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旬,当郑亲王济尔哈朗率领满洲八旗向宁远进发的时候,在中原战场上,新顺王李自成听取了参军顾恩君关于“金陵势居下游,虽济大业,其策失之缓。直取京师,万一不胜,退无所归,其策失之急。武昌火燹之后,得之无用,舍之亦不为害。关中乃大王桑梓之邦,百二河山,天然险要。不如先定关中,建国立业,然后旁掠三边,资其兵力,攻取山西,后向京师,庶几进有可攻,退有所守,方为全策”的建议,率领百万大军,向陕西关中作战略性的奔进,开始了决定中原形势的郏县战役。
这次战役,在东至襄城西至西安的狭长战线上进行了一个半月,消灭明军十万兵马,招降了明朝将领白广恩、陈永福,击毙了陕、晋、豫、楚四省军务总督孙传庭,攻破潼关、蓝关,占据西安。于十一月中旬完成了“先定关中”的战略奔进。
就在这时,多尔衮派出的使者刚林、洪遇霖、迟起龙、缪尚义等,经过一个多月的打探奔波,于十二月上旬到达陕西北部的榆林城,并在那里会见了李自成的侄儿“一只虎”李过。把一个极其陌生的课题,摆在李自成的面前。
十二月初七,李过北定三边,在攻占榆林城的第二天,他手下的一名小校,在长城边口发现了七个形迹可疑的商人。三个像是南方汉人,其中一个说着一口不易听懂的福建话。四个像是蒙古人,但举止话语却与蒙古人不同。在盘査询问时,那个汉人对义军的情况似乎十分熟悉。他在向义军献出十匹骡子驮的布匹杂物作为慰劳品后,便直接提出有重要事情请见李过将军。他看出小校有几分疑虑,便先发制人地说:“事关闯王千秋大业,不见到李过将军,决不吐露一个字。”小校见事体重大,不敢耽误,除派兵对这七个商人严加看管外,便亲自奔回大营,禀报了正在忙于军务的李过。
李过听了也十分诧异:在这长城脚下,会有什么事情如此神秘?他转而一想,莫非是闯王派往太原的细作,有了极其紧急的军情,来不及奔向西安,就近来到榆林。他是个办事精细的人,不便在大营接待这些身份不明的人,便命小校把七个商人悄悄带到榆林城外的关帝庙里等候。
一个时辰以后,李过带着十名亲兵来到关帝庙。十名亲兵把守了殿门,小校手下的士兵警戒了大庙四周,李过手执马鞭,大步跨进关帝庙的正殿。一走进殿门,他震惊了,七个商人向他行单腿跪拜礼,这不是传闻中满洲鞑子的礼节吗?在他震惊与疑惑的刹那间,那个汉族商人急忙叩头请安禀报:
“祝新顺王万福,祝将爷安好!大清国辅政王多尔衮亲王,特派内院大学士刚林先生,千里而来,祝新顺王旗开得胜,祝将爷建立奇功。”
什么辅政王?什么内院大学士?什么刚林?这些官位和名字,对李过都是陌生的。他很快拂去震惊和疑惑,伸出手中的马鞭一指:
“站起来说!”
在空旷沉静的大殿里,没有接待,没有桌椅,在清冷的气氛里,洪遇霖把刚林介绍给李过。洪遇霖隐瞒了自己的身份,说自己是一个担任翻译的通事。他明白,如果“一只虎”知道自己是洪承畴的同族兄弟,是断不会让自己活下去的。
刚林看到李过英武凛然的样子,又看到洪遇霖惊恐的神态,立即用汉话直接与李过攀谈。这偶然的一招,使李过感到十分惊讶:一个关外鞑子,汉话讲得这样好,意思表达得这样清楚,确实是他没有想到的。当刚林拿出多尔衮致闯王的书信交给他时,一种沉重的感觉涌上心头。
多尔衮的信是这样写的:
……大清国皇帝致书于西据明地之诸帅:朕与公等,山河远隔。但闻战胜攻取之名,不能悉知称号……兹者致书于诸公,协谋同心,并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如何耳。惟速驰书,倾怀以告。是诚至愿也……
李过看完书信,知道事体重大,只有闯王才能作出决断。他便大步走出正殿,吩咐小校把客人请进大营客房,以礼相待,确保安全,不许与任何人接触,不许出任何差错。他回到大营,向副将交代几句之后,便率领五十名亲兵,飞马向西安驰去。
十二月九日,李自成在西安皇城秦王府的正殿里听了李过的禀报,看了多尔衮的书信,感到十分忧虑。一个陌生的敌手,已经闯进了他的生活。他隐隐地感觉到,以往折磨崇祯皇帝的外患,也要折磨自己了。随即感到十分后悔,在过去的年月里,为什么没有注意对辽东情况的揣摩呢?
