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不变的准则(1 / 1)

十一月二日下午,送走科尔沁亲王吴克善后,多尔衮单独在他的书房里,召见了内院大学士洪承畴。

一盏红纱灯把书房照得通亮,一盆红炭火使书房温暖如春,两把紫檀木座椅摆在火盆两边,旁边的茶几上,放着盐水煮沸烤干的瓜子和特为洪承畴冲泡的武夷山乌龙茶,一切都显得适闲而雅静。这样的气氛,在多尔衮的书房里是少有的。

洪承畴来了。两个月来,显得胖了一些。他依然是衣冠整洁、神态从容、举止稳健,白晳的脸上有一层疑惑之色,但已被强作的微笑冲淡了。他被睿亲王府的长史引进书房,正要向多尔衮行晋见大礼,多尔衮急忙站起迎接,一把挽住他,一边让座,一边说道:

“送走科尔沁亲王,今晚稍微得闲,特请先生前来,作不夜之谈。”

洪承畴急忙道谢,略带恭维地说道:

“辅政王日理万机,为国事操劳,略显消瘦,但更加清癯神驰了。”

多尔衮十分高兴,斟茶相让:

“这是特为先生准备的乌龙茶,是先生家乡出产的吧?”

洪承畴俯首作答,接过茶杯,双手一拱,算是礼仪上的答谢,浅浅呷了一口。乌龙茶早跑味了,至少是两年前的产品,大约是阿巴泰这次入边时掠夺来的。但在这关外,能喝到家乡的茶,也确实不容易了,况且又是多尔衮特意为他准备的,便连声叫好:

“色雅味香,沁人肺腑。喝到家乡的茶不易,得辅政王如此垂爱更不易啊!”

多尔衮也捧起茶杯说道:

“清茶一杯,请先生为我解远方之谜!”说完,也浅浅呷了一口,端坐静听,大有请教之意。

洪承畴一时摸不准多尔衮要谈什么,心中稍有慌乱。但他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很快就镇静下来,略作思索,迅速地猜想到可能是有关宁远兵败和吴三桂的事情,心里立即踏实了。他来不及放下茶杯,急忙站起,恭敬地回答:

“蒙辅政王屈尊垂问,微臣将尽其所知,竭诚竭力。请辅政王赐知谜面。”

多尔衮慢慢地说出五个字:

“闯贼李自成!”

洪承畴手中的茶杯晃了一下,茶水漫出,洒在炭火上,“嗞”的一声,化作一缕青烟消散了。他觉得十分尴尬。多尔衮急忙叫他坐下叙话,并托壶为他添茶解窘。

对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洪承畴心里根本没有丝毫准备。他归顺清廷近两年来,上至皇太极,下至诸王贝勒,谁都没有提过这样的问题,自己平日也没有关注过闯贼的活动情况。多尔衮为什么对闯贼感兴趣呢?

多尔衮似乎看出了洪承畴的疑虑,特意解疑释虑地说道:

“先生不要有所顾忌。我之所以不在崇政殿问计于先生,就是怕先生有所不便。在我看来,能在中原纵横驰骋,敢于与崇祯作对抗衡的人,不论是贼是匪,大概都是有几分本领的。先生在几年前不是剿过闯贼李自成吗?”

洪承畴猜出了多尔衮的用心:准备在中原对付闯贼了。他佩服多尔衮的深谋远虑,庆幸自己终于等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是啊,在这大清朝野,还有谁比自己更了解李自成呢?他抓住时机,尽其所知,详细地谈了崇祯二年(1629 年)李自成起事的经过;谈了当时陕西天旱地荒,米贵民饥,官吏催逼赋税,百姓卖儿卖女的情况;也谈了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点灯子、神一元、不沾泥等如何揭竿而起,杀死官吏,焚烧官府衙门。讲着讲着,他不自觉地露出了明朝兵部尚书的身份和口气,痛骂李自成反叛朝廷,扰乱天下,祸国殃民,妄图窃取神器,实有万死难赦之罪。多尔衮静静地听着,有时闭目想着,对洪承畴痛骂李自成的“春秋”词句,偶尔微微一笑,但并不插言。在洪承畴讲完这个段落之后,他颇有感慨地说道:

“我以为明朝皇帝只对我们关外满人一向无情无义,听先生之言,才知道李自成他们和我们满人一样,也受明朝皇帝的欺压啊!”

