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佛教与环保(1 / 1)

佛教·世俗 星云 1666 字 1个月前

21世纪是环保的世纪。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危机,已经开始威胁人类的健康。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全球气候变迁会议”,主要就是为了抢救地球,达成保护动物、植物等各种自然资源的协议。

讲究环境保护,首重爱护地球,地球上的河流、大海、森林、高山、动物等,好比人体的组织,河流如血脉,川流不息,可以顺利运送养分;大海如肾脏,保持洁净,可以发挥新陈代谢的功能;森林如心肺,减少砍伐,可以起到良好的空气调节作用;高山如骨骼,减少挖掘破坏,可以保持地球水土的均衡;动物如细胞,不去捕猎杀戮,可以维护生态的平衡。大地资源维护长久,后代的子子孙孙才能在地球上安居乐业。

佛教是个深具环保意识的宗教,不但注重内在的心灵环保,同时也兼顾外在的生态平衡。心灵环保,要靠人类净化本身的贪、瞋、痴三毒做起;生态平衡,则有赖大众的力量共同来维护。《菩萨睒子经》说,睒子菩萨“履地常恐地痛”,就是一种爱惜环境的慈悲意识。

佛教的环保思想,起源于释迦牟尼佛对“缘起”[1]的觉悟,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建立于缘起相互依存的关系中[2]。例如在生活中,我们离不开阳光、空气、水等资源,在《毗尼母经》卷五中,佛陀就明示:“若比丘为三宝种三种树:一者,果树;二者,花树;三者,叶树:此但有福无过。”在《增一阿含经》卷十,佛陀也说道:“园果施清凉,桥梁渡人民,近道作圊厕,人民得休息。”种植花果树木,得以净化空气,保护水源,利人利物,自利利人,自然能增长功德。

自古以来,佛教界的古德高僧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泗州开元寺明远法师,种植松、杉、楠、桧等数万株,免除了淮水与泗水的泛滥。又如东都洛阳道遇法师,劝化善款,消除黄河龙门天险的水患。此外,修桥铺路、珍惜资源、护生放生、提倡素食、不杀害生灵等,也都是身心环保的重要工作,因此佛门的僧侣可说是环保工作者[3]。

佛教中最有名的环保专家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发四十八大愿,为建设清净安乐的世界,历经久远时日,成就了零污染的西方极乐世界,其中的公共设施,如:黄金铺地,是都市的规划;七宝[4]楼阁,是居家的规划;七重行树,是公园的规划;八功德水[5],是水源的规划。不但便利民众,而且美好庄严。尤其在净土世界里,没有三恶道的众生,都是持守净戒的善人,没有空气、水源、噪音、暴力、毒气、核能等各种的污染,气候清爽宜人,人人身心健全,寿命无量,是彻底推行环境保护的最佳典范。其他如药师佛的琉璃净土、弥勒佛的兜率净土,以及三世诸佛的清净国土,无不是规划完善的美好居处。

今日佛教对于环保,有以下三项主张:

第一,护生:佛教提倡不杀生而积极护生。《梵网经》菩萨戒云:“若佛子以慈悲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戒杀护生是对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所以佛教的戒律对于动物的保护,有着积极的慈悲思想。《六度集经》记载,佛陀在过去世为鹿王时,曾代替母鹿舍身,感动国王制定动物保护区,禁止猎杀;阿育王广植树林,庇荫众生,设立动物医院,规定宫廷御厨不得杀生,凡此都是佛教对于“野生动物保育法”[6]的示范。

第二,惜福:这是佛教对于“同体共生”的认知。唯有珍惜大自然各种资源,人类才能在地球上开展理想的新世纪。福报犹如银行存款,有储蓄才有支出。日常生活中,积极配合“垃圾分类,资源回收”,让可用的资源再生,垃圾即是财富[7]。惜福的方法很多,今归纳为四点:只字必惜,贵之根也;粒米必珍,富之源也;片言必谨,福之基也;微命必护,寿之本也。

此外,还要积极地“防制污染”,对于具有毒性的废弃物,每一个人都应本着道德良心,做好安全的处理。科学界应及早为全人类发明出不破坏自然的器物,资源随用随收,作能源的重新组合,才是究竟之道。

