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眼神,手势语言同样可以增强主持和讲话的情绪力、感染力。有时候,我们把话说出来,然后运用眼神和手势语言加以辅助,这样一来,观众接受的信息才更多、理解才更深刻,情绪和情感共鸣才更强烈。
演讲中有一个7/38/55定律,简单来说,就是观众的感受只有7%取决于演讲内容;38%取决于讲话的方式,包括语调、语速、眼神、手势;55%取决于外表以及其他肢体语言。
当我们进行场景主持或脱稿讲话时,观众首先被吸引的不是讲话内容,而是我们讲话的样子、神情以及动作。举个例子,××是某企业元旦晚会主持人,为了活跃气氛,开场通常会说一些吉利话或是讲个幽默的笑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主持人只是双手捧着话筒,呆板地背诵熟记在心的台词,现场气氛很难活跃起来。相反,如果我们讲话时眉飞色舞、神采奕奕,再配上右手向上举或是拱手、伸臂的动作,观众的气氛很容易被调动起来。
很多伟大的演说家在演讲时,他的手势几乎一刻不停,而且很多手势都是精心设计的。演讲高手很善于手势语言,或是握紧拳头,仿佛在敲一扇想象中的门,或是捏紧手指,或是举起手掌示意停止,或是用力地挥动手臂。这些手势让他的讲话具有很强的沟通效果,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他的情感和情绪表达,从而做出积极反应。
当然,个人的性格、语言习惯不同,有的人讲话时手势多,有的人讲话时手势少,这都是正常的。但是,我们要善于用手势语言表达情绪和情感,增强所讲内容的气势和表达强度,达到增强讲话感染力的目的。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手势的固定含义。
手心向上,手指自然放松,一般表示积极向上的情绪;手部抬高,表示赞美、欣赏;手部放平表示虚心接受,希望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支持;手部低垂,表示无奈。
手部向下,一般表示消极的情绪,如沮丧、鄙视、否定等。
握拳并挥动手臂,一般表示愤怒、悲愤,或是下定决心,或是情绪激动。
手部像刀状用力地向下劈,一般表示果断、坚决,对某件事势在必行。
聚拢手指指尖向上,一般表示强调主题和重点,或是与观众探讨。
双手举到胸前自然伸开:一般为开放性手势,表示邀请、诚恳。
关于演讲的手势是可以训练的,但运用手势语言时,要根据讲话内容、自己的情绪以及现场氛围变化自然地表达,不能太刻意、生搬硬套,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
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手势语言呢?
首先,运用手势语言要分场合和场面。结婚典礼、纪念日庆典、动员大会等活动的主持和演讲,手势可以多一些、大一些,有时还可运用夸张的手势;商务活动、慰问活动、悼念活动的主持和讲话,手势则要少一些、小一些,避免夸张。
在较大的场合向众多观众讲话时,手势可以大一些,更具戏剧性一些;小的非正式性场合,手势要小一些,还可使用一些非正式的手势。
其次,手势语言应自然、随意,就像我们自然伸手接东西一样,不能过于刻意、僵硬和呆板。比如情绪激动时,挥动手臂要自然而然,是情绪到了极点的自然反应,而不是刻意表演。比如,说到“我们定会取得成功”时,情绪没到或是过了,突然再补一个手势,就太刻意和做作了,不仅无法调动观众的情绪,反而让自己显得可笑和虚伪。
简单来说,运用手势语言时一定要做到自然、协调,手部的动作和语言、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相配合。
再次,有意识地控制不良的手势语言。比如紧张时,有人喜欢两只手交叉握在一起不时摩挲,有人喜欢挠挠头、撩撩头发、摸鼻子。再如,有人手部动作频繁,不时在空中比画……这些无意识、有意识的手势都会给人不好的感受,让观众眼花缭乱,影响主持和讲话的效果。
最后,学习著名主持人的演讲风格,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手势语言。但要记住:手势要跟我们的性格、语言风格相匹配,而不是完全模仿,甚至试图成为某主持人或某演讲者。
总之,用最放松的姿势、最自然的手势表达讲话内容和情绪情感,主持和讲话就可以达到最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