多尔衮的感慨,使洪承畴心头一惊,头脑“嗡”的一声清醒了:当着和尚骂秃头啊!他十分失悔。但多尔衮似乎没有在意,仍然用热情期待的目光看着他。为了摆脱又一次的尴尬,他立即接着多尔衮的话头,在态度上转了一个大弯地谈了起来:

“诚如辅政王所论,由于明朝皇帝无情无义,中原百姓铤而走险。从崇祯元年到崇祯八年,各地揭竿造反者,多如牛毛,窜扰于河南、陕西、甘肃、湖广地区,人数达几十万之众。其中名气颇大者,有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老回回、曹操、革里眼、左金王、争世王、射塌天、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等人,被称统为“义军十三家”。崇祯七年,明朝调集全国各镇兵马,同时在各地进行围剿,打算把他们各个击破,以便在肃清内忧之后,专意对付辽东,也就是对付我们大清。崇祯八年(1635 年)正月,十三家七十二营三十多万兵马聚于河南,高迎祥等十三家首领聚于河南荥阳,共同商议粉碎明军围剿的作战大计。李自成当时只是闯王高迎祥手下的一员闯将,在名分上,根本不能和十三家的主帅相比,在力量上,也只是高迎祥手下的一支,兵马不过三千。但在这次决定十三家命运的会议上,李自成却表现了非凡的才能和胆略。他根据明军的围剿部署和明军各部素不同心的弱点,力排众议,大胆提出‘分兵定所向’的主张,确定了‘联合作战,分兵出击’的战略,以进攻的姿态向明军最薄弱的地方冲击。十三家七十二营的兵马,按照他的主张,老回回、革里眼、左金王率师南下,抵御湖广官兵;射塌天、横天王、九条龙率师西进,抵御陕西官兵;争世王、混十万、过天星、顺天王率师北上,扼守黄河;他随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率师东征,攻占明朝中都凤阳,焚烧了皇陵,掘了朱家祖坟,一举而震动中原,使崇祯皇帝昏倒在乾清宫里。李自成的名字传遍中原,不仅为十三家七十二营的主帅所敬重,也成了崇祯皇帝恨之入骨的仇人……”

多尔衮听到这里,连声叫道:

“好!好!敢作敢当,李自成真是一条汉子。有这样的人混搅乾坤,崇祯的好觉睡不成了!”

多尔衮的叫好,使洪承畴的心神一振。他是在荥阳大战之后,被崇祯皇帝晋升为太子太保,挂兵部尚书衔,兼陕西、三边总督。从那时起,他就直接和李自成在战场上打交道了。李自成那凶狠冥顽、宁折不弯的秉性和军事上善守善攻、随势灵活、不囿古法、长于捕捉主要目标的才能,确实是非凡的,而惯于野战的猛打猛追的闯劲,今日思之,犹心惊胆寒。为了显示他对李自成的熟知,便接着多尔衮的话头,谈出了他在追剿李自成五年时间里的深切感受:

“辅政王讲的极是。李自成混搅乾坤,驰骋中原,不仅崇祯难以入睡,也使各地官吏心惊肉跳。李自成在中都凤阳焚烧皇陵之后,便随高迎祥横行湖广、江汉,然后进入陕西。崇祯九年(1636 年)七月,在陕西周至中了臣的埋伏,高迎祥中箭毙命,其所部点灯子、金翅鹏、滚地龙等相继战死,翻山鹞、射塌天、大天王、混天猴投降朝廷。李自成就在这次战乱中继为闯王,率溃散之众,突围而出,入河南,扰四川,走甘肃。于崇祯十一年(1638 年)十月回到陕西,其所部兵马,已达十万之众,又欲进入河南,问鼎中原。臣集三边、五省兵马四十万人,围李自成于潼关南原,此贼于层层包围之中,仍拒不投降。激战三日,贼全军覆没,李自成仅率十八骑突围而出。销声匿迹,音信全无……”

多尔衮神情专注,见洪承畴突停不语,急切地问道:

“李自成又是什么时候露出头角的?”