第三,净化:《维摩经·佛国品》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佛光山于1992年3月4日,举办“佛光山信徒身心环保净化法会”,目的就是要大家响应环保运动,从身心六根的净化到心外世界的净化[8]。此外,国际佛光会更积极投入社会公益教化,倡导七诫[9],呼吁大家一起“把心找回来”;同时透过环保认知与实际参与,举办植树救水源、保护野生动物、赈灾送温暖、友爱服务、云水义诊等,这些都是有益世道人心,达到环保功效的事业、活动。

今日全世界环保团体无不致力于环境维护与生态平衡,凡为“地球村”的成员,都有责任关心“地球村”的永续生存,因为佛法明示情与无情都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同体共生关系。在迁流不息的转变中,即使极小的尘埃都与环境有微妙的关系,吾人对于内心尘垢,固然应该要努力消除、转化,对于外在的污染,也应唤起群体意识,力行环保,则21世纪的人间世界必定是身心净化的美好世纪。

【注解】

[1]缘起是宇宙人生不变的真理,是因果的普遍法则,一切法的存在,是因缘而起的。《中论》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这是说明宇宙万有,没有任何一个事物能够独立存在,包括现象界的有情与无情,都是因缘和合所生。因缘是无始无终,相辅相成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是缘起的最好定义。

[2]《业报差别经》中记载,“若有众生于十恶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何等为十?一者,以其杀生业故,令诸外报大地咸卤,药草无力;二者,以其偷盗业故,感外霜雪、蝗虫毒害等,令世饥馑;三者,以其邪**业故,感恶风雨及诸尘埃;四者,以其妄语业故,感诸外物皆悉臭秽。”据此可知,世界的安危、治乱,与人心息息相关。依缘起观点来看,如果人人能行十善,互助互信,关心自他,尊重生命,维护自然,做好生活教育,共同为我们居住的世界贡献心力,必能创造身心清净的家园,使社会大众免于痛苦和灾难,进而实践建设人间净土的理想。

[3]《四分律》及诸经典籍中,有保持简朴生活和尊重自然生态的做法。

[4]于诸经论中多载有诸佛菩萨及其国土以各种璎珞、宝物严饰之事。《阿弥陀经》、《大智度论》卷十等谓七宝系指金、银、琉璃、颇梨、车渠、赤珠、玛瑙七种宝物。

[5]具有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等八种特质。

[6]护生可长养慈悲救济的观念。现代的人,不论是天上飞禽、地下走兽,或海洋生物,无一不食。任意杀生,不但污染心灵,增加暴戾之气,也会破坏自然生态。

[7]废弃物宜以“四R”方式推动,即废弃物减量(Reduction)、再利用(Reuse)、回收(Recovery)、废弃物再经制造利用(Recycle)。事业废弃物,如污泥可变成培养土、钢渣可制成道路填土材料、废电镀液转制氯化铁悬浮剂、废石膏成为土壤改革剂等,可化腐朽为神奇。像宝特瓶、废铝罐、利乐包、废玻璃、废铁罐、废塑料等,都可进行分类回收,资源永续再利用。厨余可作肥料,将厨房的剩余物、果皮、落叶等全部放入大垃圾筒内,最上层覆盖废弃的木屑(不含胶质)或泥土,偶尔加以搅拌,数月后即是天然的有机肥。根据统计,种一棵树要花十年的时间,砍一棵树却只要几分钟。每回收一吨废纸,可以少砍长八米、直径十四厘米的原木二十棵,若能以再生纸代替模造纸,每月可以少砍约四十万棵原木。回收废纸制成再生纸,以循环利用,除可减少砍树量,亦可间接救水源。为预防和治理污染,应避免使用容易造成污染的产品,如塑料袋、保丽龙、含铅汽油等。塑料是一种化学合成物,用来装盛热食时,聚合剂在高温下析出,易造成食物中毒,导致肝癌和昏睡等病症;以火焚烧,会产生氯化氢毒;用土掩埋则万年不腐。

[8]活动中提出十二大实践德目:口中轻声,不制造噪音;地上清洁,不乱丢垃圾;手里禁烟,不污染空气;身心尊敬,不行动粗暴;行动礼让,不侵犯他人;面上微笑,不出现凶相;口中软语,不出现恶言;大家守法,不要求特权;人人守纪,不违犯纲常;开支节俭,不任意浪费;生活踏实,不空**虚浮;凡事善心,不孳生歹意。

[9]即诫烟毒、诫色情、诫暴力、诫偷盗、诫赌博、诫酗酒、诫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