他打发李过回府看望家小之后,便独自一人冷静地思索起来。对多尔衮的提议,回答是明确的。自古以来,怯于外者必受制,崇祯的老路是决不可走的。他所忧虑的是,谁熟悉东虏的情况,能为自己执著设谋呢?
当天下午,他在秦王府正殿里,召见了谋臣牛金星、宋献策和李岩。让大家看了多尔衮的信,并谈了刚林来到榆林的情况。然后像往常一样,静听着他的谋臣们的议论。
通晓古今历史的牛金星,除了谈论周朝时的“肃慎人”,秦汉时的“挹娄人”,南北朝时的“勿吉人”、“靺鞨人”,宋朝时的“女真人”都是辽东满人的祖先外,对现实中的大清国,也是知之甚少,甚至连现时大清国的国体也说不清楚。牛金星最后说:
“多尔衮联手之意,是想借我之力推倒明朝,分得一勺残羹。他想利用我们,我们不妨也利用他。联手之说,似可考虑。”
牛金星的回答使李自成非常失望。他微笑不语,没有表示肯定和否定,他想听听军师宋献策的看法。
熟知天文地理、饱读兵书的军师宋献策,十分坦率地说,他既没有浏览过辽东的山川形势,也没有看见过八旗兵的征战操练,当年卜卦算命,浪迹江湖也没有到过辽东,对大清国的情况,确实说不出什么。谈到对多尔衮来信的处置时,宋献策说道:
“为慎重行事,联手之说,可暂不作答。送信使者,也可以留住不放,说不定日后会有用场。”
李自成仍然没有作声。他觉得宋献策的思虑比牛金星深刻一些,也许是可以采纳的一个办法。但宋献策对大清也茫然不知,更加重了他心头的忧虑。
忠耿坦直的右军师李岩,对多尔衮来信的区处,提出了十分尖锐的见解:联手之说,应当断然拒绝,决不可稍有犹豫,崇祯失掉民心,对东虏迁就屈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关于大清国的现状,李岩向李自成提出召见新近投降的原蓟辽总兵白广恩的建议。
李自成欣然接受了,并且高兴地说道:
“林泉所言极是。进山问樵,临江访渔,要摸清东虏的底细,就得向与东虏打过交道的贤者请教。林泉,你辛苦一趟,速请白广恩将军前来叙谈。”
当天晚上,李自成召见了白广恩。白广恩,四十多岁,松锦战役中,是洪承畴手下的八大总兵之一。在松锦决战的重要关头,洪承畴手下的五个总兵王朴、杨国柱、吴三桂、唐通、马科,畏敌如虎,拔营先逃,使明军未战先乱。只有白广恩、曹变蛟、邱民仰三营未动,在十三万明军溃散中,保护洪承畴坚守了松山城,表现异常镇静和勇敢。洪承畴为了向崇祯皇帝奏明松锦兵败的实情,并向皇上泣庭求援,便派白广恩率五千精骑突围而出,奔向北京。谁知泣庭求援还没有结果,洪承畴在松山就城破被俘了。白广恩也被兵部调往陕西,又开始了围剿义军的生活。
白广恩由李岩陪同走进秦王府,李自成走下正殿的丹墀迎接,互相见礼之后,进入正殿,在一盆炭火旁坐下来。李自成十分随和,坐在白广恩对面的椅子上,在询问了白广恩近来的生活情况之后,便十分诚恳地说道:
“我对东虏知之甚少,特向将军请教。海阔天空,不拘一题,愿将军尽其所知,畅所欲言,为我增加一些知识。”
李自成诚挚的态度和朴实的作风,使白广恩异常震惊和感激。一个马上成名的帝王,如此对待一个势穷投降的败军之将,也许是亘古未有的。他感激涕零,尽其所知,详细地谈了自己对东虏的了解。
他谈到皇太极、多尔衮、豪格、济尔哈朗这些大清国的上层人物……
他谈到八旗兵的作战特点:骑兵运动性强,善于乘虚蹈隙,战术灵活。诸王意见常有分歧,但有令必行……
他谈到松锦战役中清兵的部署情况,认为重于进攻,疏于防守……
他谈到松锦战役的失败,认为不是败于清兵的善战,而是败于王朴、吴三桂的临阵脱逃……