“此人确实狡诈非凡。他率领十八骑逃到陕西的商洛山区,便龙潜水底,不露声色,收集旧部、网罗人才,苦心经营,静观天下风云。崇祯十二年(1639 年)五月,张献忠、罗汝才复叛朝廷于谷城,与明军激战于湖广。张献忠是极其狡诈的贼子,又有罗汝才相助,他们采用‘以走制敌’、‘避实击虚’的战法,牵着明朝兵部尚书杨嗣昌和总兵左良玉、贺人龙等数十万人马在湖广地区团团打转,最后被牵进四川,造成中原空虚的局面。李自成在张献忠与明军激战的过程中,率领兵马,悄悄走出商洛山区,进入湖广的郧阳、均州大山之中。当中原空虚的局面形成,他便霹需一声,跳出郧阳、均州大山,进入河南,连克永宁、宜阳、新安等城,并听从了降贼举人李岩‘行仁义,收人心,据河洛,取天下’的建议,宣布‘闯王仁义之师,不杀不掠’,规定兵马‘过城邑不得室外,妻子外不得携他妇人’,公开提出‘均田免粮’的主张。凭这些收买人心的口号,在一个月内,兵马发展到四十万人。崇祯十四年(1641 年)正月,李自成率师攻占洛阳,杀死了崇祯的叔父福王朱常询……”

多尔衮忽地站起,情不自禁地叫道:

“石破天惊,石破天惊!李自成之谜揭晓了!先生,李自成已经在襄阳建立新朝,改襄阳为襄京,他已经是新顺王了!”

洪承畴一时反而蒙了。他惊骇地望着多尔衮,连已经习惯的清廷礼节也忘了。

多尔衮看出洪承畴的震惊,淡淡一笑,从容说道:

“先生离开中原两年多来,中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李自成纵横河南,以围攻开封为钓饵,连续不断地在项城地区、襄城地区、朱仙镇地区、柿园地区、汝宁地区和明军进行了五次决战,均获全胜。崇祯手里的兵马,大概快要用尽了……”

洪承畴的思绪更加混乱了,悲哀,惊讶,着急,一股脑儿涌上心头:

悲哀啊,一切都变得陌生了。归顺清廷以来,看不到塘报文书,不敢与别人随意交谈,虽为清廷内院大学士,每日美酒佳肴地优待着,每夜美女佳婢陪伴着,但不知天下大事,过着聋子、瞎子一样的生活。内院大学士,原是清水衙门里的清客啊!他不禁喟然长叹,但当发觉多尔衮正在注意自己时,他把一半叹息声赶紧咽了回去,出口的一半叹息,变成了一个短促的惊讶声。

惊讶啊,中原竟然成了这个样子。没有想到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李自成真的“据河洛,取天下”了。大明、大清、新顺三个朝廷,已成鼎立之势,鹿死谁手?很难说了。他此刻突然可怜起崇祯皇帝来。同时,心底深藏的对李自成的仇恨又翻了起来:当年没有消灭此贼,今日果然成了大祸。

着急啊,自己的身价可能因今晚的谈话而跌落。看来,城府深沉的多尔衮对中原的一切都是了解的,今晚的会见,也许是内紧外松的考察吧?眼前最重要的,是摸准多尔衮的真正意图……

多尔衮早就注意到洪承畴神色的变化,他端起乌龙茶呷了一口,十分随便地问道:

“先生,在此风云突变之时,如果我们大清与李自成连手倒明,你认为可否?”

洪承畴心里打了一个冷战:自古冰炭难以相容啊!但此刻只能按照多尔衮的意思考虑了。战国时不断变化的纵横捭阖,不就是一部互相利用的权谋史?三国时的孙刘结盟,何尝不是同床异梦的表演?唐朝李渊父子不是也曾与突厥暗地结盟吗?谁能把这些联合中的策略和阴谋分得清楚呢?他急忙站起,恭敬回答:

“辅政王明察秋毫,驾驭全宇,所思之策,胜历代帝王多矣!自古以来,在圣明的帝王眼里,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更没有不变的准则。变敌为友、变友为敌的是非功过,只接受后果的核证!若辅政王此策已定,臣手下原有一个幕僚,十分了解闯贼内中情形,可供辅政王驱使。”

“此人可靠吗?”

“他是臣的同族兄弟,为人忠信可倚。”

“他叫什么名字?”

“洪遇霖。”

“现在何处?”

“闲居臣的府邸。”

多尔衮站了起来,拱手说道:

“有劳先生代我草拟一封书信致新顺王李自成,他与我同伐崇祯,当联手而行。怎么写,由先生细加斟酌。书成之后,交我过目。明天晚上,即令洪遇霖随大学士刚林出发。”

“要去襄阳吗?”

“不!听说李自成已向西安进发了。”

洪承畴跪倒应诺。但他心里翻腾着:

“联合倒明,李自成能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