为雕塑。中国雕塑最重要的部分是石窟艺术,许多巧夺天工的雕塑品大多在石窟中完成。如麦积山石窟,山高一四二米,山顶有塔,山下有寺,峰身遍布龛窟和摩崖石刻,保存自北魏、隋、唐、五代至宋以来一千尊以上的大佛像。甘肃的炳灵寺石窟,自5世纪起开凿,窟内以泥塑造像为主,也有不少的摩崖石刻。甘肃泾川县的南石窟是魏初所建,窟内均为浮雕或塑像。龙门石窟中有石刻佛像十四万余尊,工程艰巨浩大,其中唐代雕刻技巧曾影响日本飞鸟时代的佛像雕刻。卢舍那大佛刻画大佛的庄严温和及睿智的性格最为特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石窟,又称为“莫高窟”,建于魏晋南北朝,从南到北全长一千六百一十八米,至今尚有四百九十二个石窟,窟内有二千躯以上千姿百态的塑像和许多瑰丽的壁画。根据统计,如果将这些壁画连接起来,至少有两三万米长,因此被誉为“墙壁上的博物馆”,甚至是全世界最宏伟、最壮观的美术馆。云冈石窟凿自5-6世纪,是我国佛教艺术三大宝库之一,以昙曜五窟规模最大,气象最雄伟,其余各窟,雕饰富丽。余如巩县石窟、河北南响堂山、北响堂山、四川广元千佛崖、杭州西湖石窟、山东济南千佛崖、青州云门山、驼山等石窟,均颇负盛名。此外,石柱、石经、经幢等,也都是雕塑巨作。佛教的石窟艺术扩大了雕塑的领域,而雕塑也展现了佛教的内涵,二者相得益彰,为人类宗教、历史、文化、教育等,留下灿烂的一页。
[7]建筑是一门营造的艺术,在所有艺术种类中最具实用性,它不仅具有构筑之美,许多伟大的壁画、雕刻等,都曾是伟大建筑的一部分,因此建筑有“艺术之母”的美称。自古以来,佛教的寺院、佛塔、石窟等,都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书法于一身,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例如唐代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这是现今仅存的唐朝木构建筑,唐朝是中国艺术的黄金时期,唐朝主要的艺术表现全集于殿内,使该寺成为中国独特的宝藏。
[8]工艺是人类智慧巧思的体现,除了实用之外,也有审美上的价值,因此工艺也是艺术的一种。随着佛教的兴盛,民间信仰佛教的风气相对提高,人民热衷于佛教文物的创作。因此,在各个时代所留下来的各类工艺品,如陶瓷、刺绣、金银器物、漆器、各种玉雕、木雕、石雕等,经常可以见到佛、菩萨、塔、罗汉、莲花、莲瓣纹、飞天等造型。甚至唐朝武则天因为崇信佛教,晚年特命绣工绣制净土经变图四百幅,元朝皇族信奉藏传佛教,刺绣上以佛像、经卷、幢幡、伞盖、僧帽等图案为数最多,元初并设梵像提举司,掌管织绣佛像的制作。由于工艺的发展,带动佛教兴隆;相对来说,佛教也丰富了工艺的精神内涵与创作技巧。因此,佛教与工艺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