白广恩只是一个对清兵作战勇敢的将领,不是一个知山知水的贤者,更不是一个把握时代风云的政治家。他的目光更多地注视着战场上的刀剑、硝烟、厮杀、呐喊,很少注意战场之外的事情。加之他仍以明军总兵的立场,用败而不服的目光,尽量挑剔清兵在战场指挥的纰漏和失误,甚至把皇太极、多尔衮的一些长处,都说成是投敌汉人祖大寿、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的设谋献策。这就使他谈话中的许多观点,产生了偏颇的结论。这些偏颇的结论,先入为主地在李自成的头脑里留下了印象,在四个月以后的山海关一片石战斗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白广恩一个时辰的谈话,为李自成了解陌生的大清国提供了一些素材,开阔了他的视野。特别是白广恩对汉族叛逆祖大寿等人的痛恨,引起了李自成按捺不住的深思:“中原为什么出了这么多的败类呢?而且是年复一年地增多。如今,洪承畴、祖大弼都投降过去了。一个边远的族类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吸引他们呢?仅仅是因为打了败仗吗?……
“近几年来,为什么自己没有注意东虏的情形呢?自己的手下,没有一个通晓东虏事务的人才,看来自己的目光还是短浅啊。白广恩如何?看来只是一个将才。真是捉襟见肘。
“定鼎北京之后,辽东事务也许会是最棘手的问题。两面作战、三面作战的形势都可能出现。多尔衮的来信,不就是一个征兆吗?联手之说,是一个可怕的圈套。如果‘联手’,对内会失去民心,对外会受制于人。如果拒绝‘联手’,不就要动手厮杀吗?这也许是洪承畴、祖大寿之流为多尔衮献的毒计吧……”
听了白广恩尽其所知的谈话,李岩有些失望了。“白广恩,止一战将耳!”他的思绪飞向西安之外,尽其平日所闻,在长期镇守辽东的将领谋臣中,为闯王寻求通晓东虏事务的贤者。他想到为洪承畴执著设谋的刘子政,传说在松锦战役失败后自杀了,觉得十分惋惜。他突然想到宁远总兵吴三桂,传说这个年轻的总兵最近在宁远打败了清兵,声威震动了北京。由吴三桂他想到宁远铁骑,想到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如果能通过关系抓住吴襄,辽东之急也许可以缓解了。他看得清楚,在崇祯皇帝坍台之后,吴三桂和眼前的白广恩一样,都不会为崇祯皇帝殉难尽忠的。
白广恩谈完之后,李自成拱手致谢,并声称要组建蓟辽大营,编就一万骑兵交白广恩统率。他拉着白广恩的手,英气勃发地说道:
“将军放心,朕决不会像崇祯那样,使东虏猖獗横行。来日讨伐东虏,将军可为先锋!”
送走白广恩,李自成转身把多尔衮的书信交给李岩,神情异常坚定:
“林泉,按你的意思复信多尔衮,朕非崇祯,岂容他妖魔小丑横行!中原事务,朕自有定策,不容他异邦异种插手。如何措辞,你斟酌吧!态度要坚决,语气要强硬,在这大关节上,咱们不能有丝毫含糊!复信写好后,交给李过,叫刚林赶快滚开!”
李岩应诺,但并不告辞离去。
“你还有什么良策吗?”李自成低声询问。
“来日与东虏决战,臣觉得有一人似可利用。”
“谁?”
“宁远总兵吴三桂。”
“有办法弄到手吗?”
“可以先抓吴襄……”
李自成神情一振,拉着李岩,重新坐于炭火旁……
当李过打发刚林等人离开榆林城的时候,李自成按照李岩“先抓吴襄”的建议,派人携带大量珠宝和贵重药材,悄悄向北京进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