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二:善用眼神交流,carry全场(1 / 1)

很多主持或演讲者说话时滔滔不绝,慷慨激昂,可现场气氛却死气沉沉,观众神情漠然,甚至不时走神、窃窃私语。关键原因在于,这些人没有与观众进行眼神交流,没有把情感表达出来并让观众接收到。

这是因为语言有两种,一种是有声语言,一种是通过眼神、表情、肢体动作传递的无声语言。

无声语言中,眼神最重要。很多时候,包括公益活动、动员大会,我们和观众有眼神的交流,让观众看到我们眼中的真诚、热情,才能让话语更鼓舞人心;欢迎仪式、答谢活动,我们的眼神把喜悦、祝福、感激等情感表达出来,其效果比一百句“欢迎”“感谢”之类的话更有感染力。

无论是节日主持、活动致辞还是庆典发言,善于利用眼神,往往都可以将语言的感染力以及我们的情感和想法扩展到最大。励志演讲大师卡耐基曾经说:“在当众讲话的时候,我们不可忽视视线接触的重要性,因为只有目光的交流才是可以取得理想效果的交流。”“在我们演讲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表情,更要注意表情的灵魂——眼神。”

一位成功的演讲者很善于运用眼神,每次演讲时都有超过60%的时间与观众进行眼神交流。当他说“我相信你们……”“我对你们表示热烈欢迎……”时,他的眼神是坚定、明亮、真诚的,然后会在某个区域停留或与某个观众对视几秒。讲到重要内容时,他通常会选择一个人作为焦点,正视他一两秒,然后慢慢地转移到下一个人,在大部分观众身上停留一两秒……就是因为这位演讲者善于眼神交流,他能够很好地与观众互动,调动观众的喜怒哀乐,引发观众的共鸣。

人的感觉很奇妙,即便你的语言再生动、肢体语言再丰富,可是眼神没有情感,或是不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沟通效果和演讲的感染力都大打折扣。所以,我们主持或演讲时要善于注意语言的灵魂——眼神。善用眼神和观众交流,把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充分地传递给观众,就可以轻松地carry住全场。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场景主持和脱稿讲话中发挥眼神的魅力呢?

首先,眼神的交流不是漫无目的的,也不是在整场主持和演讲时无时无刻都与观众进行眼神交流,否则情感就会显得过于泛滥,产生过犹不及的效果。

眼神交流,要做到有的放矢、恰当合理。比如,活动进行到**,或是情感到了一个爆发点,或是讲到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就需要与观众进行眼神交流;活动开始或结束时,为了吸引观众注意力也需要与其进行眼神交流。

其次,眼神要集中在观众身上,自然地平直向前,不能看天花板、天空,也不能盯着地面或台下一隅。

眼神交流时,绝对不能只看前面少数几排观众,或是只看自己熟悉的观众,而是要与大多数观众交流。因为你的话不是说给少数人听的,若是忽视了大多数观众,很难引起共鸣,导致现场气氛和反响差强人意。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去看每个人,但必须看某几个固定区域——可以把观众分为三个或四个区域,如前面几排、中间几排、后面几排,或是画个田字格。当我们注视某一区域时,所有的听众都会以为我们在用眼神与他们交流。

眼神的流转不要太频繁,如从前排扫到后排,很快又从后排扫到前面。如此频繁反复地流转,很容易让观众跟着你的眼神乱转,不仅分散了注意力,还可能打断其刚刚酝酿的情绪。

再次,眼神交流要与有声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相协调和配合,做到声情并茂,如此感染力和影响力才是最大的。换句话说,当我们慰问病人、主持悼念活动时,眼神流露出关怀、悲伤或怀念的情感,此时的声音的语调、语速、表情以及动作要协调一致,如此才能有效地烘托出眼神的情感来。

最后,要主动与观众进行眼神交流,即便紧张、害怕也不要不看观众。

如何对眼神进行有效训练呢?可以这样做:眼神最好有神、传情、明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有意识地睁大眼睛,增强眼部肌肉的力量;头部固定不动,目光有节奏地环视全场;为了让眼神集中、有神,可以点一支蜡烛,目光随着蜡烛的移动而移动;观察和学习电视节目主持人、著名演讲大师的眼神,认真体会他们是如何用眼神传达情绪、情感的。

事实上,人与人的交流,只有在眼神接触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建立起来。所以,想要在场景主持和脱稿讲话中做好气氛调动、情感沟通,就必须善用眼神,用眼神交流增强话语的感染力。